十二時辰對應時間表 | 時辰 | 讀音 | 對應時段 | 別名 | 養生建議 |
---|---|---|---|---|---|
23:00-00:59 | 子 | zĭ shí | 夜半 | 子夜、中夜 | 宜睡眠,忌熬夜 |
01:00-02:59 | 醜 | chǒu shí | 雞鳴 | 荒雞 | 宜熟睡,忌熬夜、生悶氣、久視 |
03:00-04:59 | 寅 | yín\xa0shí | 平旦 | 黎明、早晨、日旦 | 宜熟睡,或引導吐納,調理肺經;忌熬夜 |
05:00-06:59 | 卯 | mǎo shí | 日出 | 日始、破曉、旭日 | 宜起牀喝温開水,排便;忌飲酒 |
07:00-08:59 | 辰 | chén shí | 食時 | 早食 | 宜及時吃早餐,讓胃有事可做;忌早餐質量不好 |
09:00-10:59 | 巳 | sì shí | 隅中 | 日禺 | 宜適量飲水,調理脾經;忌思慮過度,久坐不動 |
11:00-12:59 | 午 | wǔ shí | 日中 | 日正、中午 | 宜吃午餐,小憩,靜養陰血,調理心經;忌午餐過多,餐後馬上運動 |
13:00-14:59 | 未 | wèi shí | 日昳 | 日跌、日央 | 宜調理小腸經;忌多吃食物 |
15:00-16:59 | 申 | shēn shí | 晡時 | 日鋪、夕食 | 宜適量飲水,運動,抓緊時間工作;忌憋小便 |
17:00-18:59 | 酉 | yǒu shí | 日入 | 日落、日沉、傍晚 | 宜休息;忌過勞 |
19:00-20:59 | 戌 | xū shí | 黃昏 | 日夕、日暮、日晚 | 宜晚餐,散步;忌晚餐過肥膩,生氣 |
21:00-22:59 | 亥 | hài shí | 人定 | 定昏 | 宜入睡,心平氣和;忌生氣,熬夜 |
時辰表時間:中國古代測時系統簡介
時辰表時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系統,以十二時辰來劃分晝夜,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時間法的兩個小時。


時辰 | 時間段 |
---|---|
子 | 23:00~01:00 |
醜 | 01:00~03:00 |
寅 | 03:00~05:00 |
卯 | 05:00~07:00 |
辰 | 07:00~09:00 |
巳 | 09:00~11:00 |
午 | 11:00~13:00 |
未 | 13:00~15:00 |
申 | 15:00~17:00 |
酉 | 17:00~19:00 |
戌 | 19:00~21:00 |
亥 | 21:00~23:00 |
源起與發展
時辰表的概念源於西周時期的圭表測影法,人們根據影子長度變化來確定時間。漢朝時將一日劃分為十二個「時」,唐宋時則進一步確立了十二時辰制,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
與陽光聯繫
時辰與太陽運行時間密切相關,每個時辰與太陽在天空中的特定角度對應。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導致一年中不同時期時辰與實際時間長短有差異。在冬至,每個時辰約等於 2 小時 45 分鐘;在夏至,每個時辰約等於 1 小時 33 分鐘。
時令變化
十二時辰制與農業生產也息息相關,根據特定時辰進行耕作和收穫。例如,「清明」(卯月三辰)、「穀雨」(辰月二辰)、「夏至」(巳月二辰)等節氣便反映了時辰與節令的聯繫。
古代應用
時辰表時間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包括:
- 律令頒布:官府發佈法令時經常以時辰為限期,例如「限期三天內申報」。
- 作息安排:人們根據時辰調整作息,如「卯三刻(05:45)起牀」、「酉正(17:00)關閉城門」。
- 占卜與醫術:古人常以時辰作為占卜吉凶、選擇用藥的依據。
- 文化傳承:十二時辰制深入了中國傳統曆法和文化中,影響了語言、文學、繪畫等領域。
當代用法
時辰表時間在現代仍然有一定影響力,例如傳統節日的時間計算、特定儀式或典禮的舉行時間,以及一些農村地區仍在沿用傳統作息方式。此外,十二時辰制也被融入了一些現代文化產品和藝術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