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啼血典故】你不可不知的「杜鵑啼血」典故:古今傳唱的哀怨傳説

【杜鵑啼血典故】你不可不知的「杜鵑啼血」典故:古今傳唱的哀怨傳説

望帝杜宇與「杜鵑啼血」流傳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兩句耳熟能詳的詩句,道盡瞭望帝與杜鵑鳥令人感懷的傳説故事。然而,細究其始末,鮮少有人能如數家珍。]**

時值成都之地,有一位君主名號杜宇,亦稱「望帝」。他領導蜀人開墾荒地、播種五穀,歷經漫長歲月,終於將蜀地建設成為豐衣足食的「天府之國」。

杜鵑啼血典故 Play

然天降異象,一羣山精鬼怪妖術橫行,堆積石礫山丘,阻擋洪水歸流,蜀地遂成汪洋。望帝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彼時,荊州井中精靈鱉靈感應召喚,化作人形,自稱可治水患。望帝大喜,封其為相,命其前往巫山驅邪治水。

杜鵑啼血典故

鱉靈果不負眾望,制服精怪,鑿開巫山石壁,開闢峽谷水道,引洪水入海,蜀地重現安康。為感謝鱉靈的功績,望帝禪讓王位,隱居西山。

鱉靈初為「從帝」,勵政恤民,然時日久矣,漸生傲慢,不理民生疾苦。望帝得知此事,心緒難平,欲入城勸諫。

城下百姓得知望帝意圖,欲羣請願,從帝猜疑,緊閉城門。望帝無奈,回返西山隱居。但他愛民之情不變,死後魂化杜鵑鳥,飛入宮中鳴叫「民貴」。

從帝終被杜鵑鳥的啼鳴喚醒,重新為民造福。望帝杜宇之心繫百姓,化身杜鵑鳥,每年二三月入川西,終日啼叫督促農民辛勤勞作,直至口吐鮮血染紅山花。

為紀念望帝情懷,人們稱杜鵑鳥為「杜宇」,其鳴聲之花被喚為「杜鵑花」。「杜鵑啼血」的傳説就此流傳下來。

杜鵑鳥的啼叫象徵著勸君愛民,後人為其精神所感動,流傳「不打杜鵑」的習俗。杜鵑鳥已深入中華民俗文化,其可憐無助之姿、純潔至誠之心,在牠的啼鳴聲中昇華著靈魂的價值,令人感懷與欽佩。

杜鵑啼血:悲慘傳説的千古絕唱

杜鵑啼血,這個流傳千古的悲慘傳説,訴説著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留下了無盡的哀傷和遺憾。

相傳,杜鵑鳥原是一個蜀國公主,名叫杜宇。她才貌雙全,温柔賢淑,深受父王寵愛。不幸的是,蜀國被秦軍攻破,杜宇公主隨父王逃難。在逃亡途中,父王不幸身亡,杜宇公主悲痛萬分。

為了逃避秦軍的追捕,杜宇公主化身為一隻杜鵑鳥,飛到了蜀山之中。她晝夜啼鳴,悲切不已,哀哭著她的父王。她的啼聲悽厲婉轉,如泣如訴,感天動地。

時光流逝,杜鵑公主的血淚滴落在鮮花上,花朵瞬間變成鮮豔的紅血色。人們稱之為杜鵑花,又稱映山紅。自此,杜鵑的啼聲便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徵,寓意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哀痛。

典故與文學

杜鵑啼血典故被廣泛運用於中國古典文學之中,寄託了文人墨客深沉的情感。

杜鵑鳥是一種常見的鳴禽,分佈廣泛。它們的鳴聲清脆嘹亮,常在暮春時節鳴唱。

地區 杜鵑種類 特徵
中國 杜鵑 身體較大,尾長
印度 蒼鵑 體型較小,鳴聲洪亮
歐洲 布穀鳥 鳴聲類似「咕咕」
美國 黑頭杜鵑 頭部黑色,鳴聲多變

在許多文化中,杜鵑鳥都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代表著春天的到來和新生命的開始。

杜鵑啼血典故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傳統。

  • 端午節習俗:在端午節期間,人們會採摘杜鵑花製作花飾,祈求驅邪避疫,保佑身體健康。
  • 藝術表現:杜鵑鳥和杜鵑花被廣泛運用於繪畫、雕塑、戲曲等藝術形式中,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精神意義:杜鵑啼血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哀而不傷的精神,激勵著人們面對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