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 | 陵址 | 下葬時間 | 墓主 | 規制 | 現狀 |
---|---|---|---|---|---|
保聖夫人園寢 | 馬蘭峪河東村 | 不詳 | 保聖夫人瓜爾佳氏、乳公圖克善 | 祭台、寶頂、乳公碑、乳母碑 | 部份損毀 |
佐聖夫人園寢 | 馬蘭峪倉房東 | 不詳 | 佐聖夫人葉黑勒氏 | 石碑 | 僅存石碑 |
佑聖夫人園寢 | 馬蘭峪東北的九泉山下 | 不詳 | 佑聖夫人李嘉氏、乳公良僖滿篤理 | 寶頂、石祭台、乳公碑、乳母碑 | 嚴重損毀 |
奉聖夫人園寢 | 馬蘭峪河東村東南角 | 順治十二年(1655年) | 奉聖夫人樸氏、乳父恭襄哈喇 | 寶頂、石祭台、乳父碑、乳母碑 | 僅存寶頂、祭文碑、石祭台、乳父碑、乳母碑 |
恂勤郡王園寢 | 直郡王園寢西側 | 不詳 | 恂勤郡王允禵、第二子弘明 | 不詳 | 僅餘兩座功德碑 |
直郡王園寢 | 純靖親王園寢西側 | 不詳 | 允禔 | 貝子規制 | 僅剩地宮石門 |
純靖親王園寢 | 裕憲親王園寢西側 |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初二 | 隆禧 | 不詳 | 民國後遭盜掘損毀後挪作他用 |
裕憲親王園寢 | 理密親王園寢西側 |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 福全 | 不詳 | 僅原碑亭內的石碑保存較為完好 |
理密親王園寢 | 榮親王園寢西側約500米的位置 | 雍正二年(1724年)之後 | 理密親王允礽、妃子石氏 | 不詳 | 已完全損毀 |
榮親王園寢 | 定陵西北 | 順治十四年(1657年) | 清世祖第四個兒子 | 不詳 | 地宮、寶頂、園寢門、享殿、宮門 |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 山腳下 | 不詳 | 端憫固倫公主、皇三子慧質郡王奕繼、皇二子順和郡王奕綱、皇二女 | 宮門、享堂、寶頂、園寢門、圍牆 | 多次被盜,現已損毀嚴重 |
清高宗太子陵 | 朱華山下 | 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至九年(1744年)十月 | 端慧皇太子永璉 | 園內建有石券、磚券、園寢門、享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大門、廂房、神廚庫、井亭 | 不詳 |
惠陵妃園寢 | 惠陵西側 | 光緒四年(1878年) | 皇貴妃4人 | 一空拱券橋、三孔平橋、廂房、值班房、焚帛爐、享殿、園寢門、寶頂 | 不詳 |
惠陵 | 景陵東南方向約4公里 | 光緒元年(1875年)8月至四年(1878年)9月 | 清穆宗載淳、孝哲毅皇后 | 牌樓門、神道碑亭、神廚庫、三路三孔拱券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陵寢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寶城、地宮 | 1945年底遭到大規模盜掘 |
定陵妃園寢 | 定陵東側、普祥峪定東陵西側 | 同治四年(1865年) | 妃嬪15位 | 三孔神路橋、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 | 1945年底遭盜掘一空 |
定陵 | 清東陵的最西端 | 鹹豐二年(1852年) | 清文宗奕詝、孝德顯皇后 | 地宮,寶城,方城,明樓,樹池,馬槽溝,隆恩殿,隆恩門,三路三孔拱券橋,便橋,神道碑亭,牌樓門,大門樓 | 1928年孫殿英所部曾經對定陵嘗試盜掘,1945年遭到當地盜墓慣犯王紹義等一夥土匪盜掘 |
普祥峪定東陵 | 定陵妃園寢的東側 |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 | 東太后孝貞顯皇后慈安 | 神道碑亭、神廚庫、三孔神路橋、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 | 1945年底遭盜掘一空 |
菩陀峪定東陵 | 普祥峪定東陵的東側 | 光緒五年(1879年) | 西太后孝欽顯皇后慈禧 | 神道碑亭、神廚庫、三孔神路橋、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 | 1928年,孫殿英率部對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 |
定東陵 | 定陵的附屬妃園寢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進行中 |
孝東陵 | 孝陵神道之南 | 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籌建,二年(1663年)正式開工,三年(1664年)八月基本完工,七年(1668年)全部完成相關附屬建築建設 | 順治帝繼後孝惠章皇后 | 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橋樑 | 1945年底被以王紹義為首的當地土匪盜掘一空 |
孝陵 | 主陵區的正中心 | 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籌建,二年(1663年)正式開工,三年(1664年)八月基本完工,七年(1668年)全部完成相關附屬建築建設 | 清世祖順治帝、孝康章皇后、孝惠章皇后 | 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橋樑 | 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閔藏於地宮中的僅有三個骨灰罈,地宮防禦嚴密,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
昭西陵 | 主陵區外的昌瑞山主峯之下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確定陵址,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起在原址處的暫安奉殿基礎上擴建,並於當年年底完工 | 孝莊文皇后 | 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地宮 | 截至2013年,僅西值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保存較為完好,其餘地面主要建築均僅剩殘垣斷壁或者房基 |
東陵 | 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一帶。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進行中 |
東陵,清代后妃的安息之所
導言
東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是清朝歷代后妃的陵寢羣。東陵共有9座后妃陵寢,分別葬有孝靖皇后、孝惠皇后、孝恭皇后、孝賢皇后、孝儀皇后、孝哲皇后、孝和皇后、孝聖憲皇后和孝裕皇后。
陵寢規格


陵寢 | 等級 | 地址 |
---|---|---|
景陵 | 皇貴妃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昌陵 | 皇貴妃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定陵 | 皇貴妃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惠陵 | 後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妃園寢 | 後、嬪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獻陵 | 後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裕陵 | 後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慕陵 | 後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定陵 | 貴妃陵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北方 |
陵寢佈局
神道
東陵的神道由南向北,全長約5公里,兩側設有牌樓、 камен石像生等。
地宮
東陵的地宮深約4米,由甬道、前殿、中殿、後殿等組成。地宮中葬有后妃遺體和陪葬品。
建築特點
地宮特色
東陵地宮比皇帝陵地宮小,但裝飾更加精緻。地宮牆壁上繪有壁畫,描繪了后妃生前的生活場景。
琉璃瓦彩畫
東陵的建築上大量使用琉璃瓦和彩畫,色彩鮮豔明亮。
帝陵陪葬
東陵的后妃陵寢作為帝陵的陪葬,在規模上比帝陵小,但仍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歷史意義
反映清代后妃地位
東陵的陵寢規格和建築特點反映了清代后妃在宮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展示宮廷文化藝術
東陵的地宮壁畫和建築彩畫再現了清代宮廷的生活場景和藝術風格。
保護與研究
陵寢修復
近年來,東陵的部分陵寢得到了修復,以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
考古發掘
對東陵地宮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為研究清代后妃陵寢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
結論
延伸閲讀…
皇帝死後工匠如何脱身「東陵大盜」臨終前説出秘密- 歷史- 網推
清東陵_百度百科
東陵作為清代后妃的安息之所,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更展示了清代宮廷的建築藝術和文化風貌。通過對東陵的保護和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清代宮廷制度和后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