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過渡》源於歌仔戲車鼓調,台灣地區流行歌謠之一,故事內容描述名桃花女子搭渡船過河,遇上撐渡伯,兩人定唱歌褒,若桃花贏可以免費渡河,而如果撐渡伯贏,可以娶桃花妻,機靈桃花撐渡伯約定以一年十二個月份主題,撐渡伯先唱,接不上腔人輸,結果是後唱桃花贏,撐渡伯只得免費桃花撐渡。
有不同意見認為明代潮劇《蘇六娘》刊本中桃花過渡情節存在,《桃花過渡》可能是民間《少女過渡》小戲融合《蘇六娘》情節而形成[3]。


此曲陳美珠老師扮演桃花,陳寶貴老師扮演風流撐渡伯,兩人、輪流唱和,趣味橫生。
《桃花過渡》(英語:Peach Blossom Takes the Ferry),稱《桃花搭渡》,是潮劇《蘇六娘》、南管戲、車鼓戲客家山歌採茶戲[1]知名戲齣之一。
有觀點認為《桃花過渡》源於潮劇《蘇六娘》[2]。
有不同意見認為明代潮劇《蘇六娘》刊本中桃花過渡情節存在,《桃花過渡》可能是民間《少女過渡》小戲融合《蘇六娘》情節而形成[3]。
《桃花過渡》這齣戲講述桃花姑娘乘坐渡船過河途中歌智鬥撐渡阿伯故事。
該戲齣(「桃花姑娘」)一醜(「撐渡阿伯」),相褒唱歌謠和舞蹈演出,並歌唱間加入笑料話。
這段戲最初源於民間小調《燈籠歌》[7]:627(稱《燈紅歌》[8]:486),後來應用當代作品中,包括劉福助[9]、江蕙[10]歌手翻唱,以及聲音藝術工作者恆春兮於其作品中大量穿插《桃花過渡》作為背景音樂[11]。


延伸閱讀…
大部分戲劇中,該齣戲包含一段曆十二月份分段歌詞[5][6],雙方輪流描述曆月份風物,渡伯想言語上佔桃花,桃花反擊。
潮劇中,只唱到五月為止。
這段戲最初源於民間小調《燈籠歌》[7]:627(稱《燈紅歌》[8]:486),後來應用當代作品中,包括劉福助[9]、江蕙[10]歌手翻唱,以及聲音藝術工作者恆春兮於其作品中大量穿插《桃花過渡》作為背景音樂[11]。
延伸閱讀…
戲曲劇目。
敍婢女桃花為小姐送信私戀表兄,當清晨行色匆匆到江邊搭渡船時,艄公故事。
是高甲戲、潮劇傳統劇目。
曉聲通是線上注音國語字典。
源自教育部辭典,符合教育部「一字多音審定表」,為中小學考試標準,全文配「多音注音字型」,支援 自動斷詞速查、查造詞、查同部首筆畫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