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祖先牌位的書寫方式是中華文化中表達對祖先尊敬的一種重要形式。從古至今,這個傳統一直被保存下來,並且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古代,牌位的書寫遵循嚴格的禮法規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規範逐漸演變為當代的家庭習慣。因此,瞭解歷代祖先牌位的寫法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家族歷史的厚重感,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宋代以前的牌位寫法
- 唐代:唐代的牌位通常由木製或石制,形制較為簡單,正面常刻有祖先的姓名、爵位和生平事蹟。
- 宋代:宋代牌位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完善,除了姓名和生平,還會刻上祖宗的功德和家訓。
明清時期的牌位寫法
- 明代:明代的牌位樣式更加多樣化,不僅有木牌,還有銅牌和玉牌。牌位上除了刻有祖先行列、姓名和生卒年外,還會刻上家譜和宗譜的信息。
- 清代:清代牌位沿襲了明代的風格,但雕刻技藝更為精湛,常常飾以吉祥圖案和花紋。
現代的牌位寫法
- 20世紀初~至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牌位的製作材料和工藝不斷革新。現在不僅有一些傳統的木製牌位,還會有陶瓷、玻璃等新型材料製成的牌位。同時,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還有電子牌位出現,可以通過二維碼等方式來展示祖先信息。
總的來説,歷代祖先牌位寫法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尊重和懷念之情。
## 祖先牌位寫法與安奉儀式
每行字數依「生、老、病、死、苦」五字一循環,神主牌須遵守「二生供一老」原則。中行字數為七、十二、十七等老數,左右兩邊為六、十一、十六等生數,此為「二生供一老」或「二生抱一老」。祖先牌位書寫通常謄寫三代至五代,如牌位內板空間足夠,可書寫更多代。書寫時以夫妻不分開為原則,一代謄寫於一面內板。若祖先眾多而內板空間有限,則一內板可同時謄寫多代,但須遵守一內板不可拆開一代夫妻的原則。牌位書寫中,年月日時均為陰曆;若不清楚,則以吉字代替。牌位謄寫依輩份由高至低,古時帝王可拜至九祖,平常百姓則拜至第七祖。牌位的排法有「慈法」與「孝法」之分,前者近輩在前、長輩在後,後者反之,依主家需求而定。安置祖先牌位前需準備:擇吉日、決定方位、準備祖先用品及祭拜供品。供奉步驟包括:安置祖先牌位、安放香爐、擺放佛具、祭拜、化食迴向、安鎮祖先、請
安鎮祖宗:焚燒六柱清香,後插香爐,布六合法,在公媽香爐加勅安鎮密字與密咒,並持「招公媽咒」。請示祖先:請示公媽祖先是否皆來領用菜飯供品與金紙財寶,如都有請到,領受有歡喜,請賜聖筊 指示。 | 燒化金紙:於半柱香(或三分之二)後,請示公媽是否都有領受菜飯,後燒化公媽祖先用金紙,並稟明別人無份。 |
安祖先牌位古語祝詞:伏以農曆○年○月○日○時,吉日良辰,安神位大吉昌,佛光普照,鎮宅光明,保佑閣家平安,萬事如意。身體健康、貴人得助、財源滾滾,全家事業成功,鴻圖大展。保佑家庭幸福、子女優秀,吉日良辰。念畢。默禱許願一分鐘。安公媽,兩姓祖先牌位,主姓大姓在左,副姓小姓在右,中間宜用七寸紅絲線隔開。祖先牌位上常具如:考、祖、高、太、始、遠、開基、壇、遙,宜用七寸紅絲線隔開爐中香,以免雙龍撿珠。(七寸約二十一公分)。 | |
祖先牌位遷移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