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例過,在台灣養一台國產車税,台北自住一間幾十坪房子,這意謂著投資房子成本,即使住,税不了多少,所以有錢人願意投資房產,減少了對其他產業投資,導致台灣幾十年產業環境沒有改變,這很多人説,房地產是傷害台灣產業升級真兇。
行話來説,房子是台灣民眾主要資產,在台灣是投資客「主要金融商品」。
投資股市有賺有賠,但是投資房市可是穩賺賠啊!哪?景氣爛,台灣房市反而可能啊!因為其他金融商品(例如股票),轉投房地產。
抱歉,這只是你們民進黨「自稱」,於預售屋豪宅這兩類有點影響而已,而且剛通過打假球,內政部直接放寬。


不過,想爭誰爛,倒是可以討論。
真要筆者説,民進黨爛一點,因為前段房價低點是2016年,國民黨起碼房價相關指數降低過,而民進黨執政兩段時期是持續上升。
這是科學數據看。
另外税、實價登錄、房地合一這些是國民黨政府推出。
民進黨推過啥?2.0版房地合一,2.0版實價登錄,然後央行採取金融管制,這樣,加上今年剛通過號稱是史上打房政策「地權條例」。
抱歉,這只是你們民進黨「自稱」,於預售屋豪宅這兩類有點影響而已,而且剛通過打假球,內政部直接放寬。
三、政府願意或無能打房,但其實人民期待。
客觀地説,政府大力打房,可能官商勾結要發大財以外,筆者公允地説,可能是有很多説不出苦。
如筆者開頭問,大多數人希望房價不要泡沫。
萬一打得大力,打趴了,那後果可能政府承受得住,雖然。
什麼大部分人希望房價泡沫,,要嘛自己有,要嘛親(父母)有。
希望房價破沫。
遇到是:「你樣品屋要不要拆?代銷團隊要不要撤?」樣品屋是買方參考室內空間工具,可是會佔到建案空間,拆掉會妨礙公設空間興建後續點交,會影響入住屋主權益。


延伸閱讀…
這樣你會希望房價泡沫嗎?民眾預期以外,另外房價泡沫是所有經濟泡沫中一種,日本例子。
美國2007次級房貸風暴會那麼,是房價有關。
林靖宇觀點:4成選票綁架6成民意,是要一起合葬?風評:憂核電延役排擠綠電,環團暴露外行有福氣!5生肖命理帶財,晚年名利雙收、生活富裕,事業家庭得意嗯,這個邏輯聽起來合理,如果知道未來價格會往下掉,建商怎麼可能會推案呢?但我現在想讓你用眼見為憑證據,破解大家高估建商於房市預測準確度迷思。
2017 年財訊雜誌報導:《十大建商庫存賣壓超過三千億,房市恐盤整五到十年》,報導中建商「代售量」與「售量」做出統計,你可以看到全台庫存量排名前十建商,清一色全都是知名上市公司,我相信這些經驗到、蓋房經驗、有智囊團上市建商,他們於房市走勢預測,肯定我這個基層房仲專業吧。
既然如此,什麼這些建商,沒有 2015 年預測到隔年房市會多轉空?什麼他們會搞到自己 2017 年賣壓這麼?讓建商餘屋量衝到歷史新高,搞到自己推案、買地,直到 2020 年才因為疫情、因為 QE 而地解套呢?答案:「建商於房市預測,沒有你想像那麼」。
你明白,建商有多討厭「餘屋」這件事情,所謂餘屋,預售案賣到完工沒賣出的房子,消費者可能會覺得沒差、建商賣嘛,房子擺越值錢,這是人於屋主賣房邏輯,但建商思維完全不是這樣,房子賣到交屋沒賣完,會有很多麻煩事產生。
遇到是:「你樣品屋要不要拆?代銷團隊要不要撤?」樣品屋是買方參考室內空間工具,可是會佔到建案空間,拆掉會妨礙公設空間興建後續點交,會影響入住屋主權益。
延伸閱讀…
代銷團隊是一個成本,讓代銷團隊在案場裡面繼續賣餘屋,水電費和人事費用繼續支出(代銷大多有底薪),因此繼續讓代銷在案場賣餘屋成本很不划算,要是餘屋多話,大多建商會讓代銷結束銷售,然後請房仲業者來出售剩下餘屋,這樣能省錢省麻煩,但萬一餘屋多,建商代銷團隊留在案場繼續賣。
餘屋過多時,遇到央行「升息」,會是建商事情。
前面 2017 年賣壓第一發來算,2017 年有 700 億庫存總銷卡住,土地融資來計算,粗略設這 700 億有八成金額是靠土地融資,那有 560 億融資金額,而你算一下喔,假設2023 年央行突然三月份升息 0.25%,於興富發每年因為這個升息,額外增加 1 億 4,000 萬利息成本,每個月要多支出 1,166 萬利息。
而你看,560 億土地融資,原本要繳利息本金超高了,只是升息個一碼,每月額外增加 1,166 萬支出,那如果升息兩碼、四碼、六碼呢?不要以為建商賣一間房子就回來了,另一方面,會導致賣壓這麼狀態,肯定是買氣空頭期,是建商降價讓利才能吸引買方階段,別高估建商資金鏈,就算上市建商怎麼有錢,銷量要降價讓利空頭,光是每個月營運管銷苦了,加上利息提升而增加幾千萬利息支出,是壓力。
反過來説,既然空頭期價格會,那什麼上次空頭期是有建商推案呢?這樣不划算吧!是建商料到馬上有黑天鵝導致 QE 嗎?我們現在知道 2020 這兩年會漲,主要是因為聯準會 QE 帶來資金派,而聯準會執行 QE 原因是 Covid-19 疫情爆發,這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你覺得台灣建商會那麼, 2017 年能預料到 2020 會有黑天鵝嗎?可能,但為什麼是有建商願意在 2017 那幾年推案,原因「公司營運」。
建商來講,建商獲利主要模式購入土地、興建房屋、售出賺取價差,如果市場火熱,建商會提高推案量利潤率;如果市場差,建商無法完全推案,會範圍內推案、並且勉強維持基本利潤率,這樣才能讓建商繼續有營收進來養員工,不是從星象預測到了下一次黑天鵝。
你是不是想過,什麼台灣人生孩子了,但建商都不怕沒人買蓋房子?蓋,而且有人買…是什麼?「你們這代,。
」不僅是商業國際化帶工作競爭,台灣現況低薪、房價局勢,對很多人來説,存錢買房是人生一筆開銷,台灣少子化和高齡化,房市應該是供過於求,不過現實中發展不是這樣路徑,房價並沒有下跌跡象,很多建商是蓋高樓大廈,台灣不是沒人要生小孩了,
房子不只單純人「住」,「這個誘因」才是建商蓋房蓋關鍵因素。
有些人認為現在蓋房子不是居住功能而已,背後牽涉層面是我們思考過,「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是能養活多人經濟活動,房地產可以説是不用動腦部分,我想經濟活動而言,另外有一部分人點出建商蓋房子「背後」,坦白講現少子、高齡社會結構下,房價能持續飆漲、建商繼續蓋原因,炒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