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度量衡制與民國《權度法》】
自清康熙以降,朝廷曾數次頒布度量衡標準,如《御製律呂正義》和《御製數理精藴》。光緒年間,《推行劃一度量衡章程四十條》正式確立營造尺和庫平兩的標準化。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於《權度法》中規定甲制營造尺與庫平兩並行,並明示換算標準。


表:營造尺與庫平兩換算
單位 | 值 |
---|---|
營造尺 | 0.32 米 |
庫平兩 | 0.037301 千克 |
營造尺的用途與沿革
營造尺原為木匠量度建材之用,後推廣運用於建築城牆、烽火台等大型工程,以及製造測量儀器。最初,營造尺標準尚未統一,直到1430年,世宗下令制定全國統一標準,並打造40把標準尺分發各地。相較於周尺、造禮器尺和布帛尺,營造尺長度較長。其刻度分明,一尺分為5寸,1寸等於10分,長度約3釐米。
《權度法》與甲乙制並行
《權度法》規定甲制營造尺與庫平兩並行使用,乙制則採用萬國權度通制。長度單位採用營造尺,重量單位採用庫平兩,換算標準已於前述表格列明。這一規定促進了全國度量衡統一,方便商品流通和工程測量。
營造尺:建築工程中的測量基石
營造尺,又稱營造尺度,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的一種測量單位。這種尺度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用於規劃和測量建築物的尺寸和比例。
營造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商周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一種稱為「步」的測量單位,而營造尺的形成正是基於「步」的長度。到了秦漢時期,營造尺的制度逐漸完善,並開始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中。
營造尺的單位換算如下:
單位 | 長度 |
---|---|
材 | 1 材 = 10 寸 |
尺 | 1 尺 = 10 寸 |
寸 | 1 寸 = 10 分 |
分 | 1 分 = 10 釐 |
釐 | 1 釐 = 10 毫 |
毫 | 1 毫 = 10 絲 |
絲 | 1 絲 = 10 忽 |
在建築工程中,營造尺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模數化設計:營造尺採用了模數化的設計理念,即以一個小單位(通常為分或寸)為基礎,通過不同倍數的組合來表示更大的長度。這種模數化設計簡化了建築設計和施工,並確保了建築結構的和諧和美觀。
- 標準構件:營造尺的標準化使得建築師和工匠可以預先製作標準構件,如磚瓦、窗户和門框等。這些標準構件可以快速組裝,從而提高了建築施工效率。
- 建築美學:營造尺的應用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審美觀念。通過比例的嚴格控制,建築師可以營造出和諧、莊重和美觀的建築空間。
營造尺的測量方式分為兩種:
1. 磚尺:以磚的長度為基準
- 1 材 = 10 磚長 = 3.3 米
- 1 尺 = 1 磚長 = 0.33 米
2. 宋尺:以黃楊木尺條為基準
- 1 材 = 10 宋尺 = 3.6 米
- 1 尺 = 1 宋尺 = 0.36 米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營造尺也有所不同。常見的營造尺種類包括:
朝代 | 營造尺名稱 | 長度 (米) |
---|---|---|
漢 | 宮尺 | 0.30 米 |
漢 | 廣尺 | 0.24 米 |
隋唐 | 營造尺 | 0.33 米 |
宋 | 宋尺 | 0.36 米 |
明 | 京尺 | 0.32 米 |
清 | 清尺 | 0.32 米 |
營造尺在中國建築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對中國傳統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美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現代建築工程中已經採用了公制測量系統,但營造尺的許多理念和原則仍然被廣泛借用,繼續為中國建築設計和施工提供指導。
延伸閲讀…
辭典檢視[營造尺: ㄧㄥˊ ㄗㄠˋ ㄔˇ]
營造尺庫平制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