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圖】不容錯過的牡丹圖藝術盛宴:500幅賞心悦目之作

【牡丹圖】不容錯過的牡丹圖藝術盛宴:500幅賞心悦目之作

牡丹圖,宋代繪畫中的絢麗綻放

《牡丹圖》一頁為宋代紈扇頁作品,尺寸為縱24.8釐米、橫22釐米,絹本設色,現藏於不知名博物館。雖本幅無款,但鈐有「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鑑藏印,印證其歷代傳承。

牡丹圖 Play

賦彩明妍,刻畫細膩

圖中描繪後魏紫牡丹,花冠碩大而重瓣,層疊嬌麗,綻放出富麗堂皇的氣息。花瓣層次豐富,以中鋒細筆勾勒,再以胭脂紅層層渲染,烘托出花瓣的質感。花蕊以淺黃點綴,花葉則染以花青汁綠,襯託牡丹的豔麗。

牡丹圖

團扇承載,牡丹四大名種

「魏紫」素有牡丹四大名種之稱,其花形為重瓣平頭,外層大瓣十餘,內層卷褶旋心,花色粉紫,萼片稀小質厚,背部灰綠暈染。北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載,魏紫得名於五代時砍柴人從壽安山帶回牡丹並獻給宰官魏仁溥。

「渲染」之法,烘托畫面

圖中運用了「渲染」技法,在牡丹周圍略敷水墨或色彩,營造出畫面空間感。此外,大面積濕筆着色,渲染出整體意境,烘托牡丹吐蕊綻放的動人風姿。

胭脂紅釉彩,細膩傳神

文中提及「薔薇紅」釉彩,是一種低温釉彩,屬於粉紅釉一類,色澤鮮艷,藝術價值極高。在《牡丹圖》中,粉彩器上的桃花紅色彩,以精緻筆觸描繪牡丹花卉,細膩傳神。

名稱 描述
《牡丹圖》 宋代紈扇頁作品,描繪後魏紫牡丹
尺寸 縱24.8釐米、橫22釐米
材質 絹本設色
特點 賦彩明妍,刻畫細膩,運用「渲染」技法烘托畫面
「魏紫」牡丹 牡丹四大名種之一,花形重瓣平頭,花色粉紫,萼片稀小質厚
「薔薇紅」釉彩 低温釉彩,色澤鮮艷,運用於粉彩器物的花卉描繪

牡丹圖:花中之王的中式繪畫傑作

牡丹花,以其雍容華貴、色彩繽紛而聞名,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花中之王」。牡丹圖,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式繪畫題材,以其精緻的筆觸、巧妙的構圖和生動的花卉描繪,深受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牡丹圖的歷史與演變

牡丹圖的繪製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畫家多以工筆重彩的手法描繪牡丹的形神,注重表現其華麗妍美的外觀。到了唐代,牡丹圖逐漸走向寫意風格,畫家開始強調筆墨的運用和意境的表達。到了宋代,牡丹圖更加成熟,出現了許多名家名作,如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和李迪的《紅白牡丹圖》。

牡丹圖的繪畫技巧

牡丹圖的繪畫技巧主要有工筆重彩和寫意兩種。工筆重彩以細緻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精準地描繪牡丹花的枝幹、花瓣和葉子,追求以形寫神。寫意則強調筆墨的情趣和意境的表達,通過簡潔的筆觸和自由的構圖,表現牡丹花的靈動和生機。

牡丹圖的構圖與寓意

牡丹圖的構圖千變萬化,既有獨枝牡丹,也有繁花似錦、枝繁葉茂的場景。構圖的選擇不僅影響畫面的美觀,還承載著不同的寓意。例如,孤獨的牡丹花象徵著孤芳自賞,而盛開的牡丹花則寓意著繁榮昌盛。

著名牡丹圖欣賞

歷代畫家中,許多都擅長繪製牡丹圖。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李迪的《紅白牡丹圖》和徐崇嗣的《牡丹圖》。

畫家 畫作名稱 年代 風格 特色
宋徽宗 《芙蓉錦雞圖》 北宋 工筆重彩 雍容華貴,錦雞活靈活現
李迪 《紅白牡丹圖》 北宋 工筆重彩 花團錦簇,色彩艷麗
徐崇嗣 《牡丹圖》 南宋 寫意 筆墨簡潔,意境悠遠

表格:牡丹圖名家名作欣賞

畫作名稱 畫家 年代 風格
《芙蓉錦雞圖》 宋徽宗 北宋 工筆重彩
《紅白牡丹圖》 李迪 北宋 工筆重彩
《牡丹圖》 徐崇嗣 南宋 寫意
《富貴長春圖》 趙孟頫 元代 寫意
《牡丹圖》 陳洪綬 明代 工筆重彩

牡丹圖的收藏與鑒賞

牡丹圖歷來深受藏家和鑑賞家的喜愛。由於其數量稀少和藝術價值,牡丹圖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往往居高不下。收藏牡丹圖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