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是中國南部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一,由西江、北江和東江及其支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面積覆蓋了廣大的地區,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角洲。這個地區的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緩,遍佈一些零星小山丘。它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方,擁有廣闊的平原和美麗的河流網絡。珠江三角洲的總面積接近 6,000平方公里。然而,若考慮到珠江幹流及支流,則涵蓋了更大的範圍,總面積達到8,601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與演變
珠江三角洲,這個位於中國南部的大規模沖積平原,主要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及其支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它地處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北起羚羊峽的佛山三水河口,東至東江下游的東莞石龍,南至江門新會的崖門,面積約為6,000平方公里。廣義上的珠江三角洲則包含更廣泛的區域,其範圍包括珠江幹流及其所有支流,西起(西江)肇慶羚羊峽東口及(潭江)開平司前,北起(北江)三水黃塘及寶月、(流溪河)廣州及東莞石碣、(綏江)肇慶黃崗,東起(東江)惠州園洲、(增江)廣州增城沙塘,面積為8,601平方公里。在中國四大河流三角洲中,珠江三角洲的流域面積位列第二,僅次於長江三角洲;在亞洲大河三角洲中排名第6,在世界排名中列第15。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珠江河口還是一個海灣,周圍的山地和丘陵是其中的島嶼。隨著時間的流逝,西江、北江和東江攜帶的泥沙在這個海灣中沉積,逐漸形成了現今的三角洲地貌。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積累。
珠江三角洲命名的歷史沿革
珠江三角洲的名字來源於1929年,當時美國地質地理學家哈伯德在考察珠江下游時,將珠江河口處稱為“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學術界曾就其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界定其範圍進行過一番爭議。
1929至1930年間,瑞士地質學家哈安姆認為珠江口沒有三角洲存在,他認為當地的堆積平原是由第三紀準平原沉降後,由西江等河流沖積而成的。1934年,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國達提出,由於珠江口海底沉降過快,沉積物無法出露水面,因此所謂的珠江三角洲只是沖積平原與山嶽的組合,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三角洲。1937年,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發現了廣州七星崗的古海蝕遺蹟,這一發現為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也支持了“海水曾深入珠江口內並堆積珠江三角洲”的觀點。1947年,吳尚時與曾昭璇聯名發表《珠江三角洲》一文,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的溺谷生成學説,認為珠江三角洲具有獨特的成陸模式,是一個複合型的三角洲。
珠江河口是毗鄰香港和澳門的一個地區,擁有廣闊的水域以及綿延不絕的河道。這裡的海域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提供了家給許多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也是漁業業者的重要收入來源。
不僅如此,珠江河口也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這裡擁有陽光明媚的天氣,蔚藍的海水和細軟的沙灘。遊客可以在這悠閒地度過一個美好的假期,也可以參加各種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等。
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珠江河口也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之一。這裡擁有現代化的港口設施,以及許多重要的工業區。大量的商品和貨物從這裡運輸到世界各地,為當地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珠江河口也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地方。這裡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和古蹟,如石城和廣東官民合作社等。這些文化遺產見證了這個地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
總結而言,珠江河口是一個多元化的地方,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美麗的風景和繁榮的經濟。無論是遊客還是當地居民,都可以在這裡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
延伸閲讀…
珠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珠江河口特徵認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