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無盡延續。
我們出生到死亡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一個環節、一個片段。
那麼,生命是如何轉遞呢?如何過去轉到今生、今生抵達來生?佛法告訴我們,有情生命延續大體要經歷四個階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不是指我們母胎落地時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剎那。
當男女愛染心交合,中陰身精卵結合時介入,形成生命最初開始。
,結束了中陰身生涯,佛教稱生有。
關於生有,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 1.成胎條件 胎兒形成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呢?《瑜伽師地論》談到了四種要素。
(1)父母與子女具有業緣。
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須子業緣。
假如父母這期生命中沒有生子業力,或是生理有問題,或是沒有中陰身去投胎,無法受孕。
,我們能否認遺傳作用,但那主要限於形體相似。


話説,“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
父母做牛做馬地哺育兒女成人,可有些兒女非但不能承歡膝下,要使父母操心受氣。
,有子女從小便能父母分憂,後報答養育恩。
截然不同兩種類型,那句俗語寫照。
同時,感情及願望是構成血緣關係原因。
如朋友間患共,夫婦間恩愛有加,乃至父母對子女無我之愛及子女對父母過分依戀,因為這份情感而希望一起,這種願望是構成業緣因緣。
組織一個家庭,往往講究門當户,中陰身投胎時有這種講究。
《寶積經》曰:“若父母有大福德,中陰,或中陰有大福德,父母,或俱福德感業,若如是者,受胎。
”可見,父母與子女關係形成,福德方面有相應要求。
(2)父母生理上沒有缺陷。
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無法孕育胎兒;或受精卵雖形成,但母體生育器官,不能為受精卵提供生長空間;或父母遺傳基因有問題,導致流產或死胎。
這些影響到有情投胎受生。
(3)父母愛染心發生交合。
有情投胎,是男女交合時出現。
中陰身愛染心驅動下,緣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
因為交合流出精卵,阿賴耶識執此為我有,構成生命最初胚胎。
(4)中陰身介入。
現代醫學認為:只要有生命遺傳基因,能構成胎兒。
這佛教看來是,遺傳基因屬於物質因素;而有情生命形成有中陰身介入,進一步説識參與。
現代人認為生命根源乃遺傳基因,因此解釋生命現象時,多歸結到遺傳。
,我們能否認遺傳作用,但那主要限於形體相似。
事實上,子女與父母性格、思維方式、興趣上往往差異。
原因於,每一個生命是帶着自己過去生中生命信息前來受胎。
2.投胎時情形 有情投胎時是怎樣情形呢?《瑜伽師地論》這個問題有着詳細的説。
投胎發生男女發生交合時。
當中陰身看見父母交合情景時,染污心支配下,生起顛倒之想,認為是父母交合,而覺得是自己交合。
若投生女,父親產生,希望母親遠去;若投生男,母親產生,希望父親離去。
不見父母形像,見男女生殖器官,業力推動下趣男女根門,中陰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從而進入生有狀態。
因為如此,佛法淫慾生死。
生有中有情,於阿賴耶識遺傳基因執持,安危共。
假如遺傳基因了,或胎兒受到破壞,或有情因業力而走到生命,即壽限,阿賴耶識只有離開,生命會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時,福報,所見到景象盡。
若投胎者福報,生於下賤之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音聲,同時看見自己走入陰暗的叢林中;若投胎者福報,生於尊貴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音聲,同時看到富麗堂皇宮殿。
這些是幻境,隨有情福德,所現幻境也各異。
本有,是投胎後第一剎那開始,直到死亡前一剎那,即我們今生整個過程。
關於人生,需要討論問題很多,這裏只涉及生存基本問題。
作為有情生命,依賴什麼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續呢?佛經中説:一切有情依食住。
“食”這一概念,大家熟悉,所謂“民以食為天”。
而佛教説“食”,有着內涵:食,資益、增長義。
説,色身具有資益增長作用,可稱食。
因此,佛教説“食”,並限於三餐飲食。
佛經中,將“食”歸納四種: 1. 段 食 即一日三餐飲食,如米飯、麪條,需要分段而食。
相反,有些人於工作或感情受挫,處在、之中,從而引發生理上種種疾病,這不可意觸帶來影響。


延伸閱讀…
段食是指有益身體食物,毒品、毒藥損害身體物品,不能稱為食。
段食,不僅身體有益,對修道有幫助。
有些人修到階段開始闢穀,以為是十分了不起功夫。
其實很多動物有這種功能,如烏龜、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裏一躲幾個月乃至幾年。
假如闢穀功夫,人只怕比起烏龜得,可我們見過哪隻烏龜開智慧、斷了。
修道過程中,飲食往往能起到推動道業成就作用。
佛祖釋迦牟尼尼連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因此而悟道。
後來,他放棄了這種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養乳糜,從而恢復了體力精神。
結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後,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
試想,假如佛陀堅持苦行,能悟道嗎? 2. 觸 食 觸,是一種心理狀態。
佛説:“三和生觸”。
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當三者和合於一處,產生六觸。
觸產生於根塵識結合,同時令根識接觸塵境。
“觸”為何稱為食呢?因為它有情生存關係密切。
觸以六塵為食,色食,耳以聲為食,鼻食,舌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食。
觸觸與不可意觸,完全取決於食境界。
我們面順境時,如看到親人、聽到讚歎、聞到花朵芳香、吃到可口食物、接觸環境、或遇上,這些屬於可意觸。
可意觸能使我們生起、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病人,於自己心情開朗,善於調節情緒,後使疾病轉乃至治癒。
相反,有些人於工作或感情受挫,處在、之中,從而引發生理上種種疾病,這不可意觸帶來影響。
延伸閱讀…
3.思 食 思,願,生存願望。
有情生活在世間,求生願望。
人類生存,會地工作、操勞。
而一切動物生存而奔忙,不論空中飛鳥,陸地禽獸,或是海中遊魚,想方設法謀求生存之道。
因為這種生存願望,有情會獲得生存動力。
對生渴望是資養有情生存力量。
有些瀕臨死亡人,能見到遠方親人一面或達成某個心願,會奇蹟意志支撐起危在旦夕生命。
而於一個缺乏生存動力人來説,維持生命成了痛苦,尋短見。
造成自殺原因很多,世人往往感情、事業或財富精神支柱,感情受挫或事業破產,會失去生活信心。
而那些有思想哲學家、藝術家,雖然人生有所思考,無法找到人生終極價值所在,後會選擇自殺作為歸宿。
4. 識 食 識食,是執持有情生命體精神源泉。
我能台上講座,在座能在下面聽講,是因為有識執持着。
假如離開識執持,便是死人了。
自中陰身投胎後,識執持着有情生命體,直到壽寢。
此期生命宣告結束後,識帶着業力,去完成下生命組合。
四食執持着我們現有生命。
其中,思食識食推動有情未來生命延續。
思食思,既是生存願望,是造業心理因素。
有情思心作用下,造作善惡之業,並形成業力,繼續影響未來生命。
生存意欲,使有情貪著現實人生,畏懼死亡斷滅。
因而產生後有愛,貪著下生命。
生命結束後,生存意欲推動識去投生。
下期生命結束,推動下生命。
獲得解脱之前,週而復始地延續到盡來際。
生存意欲,造成了有情生命繁衍。
儘管生命會地延續下去,但常人感覺中,養兒育女才是使血脈延續可靠保障,這促使有情繁殖後代。
人類有這種需求,動物有這種需求,這是後有愛表現方式。
生命延續,思心推動,有識執持。
識作生命形式核心力量,帶着有情全部生命信息,從一生轉向另一生,從一道邁向另一道,構成生生不已輪迴。
因此,識既執持現有生命形式令不敗壞,相續來捨生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