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栽培種,有栽培出數品種,是白花馬齒莧之通稱,白花馬齒莧是一種宿根性植物,植株低矮,株高二十八至三十五公分。它的特點是全株無毛,莖近圓柱形且光滑。莖部分枝,呈淡綠或綠色,並且葉密集生於枝端,簇生狀。 葉形倒卵形或湯匙形,葉肉質且為綠色,並且有羽狀脈。這種植物的葉柄極短,且花是兩性花,通常單生或數枚簇生於枝端。其花冠呈寬鐘形,花瓣白色,綻放時美麗動人。」
白花馬齒莧
- 有栽培出數品種
- 是白色花之通稱
- 宿根性
- 植株低矮
- 莖具半匍匐性
- 全株無毛
- 莖近圓柱形,光滑
- 自莖部分枝
- 栽培種呈淡綠、綠色
- 葉腋生腋芽二枝
- 近基部者較粗大
- 單葉
- 葉不規則互生或近對生
- 常密集生於枝端
- 簇生狀
- 較下之葉分開
- 葉長倒卵形、湯匙形
- 葉端圓鈍
- 葉基鈍或楔形
- 全緣葉
- 葉肉質
- 葉綠色
- 羽狀脈
- 葉脈中肋較清晰
- 側脈不明顯
- 託葉退化或無
- 葉柄極短
- 兩性花
- 花單生或數枚簇生
- 花常五、六枚生於枝端
- 總苞八、九枚,葉狀,輪生
- 花萼二枚,淡黃綠色,卵狀三角形
- 花冠寬鐘形,輻射對稱,花瓣五枚,闊卵狀、卵圓形、倒卵形
- 雄蕊多數,常十二枚
- 花絲基部與花瓣合生
- 雌蕊一枚,雌蕊心皮三枚,合生
- 花柱一枚,花柱與雄蕊近等長
- 柱頭二至九裂,通常五裂
- 子房半下位或子房上位
- 子房一室,底生(基生)胎座
- 蒴果,近橢圓形,半帽狀,黑色,蓋裂,熟後自然脱離
- 種子細小,直徑一公釐以下,多數,扁圓形,鉛灰、灰褐或灰黑色
品種 | 特性 |
---|---|
白花馬齒莧 | 株高二十八至三十五公分,莖具半匍匐性,全株無毛,莖近圓柱形,光滑,自莖部分枝,栽培種呈淡綠、綠色,葉腋生腋芽二枝,近基部者較粗大,單葉,葉不規則互生或近對生,常密集生於枝端。 |
藥用價值
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可治目赤腫痛、糖尿病、血痢、痢疾、赤白帶、痔瘡、結石、胃酸、丹毒。


注音:白花馬齒莧(ㄒㄧㄢˋ)
學名:Portulaca umbraticola cv.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豬母乳、白花豬母乳、白花豬母奶、白豬母奶、白馬齒莧、白花馬齒牡丹
原產地:栽培種。
觀察記錄
烏塗溪,2020年8月29日。馬齒莧,李時珍描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因此得名。我住的地方看到的通常是紅骨小黃花匍匐走莖的馬齒莧,味道頗酸!與其説是菜,倒不如還它療藥的身分。大白花的這品種是媽媽送我的禮物,據説是女士的聖品,味道好,洗淨切碎作為綠沙拉色相亦美;想熱食的話加點薑絲清炒,嘗起來清淡爽口,沒有酸味。從前鄉下人都不願吃它,就跟地瓜葉還有灰灰菜等野菜一樣,全是餵豬的!
“`
白花馬齒莧,學名為Chenopodium album,是一種常見的野菜,又稱為馬齒莧、菜莧或白莧菜,屬於莧科植物。它的特徵是植株直立,長有許多白色小花,花期通常在夏季到秋季之間。
這種植物在台灣非常常見,幾乎可以在各地的郊野或農田找到它的蹤跡。它的葉子呈三角形,略帶倒卵形,具有鮮綠色的外表,嫩葉可以直接食用。而且,它的營養價值也相當高,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K、鈣、鐵等多種營養物質。
儘管一些人可能對於這種野菜不熟悉,但其實白花馬齒莧在許多地方被當作蔬菜使用。在中國和印度,它被廣泛用於料理,例如炒菜、湯、麵食等等。一些地方的農民也會把它當作飼料供給家畜。
有趣的是,白花馬齒莧在草藥學中亦有應用。根據傳統中醫的理論,白花馬齒莧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並且對於一些疾病有良好的療效。它也被當作一種美容食材,因為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保持皮膚的健康與光澤。
總結來説,白花馬齒莧是一種常見的野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多種應用。它不僅可以當作蔬菜供人們食用,還可以在草藥學和美容上發揮作用。如果你在郊野散步時見到它,不妨摘一些嫩葉回家品嚐,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平凡的野菜竟有如此驚喜。
延伸閲讀…
藥用植物圖鑑-白花馬齒莧(白豬母奶) – 創作大廳- 巴哈姆特
【大自然筆記】 白花馬齒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