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貓黑貓」系列是香港漫畫家馬星原和作家方舒眉合作創作的兒童漫畫作品,其中最早的一本是《白貓黑貓Q&A》,出版於2004年。這個系列至今已經有800多本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合訂本。
馬星原和方舒眉既是夫婦,又是世紀文化出版公司的合作夥伴。他們在2004年以家中兩隻愛貓為靈感,創作了白貓「Q小子」和黑貓「A博士」作為《白貓黑貓》的主角,並推出了各種不同主題的作品。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童心創作,為兒童創造適合閲讀的書刊,讓小朋友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感受到快樂。


他們的另一部合作作品《趣味學古文》,於2017年出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中國古代經典文章,這本書榮獲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此外,他們的作品《飛越苦難》在2019年獲得了第二屆出版獎。
白貓與黑貓
《白貓黑貓》系列漫畫
《白貓黑貓》是一系列由馬星原和方舒眉創作的香港漫畫作品,首本書《白貓黑貓Q&A》出版於2004年。至今已發行了多達800本以上的作品,多數以合訂本形式呈現。這對夫妻檔漫畫家和出版人希望透過他們的童心,創作適合兒童閲讀的書籍,將知識和快樂帶給孩子們。他們的合作成果包括2017年的《趣味學古文》,該書榮獲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2019年的《飛越苦難》獲得第二屆出版雙年獎;2021年的《趣味學世界文學》則贏得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的「兒童及青少年類」出版獎。
退換貨政策 |
會員購買的商品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退回的商品必須維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 |
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貨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
請在購買前詳細閲讀商品退換貨原則。 |
貓論
「貓論」,也稱「黑貓白貓論」或「白貓黑貓論」,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的談話,其內容為「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只是資源配置的手段,與政治制度無關;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現代版的「貓論」在1960年代初由鄧小平提出,並在改革開放期間獲得廣泛關注,隨後在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後廣為流傳。
據知,「貓論」的説法最早見於清代蒲松齡的作品《聊齋志異》中的《秀才驅怪》,文末提到:「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這並非空談。」
1958年,中國大陸發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三年困難時期的大饑荒導致了1500萬至55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1961年初,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提出了「八字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白貓黑貓
白貓黑貓是一個流行的成語,形容不論外表是否相同,只要能做到事情就是一個好辦法。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很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根據一個故事而來的。
故事講述了一個村莊裡有兩種貓,一隻是純白色的貓,另一隻是全身黑色的貓。村莊的人們習慣性地用顏色來形容貓,認為白色的貓是好貓,黑色的貓是壞貓。但是,這對貓卻沒有在意這些評價,它們只是在找尋食物,捕捉老鼠,保護村莊。雖然牠們外表不同,但他們是為了相同的目標而努力。
白貓和黑貓一起合作,他們相互協作,互相幫助,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村子免受老鼠之苦。在這個過程中,村莊的人們開始注意到,外表並不代表一切,真正重要的是貓能不能做到他們所需要的事情。
很快,村莊的人們認識到他們不應該因為外表而評價一個貓,而是應該看到貓的能力和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開始稱讚那些努力工作,有所貢獻的貓,不論他們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應該避免以表面的外觀來評價一個人或動物。正如白貓黑貓的故事一樣,人們應該看到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公平和和諧的社會。
小結:
透過白貓黑貓的故事,我們瞭解到外貌並不代表一切,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基於能力和貢獻來評判一個人或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公正和融洽的社會。
延伸閲讀…
白貓黑貓漫畫
貓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