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書指文字由上而下排列,橫書是文字各個左右並排。
一種語文沒有限定書寫方向,橫排、縱排混用可,是現代語言文字現象,是方塊字語文一種特色。
東亞漢文化圈國家所用文字因其音節文字字符基本單位特性,大部分既可縱書可橫書。
傳統漢字、以及受其影響日文和朝鮮文縱排,由上至下書寫,一行寫完再向左方發展。
因此,縱排書籍開左邊、往右翻。
傳統上漢字只能寫,匾額、招牌這些右左橫排書寫情形,是一字一行寫。
歐洲語文影響下,漢字圈於近代開始出現左右橫排書寫,寫完一行向下發展。
時今日,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普通印刷品完全不用縱排。
東北亞蒙古語拼音文字有兩種書寫方式:蒙古國使用是主流蒙古語西里爾字母,左右橫排;內蒙古使用回鶻文衍生傳統蒙古語字母是縱排,由上至下書寫,此外滿文、錫伯文是由上而下書寫。
而東南亞越南文早期使用模仿漢字喃字,可直書(如春聯),而拉丁化越南國語字於採用西式橫書方式,可以像喃字直書表示。
而菲律賓古代貝貝因字母和庫利坦字母能夠縱排書寫。
漢字文化圈文字縱書和橫書可,但書法中因為運筆方法原因而常用縱書(直書文字)。
此外,橫書和縱書文字有些個別字元寫法會。
至於表示數字,橫書多會使用阿拉伯數字,而縱書多會使用漢字數字。
縱書如要使用阿拉伯數字或拉丁字母,則可以書寫,或順時90度旋轉並排,配合縱書行文方向。
同月9日,聯合報宣佈橫式標題改左右。


看似右左書寫橫書,多數是每行只有一個字元空間縱書,見於牌匾、日式門簾。
汽車車身或標誌牌右側,可能會右起橫書書寫。
汽車右側是因為行文方向是車頭車尾;標誌牌則是了配合另一邊書寫方向。
蒙古文如果使用畏兀兒蒙古字母於字母形狀多用縱書,如果使用西里爾字母橫排。
已知商代甲骨文主要文字排列是上自下,左右順序沒有規定。
推測,縱向右左排列方式主要來於書寫竹右手持筆,左手持簡並順勢其排列方式[1]。
日本書法家石川九楊於書寫媒體漢字字序(text direction)間關係,而於漢字字序本身藴含文化心理功能。
他認為出現商代甲骨上草創漢字上下垂直字序,是天地、人神之間溝通一種表示,這垂直構文格局[2],植根於殷代帝王和社會宗教意識。
世上哪本才是首本橫書中文書刊並論,以下是各方學者主張:
無論如何,橫書中文書籍直到20世紀初是之物。
1917年,《青年》第三卷第三期發表了錢玄同寫陳獨秀公開信,錢認閲讀縱書文字既費力、不符合人體眼睛設計,而且漢字筆劃符合左起橫書(第一筆左上開始)[6]。
錢玄同多次發表同類主張,而陳獨秀認同,但未能成為主流。
[5]到1940年代,不僅是學術著作,書刊出現了左至右橫書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實施漢字簡化政策之前,推廣印刷品文字橫書。
1955年1月1日起,《光明日報》改為橫書,同年12月30日文化部發佈《關於漢文書籍、雜誌橫排原則規定》;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報》中央、地方報改為橫書。
[7][8]縱書文字到1980年代早期中國少數出版物(如某些環畫)中使用。
目前基本只有新印古籍、學術著作和現當代人古體詩文集還使用縱書,而引進日本漫畫還使用縱書。
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推行簡化字後,縱書文字多見於出版物,但排版空間受限場合會使用,如書脊、標題。
早期大陸規範出版物有時會採用縱書,但現今是橫書。
有些簡化字書報以橫排主,但部分版面會使用縱排。
傳統文化內容,如大部分書法作品(筆書法除外)、請帖、和全部聯即使混用傳統、簡化字寫,排印出版古籍大多數傳統漢字縱書(如果採用簡化字,縱書)。
引入日本漫畫會保留原有排版方式,面向中國大陸讀者日語讀物、中日對譯讀物有時使用縱書,包括中文部分。
於日本漫畫翻譯時多保持縱書,説體書版傳統漢字版(縱書)齊全、翻譯,因此年簡化字使用者來説,有很多閲讀縱書及傳統漢字書刊誘,閲讀中很少感覺到不習慣。
出版界以外,縱書文字主要出現黨政部門牌匾、招牌、廣告、旗幟。
有些人私人書信是縱書。
[9]
另外,新國標《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GB5768-2009》,中國大陸路面改用從「下」往「上」閲讀豎排標識,該標準引起了坊間爭議,交警解釋稱這種書寫方向「分散駕駛人員注意力」。
[10]
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使用中文社會沒有規定出版物文字方向,1990年代起有多使用橫書趨勢[12],但可見未來,縱書書刊是普及且見於流行領域,青少年會閲讀休閒書刊(如漫畫及説)多使用縱書,許多報紙同一版會有橫書和縱書文章[13],或者標題橫書主、內文縱書主,台灣主要報紙大多有這樣情況。
使用正體中文台灣於文字書寫方向,過去無任何強制政策,民間養成「直書右左、橫書左右」默契,而後政府此默契訂為規定,但文字排列方法混用可見。
例如早期火車站站名牌採右橫書,山線泰安車站(1998年廢止)即成了「安泰」,英文部份遷其排序成了「AN TA」(註:TA疑為誤用,應為TAI),保留成為觀光特色。
2004年5月4日,中華民國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文程式條列》,沿襲公文直式書寫,由2005年起改為橫式書寫。
同月9日,聯合報宣佈橫式標題改左右。
在台灣,自國高中國民基本教育中,國語、國文教科書直書主,其他科目見橫書編排。
説詩歌文藝作品、報刊部分版面,多會沿用縱書。
日語於模仿了漢文書寫方式,因此傳統日語是縱書,由上而下、右左書寫。
會因為書寫面積限制而採用橫書,如日式門簾和寺廟牌匾,但是右邊讀起,是每行只有一個字縱書。
直到江户時代,傳統縱書文字受到蘭學潮流影響,而開始出現模仿歐洲文字橫書書寫。
橫書日語流行之前,外文和日語並排文字閲讀甚不便:外語會如常橫書印刷,日語於要縱書而旋轉90度印行。
明治18年(1885年),首次出現日語橫書印行書籍《袖珍插圖德日辭典》(袖珍挿図和辭書)。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混合歐洲文字書寫文字之外,大眾對象報紙、廣告排版,如需橫書則右邊讀起。
屋名池誠研究,1940年左右,日本各地開始出現討論統一橫書文字方向趨勢。
1942年7月,文部省轄下諮詢機構國語審議會,發表統一左起橫書報告[14]。
但軍方英美國戰爭背景下,基於軍國主義民族主義,拒絕文部省左起橫書意見,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當時有些愛國報館拒絕刊登左起橫書日語廣告,而「左起橫書」日本政府內部以及社會輿論之中引起了反對聲浪爭議。
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派遣美國教育使節團到日本,檢討學制改革。
使節團報告書(日語:アメリカ教育使節団報告書)提出採用羅馬字、廢除漢字運動,從而引出「模仿西歐左起橫書是革新、右起橫書是保守」觀念形象,右起橫書從而進一步衰落。
1946年1月1日《讀賣報知新聞》、以及1948年3月發行B50錢紙幣,成為了左起橫書開端。
供日本政府各官廳使用公文格式指引《公文作成要領》,指出「增進職務效率這一目的,文件書寫方法……應當使用左起橫書」。
[15]
現代日語中,橫書和縱書會使用,但使用縱書場合多。
於縱書是傳統書寫方法,書法、國語教科書、説詩歌文藝作品、報刊部分版面,多會沿用縱書,但是使用縱書限於傳統用途,如漫畫、日式個人名片(日語一面多會縱書、另一面英文橫書)。
橫書於外語、數學、科學、音樂類別書刊,較正式文本如商業書信、簡報書、論文是橫書,這樣不僅於插入西方文字,電腦排版。
豎排書刊可能會有些欄目或頁面使用橫書,遷版面設計。
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處理中文類方法處理韓語。
受推廣橫書影響,韓語縱書格式分為右起和左起兩種。
現今主流左起橫書,是外語電影字幕,一般而言是置於畫面右側,並使用直書。
後一個排版改為橫排主要韓國媒體朝鮮日報,該報堅持使用豎排直到1999年3月1日。
[16]
另外,直書及橫書標點符號南韓標準語(표준어)有寫法。
直書使用類似日語標點符號,橫書使用西式半形標點。
上述三類使用多文字外,有蒙古文、滿文、西夏文、回鶻文、彜文、東巴文、水書文字古時多用縱書,然而其中大多數成為死文字。
而於西方文字,只在橫向空間情況下會使用一字母一行左起「直書」,有時文字旋轉90度排列,上往下和下往上讀情況有。
縱書指文字由上而下排列,橫書是文字各個左右並排。
一種語文沒有限定書寫方向,橫排、縱排混用可,是現代語言文字現象,是方塊字語文一種特色。
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推行簡化字後,縱書文字多見於出版物,但排版空間受限場合會使用,如書脊、標題。


延伸閱讀…
傳統漢字、以及受其影響日文和朝鮮文縱排,由上至下書寫,一行寫完再向左方發展。
因此,縱排書籍開左邊、往右翻。
傳統上漢字只能寫,匾額、招牌這些右左橫排書寫情形,是一字一行寫。
歐洲語文影響下,漢字圈於近代開始出現左右橫排書寫,寫完一行向下發展。
時今日,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普通印刷品完全不用縱排。
東北亞蒙古語拼音文字有兩種書寫方式:蒙古國使用是主流蒙古語西里爾字母,左右橫排;內蒙古使用回鶻文衍生傳統蒙古語字母是縱排,由上至下書寫,此外滿文、錫伯文是由上而下書寫。
而東南亞越南文早期使用模仿漢字喃字,可直書(如春聯),而拉丁化越南國語字於採用西式橫書方式,可以像喃字直書表示。
而菲律賓古代貝貝因字母和庫利坦字母能夠縱排書寫。
漢字文化圈文字縱書和橫書可,但書法中因為運筆方法原因而常用縱書(直書文字)。
此外,橫書和縱書文字有些個別字元寫法會。
至於表示數字,橫書多會使用阿拉伯數字,而縱書多會使用漢字數字。
縱書如要使用阿拉伯數字或拉丁字母,則可以書寫,或順時90度旋轉並排,配合縱書行文方向。
現代橫書大多數是左右書寫。
看似右左書寫橫書,多數是每行只有一個字元空間縱書,見於牌匾、日式門簾。
汽車車身或標誌牌右側,可能會右起橫書書寫。
汽車右側是因為行文方向是車頭車尾;標誌牌則是了配合另一邊書寫方向。
蒙古文如果使用畏兀兒蒙古字母於字母形狀多用縱書,如果使用西裏爾字母橫排。
已知商代甲骨文主要文字排列是上自下,左右順序沒有規定。
推測,縱向右左排列方式主要來於書寫竹右手持筆,左手持簡並順勢其排列方式[1]。
日本書法家石川九楊於書寫媒體漢字字序(text direction)間關係,而於漢字字序本身藴含文化心理功能。
他認為出現商代甲骨上草創漢字上下垂直字序,是天地、人神之間溝通一種表示,這垂直構文格局[2],植根於殷代帝王和社會宗教意識。
世上哪本才是首本橫書中文書刊並論,以下是各方學者主張:
無論如何,橫書中文書籍直到20世紀初是之物。
1917年,《青年》第三卷第三期發表了錢玄同寫陳獨秀公開信,錢認閲讀縱書文字既費力、不符合人體眼睛設計,而且漢字筆劃符合左起橫書(第一筆左上開始)[6]。
錢玄同多次發表同類主張,而陳獨秀認同,但未能成為主流。
[5]到1940年代,不僅是學術著作,書刊出現了左至右橫書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實施漢字簡化政策之前,推廣印刷品文字橫書。
1955年1月1日起,《光明日報》改為橫書,同年12月30日文化部發佈《關於漢文書籍、雜誌橫排原則規定》;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報》中央、地方報改為橫書。
[7][8]縱書文字到1980年代早期中國少數出版物(如某些環畫)中使用。
目前基本只有新印古籍、學術著作和現當代人古體詩文集還使用縱書,而引進日本漫畫還使用縱書。
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推行簡化字後,縱書文字多見於出版物,但排版空間受限場合會使用,如書脊、標題。
延伸閱讀…
早期大陸規範出版物有時會採用縱書,但現今是橫書。
有些簡化字書報以橫排主,但部分版面會使用縱排。
傳統文化內容,如大部分書法作品(筆書法除外)、請帖、和全部聯即使混用傳統、簡化字寫,排印出版古籍大多數傳統漢字縱書(如果採用簡化字,縱書)。
引入日本漫畫會保留原有排版方式,面向中國大陸讀者日語讀物、中日對譯讀物有時使用縱書,包括中文部分。
於日本漫畫翻譯時多保持縱書,説體書版傳統漢字版(縱書)齊全、翻譯,因此年簡化字使用者來説,有很多閲讀縱書及傳統漢字書刊誘,閲讀中很少感覺到不習慣。
出版界以外,縱書文字主要出現黨政部門牌匾、招牌、廣告、旗幟。
有些人私人書信是縱書。
[9]
另外,新國標《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GB5768-2009》,中國大陸路面改用從「下」往「上」閲讀豎排標識,該標準引起了坊間爭議,交警解釋稱這種書寫方向「分散駕駛人員注意力」。
[10]
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使用中文社會沒有規定出版物文字方向,1990年代起有多使用橫書趨勢[12],但可見未來,縱書書刊是普及且見於流行領域,青少年會閲讀休閒書刊(如漫畫及説)多使用縱書,許多報紙同一版會有橫書和縱書文章[13],或者標題橫書主、內文縱書主,台灣主要報紙大多有這樣情況。
使用正體中文台灣於文字書寫方向,過去無任何強制政策,民間養成「直書右左、橫書左右」默契,而後政府此默契訂為規定,但文字排列方法混用可見。
例如早期火車站站名牌採右橫書,山線泰安車站(1998年廢止)即成了「安泰」,英文部份遷其排序成了「AN TA」(註:TA疑為誤用,應為TAI),保留成為觀光特色。
2004年5月4日,中華民國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文程式條列》,沿襲公文直式書寫,由2005年起改為橫式書寫。
同月9日,聯合報宣佈橫式標題改左右。
在台灣,自國高中國民基本教育中,國語、國文教科書直書主,其他科目見橫書編排。
説詩歌文藝作品、報刊部分版面,多會沿用縱書。
日語於模仿了漢文書寫方式,因此傳統日語是縱書,由上而下、右左書寫。
會因為書寫面積限制而採用橫書,如日式門簾和寺廟牌匾,但是右邊讀起,是每行只有一個字縱書。
直到江户時代,傳統縱書文字受到蘭學潮流影響,而開始出現模仿歐洲文字橫書書寫。
橫書日語流行之前,外文和日語並排文字閲讀甚不便:外語會如常橫書印刷,日語於要縱書而旋轉90度印行。
明治18年(1885年),首次出現日語橫書印行書籍《袖珍插圖德日辭典》(袖珍挿図和辭書)。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混合歐洲文字書寫文字之外,大眾對象報紙、廣告排版,如需橫書則右邊讀起。
屋名池誠研究,1940年左右,日本各地開始出現討論統一橫書文字方向趨勢。
1942年7月,文部省轄下諮詢機構國語審議會,發表統一左起橫書報告[14]。
但軍方英美國戰爭背景下,基於軍國主義民族主義,拒絕文部省左起橫書意見,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當時有些愛國報館拒絕刊登左起橫書日語廣告,而「左起橫書」日本政府內部以及社會輿論之中引起了反對聲浪爭議。
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派遣美國教育使節團到日本,檢討學制改革。
使節團報告書(日語:アメリカ教育使節団報告書)提出採用羅馬字、廢除漢字運動,從而引出「模仿西歐左起橫書是革新、右起橫書是保守」觀念形象,右起橫書從而進一步衰落。
1946年1月1日《讀賣報知新聞》、以及1948年3月發行B50錢紙幣,成為了左起橫書開端。
供日本政府各官廳使用公文格式指引《公文作成要領》,指出「增進職務效率這一目的,文件書寫方法……應當使用左起橫書」。
[15]
現代日語中,橫書和縱書會使用,但使用縱書場合多。
於縱書是傳統書寫方法,書法、國語教科書、説詩歌文藝作品、報刊部分版面,多會沿用縱書,但是使用縱書限於傳統用途,如漫畫、日式個人名片(日語一面多會縱書、另一面英文橫書)。
橫書於外語、數學、科學、音樂類別書刊,較正式文本如商業書信、簡報書、論文是橫書,這樣不僅於插入西方文字,電腦排版。
豎排書刊可能會有些欄目或頁面使用橫書,遷版面設計。
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處理中文類方法處理韓語。
受推廣橫書影響,韓語縱書格式分為右起和左起兩種。
現今主流左起橫書,是外語電影字幕,一般而言是置於畫面右側,並使用直書。
後一個排版改為橫排主要韓國媒體朝鮮日報,該報堅持使用豎排直到1999年3月1日。
[16]
另外,直書及橫書標點符號南韓標準語(표준어)有寫法。
直書使用類似日語標點符號,橫書使用西式半形標點。
上述三類使用多文字外,有蒙古文、滿文、西夏文、回鶻文、彜文、東巴文、水書文字古時多用縱書,然而其中大多數成為死文字。
而於西方文字,只在橫向空間情況下會使用一字母一行左起「直書」,有時文字旋轉90度排列,上往下和下往上讀情況有。
你記得嗎?過去收看電視、電影或報紙時,中文字幕是「右到左」,而不是現在「左到右」,而這一項文化習慣改變,是源自於歷史上今天,1996年教育部決議中文橫式書寫,規定右左,正式調整了中文書寫習慣。
為何過往中文字會縱向右左撰寫?其實主要來於古代書寫竹右手持筆,左手持簡並順勢其排列方式;有另一説,是過往石碑刻字時,左手拿釘子,右手拿槌子,是右向左。
使用正體中文台灣於文字書寫方向,過去無任何強制政策,民間養成「直排右左、橫排左右」默契,而後政府此默契訂為規定,但文字排列方法混用可見。
例如早期火車站站名牌採右橫書,山線泰安車站(1998年廢止)即成了「安泰」,英文部份遷其排序成了「AN TA」(註:TA疑為誤用,應為TAI),保留成為觀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