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破傘菊(學名: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是一種獨特的台灣植物,被稱為台灣兔兒傘,屬於破傘菊屬的一員(另一種是高山破傘菊)。這種植物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直到大約2008年才重新被確認在苗栗低地草原上存在。由於數量稀少,《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其評定為「嚴重瀕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這種中型到大型的草本植物,高度可達80至160公分,整株植物光滑。葉子近乎質地革質,從基部到節間逐漸變長;靠近基部的葉子呈圓盾狀,直徑約35公分,葉柄細而長,葉子的形狀則類似掌狀。


台灣珍稀植物:台灣破傘菊 |
台灣破傘菊(學名: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又稱台灣兔兒傘,是菊科破傘菊屬的一種,僅在台灣特有,且數量稀少。其植株高度可達80至160公分,葉片近革質,掌狀深裂,形似破傘,因此得名。頭狀花序為淡粉色,呈繖房狀排列,每個頭花由14至16朵管狀花組成,外覆兩輪總苞。單朵花的花冠為五裂、白色,花梗長5至16公釐。 本種與台灣另一特有植物高山破傘菊(學名:Syneilesis subglabrata (Yamam. & Sasaki) Kitam.)的區別在於地理分佈、花序與葉裂形態:台灣破傘菊僅分佈於苗栗的低地草原,植株較壯碩,頭花為繖房狀排列,葉裂邊緣齒裂較淺;而高山破傘菊則分佈於中部海拔1200至2800公尺的山區林下,植株較纖細,頭花為圓錐狀排列,葉裂邊緣齒裂較深。 台灣破傘菊的發現與描述可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法國傳教士佛歐裏神父(Urbain Jean Faurie)於1903年在台灣採集到該植物,並於1906年由早田文藏發表為新種 Senecio intermedius Hayata。後來,該屬被重新分類,本種改列為破傘菊屬,學名變更為 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至今,台灣破傘菊由於種羣數量稀少,被評為「嚴重瀕危」物種。 破傘,是一種風景,一種意味深長的象徵。傘,是人們抵擋風雨的工具,它保護著我們不受外界的幹擾和破壞。然而,當傘破損、破碎時,它變得無用,讓我們無法抵擋雨水的洗刷。
然而,這把破傘還在堅持著,它並沒有被風雨摧毀。它展現了一種堅強的力量,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破傘教會我們,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應該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破傘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它代表著失去保護的漏洞。當傘破損時,我們就會暴露在風雨中。同樣地,當我們失去保護或者防禦能力時,我們也會面臨危險和挑戰。這讓我們意識到,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是多麼重要。 人生就像一把傘,我們需要學會保護和珍惜它。不論是風雨還是陽光,傘都在陪伴著我們,為我們提供庇護。但是,當傘損壞了,我們就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來修復它,重新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和温暖的環境。 破傘,不僅是一個物理的象徵,還承載著更深層的意義。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然而,只要我們保持堅強和抱有希望,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和幸福。 破傘,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讓我們更加堅韌和成長。當我們經歷破傘的時刻,不要沮喪,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明天的太陽會照亮我們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