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何潤東濕身,破病英雄。
淋雨淋到燒,泥漿看成咖啡。
”(2004.11.13.時報36頁標題) 例句裡“破病”是一個台語語詞,讀做 p‘uaʟ-pẽ⊦(或 pĩ⊦),是“生病”意思,不過用字有問題。
“發”字本義是箭射出去(《説文•弓部》:“發,射發。


例如:“破鏡”、“衣服破”“破”是形容詞,表示受過損傷東西;“衣服破了”、“勢如破竹”、“破門而入”“破”是動詞,表示東西損壞或劈開、衝開(是引伸義)。
而台語 p‘uaʟ-pẽ⊦ 一詞,它結構,它是一個動賓式合成詞,p‘uaʟ 是動詞,pẽ⊦(病)是賓語,如果 p‘uaʟ 是“破”字話,語詞理據上説。
因此,台語生病意義 p‘uaʟ-pẽ⊦(病) p‘uaʟ,另外有字。
作者認為台語生病意義 p‘uaʟ-pẽ⊦ 應該寫做“發病”。
“發病”這個詞現代漢語有,古漢語有,詞義,是指某種疾病有機體內開始發生。
“發”字本義是箭射出去(《説文•弓部》:“發,射發。
”),引伸發射,引伸興起、產生,例如:發病、發臭、發瘋、發汗、發光、發熱、發電是這個意義。
而古漢語“發病”書證有《史記•五宗世家》:“寄(人名)於上親,意傷,發病而死。
” 現代漢語,“發病”和“生病”是同義詞,但“發病”有一點書面語色彩,沒有“生病”那樣通行,但是一個活語詞,例如:“發病率”(説“生病率”)以及“春天冷暖,發病。
”。
“發病”這個詞和台語 p‘uaʟ-pẽ⊦(病)詞義上,問題是“發”字在台語有沒有 p‘uaʟ 音?如果有話,“發病”台語 p‘uaʟ-pẽ⊦ “本字”了。
“發”字,《廣韻》方伐切(入聲、月韻),國音ㄈㄚ(陰平聲),台語讀做 huat(陰入聲),和中古音一樣是入聲。
另外從以“發”聲符形聲字,“撥”,北末切,台語 文 puat/ puaʔ;“潑”,切,台語 文 p‘uat/ p‘uaʔ。


延伸閱讀…
《廣韻》入聲、月韻“方伐切”屬山攝、三等、入聲、合口呼,與此韻母字在台語文讀時讀做 -uat 韻,如:闕,k‘uat;月,ɡuat⊦;,uat⊦ ;而讀音有 -ueʔ/-eʔ 韻,如月,ɡueʔ⊦/ɡeʔ⊦,但沒有讀做 -uaʔ 韻例。
但是屬於山攝、三等、入聲、開口呼及合口呼“薛韻”下字有台語白讀時有讀做 -uaʔ 韻例。
如:熱,如列切,文 dziet⊦/ dzuaʔ⊦;掣,昌列切,文 ts‘iet/ ts‘uaʔ;埒,力輟切,文 luat⊦/ luaʔ⊦ 。
放眼看山攝一等及二等入聲字,在台語白讀時讀做 -uaʔ 韻比比皆是,如:割,古達切,文 kat/ kuaʔ;喝,許葛切,文 hat/ huaʔ;撥、缽,北末切,文 puat/ puaʔ;闊,栝切,文 k‘uat/ k‘uaʔ;煞,所八切,文 sat/ suaʔ 。
這些現象表示山攝入聲字在台語白讀時可以音變為 -uaʔ 韻,因此“發”字可以讀做 -uaʔ 韻。
另外從以“發”聲符形聲字,“撥”,北末切,台語 文 puat/ puaʔ;“潑”,切,台語 文 p‘uat/ p‘uaʔ。
延伸閱讀…
而和“撥”字同音有、襏、、驋“發”聲符;和“潑”字同音有鏺、鱍,是“發”聲符。
這種現象表示“發”字聲母(《廣韻》上字“方”,中古擬音 p-)雖然後來顎化而國音變成ㄈ(f-),台音變成 h-,但以“發” 聲符形聲字演變 p-(如“撥”字)或 p‘-(如“潑”字),而 p‘- 是 p- 送氣化。
因此,“發”字聲母可以音變為送氣 p‘-。
結合上面説,“發”字在台語白讀時,韻母可以是 -uaʔ,聲母可以是 p‘-,因此“發”字在台語可以讀做 p‘uaʔ(陰入聲),台語生病意義 p‘uaʟ-pẽ⊦ 本字“發病”。
因為台語陰入聲及去聲連讀時變為上聲,於是 p‘uaʔ(陰入)-pẽ⊦ 誤以是 p‘uaʟ(去)-pẽ⊦ 而寫做“破病”了。
用到隔壁薛韻來做旁證,這樣很多本字可以考到了。
不過《漢書》有這個詞,客家這個詞本字是發病。
有人説 puh 本字是“發”劉老怎麼他們找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