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仙並非中國傳統巫術,始見於1930年代香港,是留學德國香港學生西方通靈板本土化產物,方型改成圓形,木板改為紙製,英文字母改為漢字。
稱為科學乩圖,即廣東沿海城市流行。
1934年,「科學靈乩圖」上海發售,聲稱徐桐發明,並於《申報》刊登廣告宣傳[1]:
注意:碟乩係中國留德科學界徐桐先生發明,無意味,科學新法施乩。
市上所有神仙作用者,係假冒。
既科學,神仙?用者購時,認明徐桐先生原編,以免偽貨誤人。
另一版本「科學靈乩圖」香港科學遊藝社出版,聲稱發明者留德學生白同:
「科學靈乩圖」公開發售後風靡上海,掀起熱潮,傳遍中國大陸,一發不可收拾,當時各地政府破除迷信,發出行政命令禁售碟仙,碟仙流行一個月後1934年5月到6月,上海、北平後禁止市面出售「科學靈乩圖」,派員到書局查檢尚存碟仙。
碟仙1960年代風靡台灣民間,是中小學校流行,可見同學三五成羣聚在一起玩碟仙。
當時政府見碟仙飛快速度蔓延,端正社會風氣,遏止歪風,中華民國政府下令查禁碟仙,禁製造及販賣。
多數參加碟仙使用者,認為這只是一種遊戲。
但是少數人,參加完碟仙儀式後,會發生後遺症。
這些後遺症有時個體產生影響,但是有集體發生案例,它症狀包括自主哭泣、、嘔吐、產生幻覺、意識或昏迷,有時造成自殺。
有些人宣稱這是遭鬼魂附體引起。
這氣味萬聖節嬉戲有關;暗示著感恩時節家族歡慶及山珍海味;和你父母或祖父母時光有關;只是某個無憂無慮午後,天氣轉為,七彩陽光穿過樹枝灑落,而背景氣味這種氣味。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1697024903,166958332/2021_Pansci_All_inread_bottom’, [[336, 280], [510, 352], [300, 250], [1, 1]], ‘div-gpt-ad-1640585639386-0’).setTargeting(‘zi-path’, location.pathname).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閲讀—–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40585639386-0’); });
説到碟仙,你陌生,它是一種民間流傳多年占卜方法,透過召喚神靈、鬼怪,詢問知道解答或無法預期事,來滿足我們好奇心,類遊戲有筆仙、錢仙;西方國家靈板、旋桌術。
玩碟仙時候,會有一羣人圍坐在碟子旁邊,碟蓋寫字紙或板子上,大家一起伸手指出來壓碟子上,問出心中問,讓碟子字中間移動,組織成所謂碟仙回答。
雖然是占卜遊戲,許多人嘗試過程中遇到現象,坊間流傳和碟仙有關都市傳説,成為電視劇、影集或是電影使用題材。
但碟仙這麼可怕嗎?請出來是神、是鬼,還是我們幻想呢?有一些現象感科學家,碟仙現象進行研究。
1930 年代,美國醫生艾文.積及迅 Edmund Jacobson 請受試者想像自己正在舉重,結果受試者二頭肌產生了微小肌肉訊號。
這種反應稱作「意想」,發生人們沒有意識情況下,用來解釋人們玩碟仙時候,手指下碟子會自行移動原因。
後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 Daniel Wegner 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
實驗前 5 分鐘,他們要求其中一組受試者「不要」腦中想像白熊,另一組持續想著白熊,接下來 5 分鐘,讓這兩組受試者進行聯想。
過程中,受試者想起白熊鈴,研究人員計算鈴響次數。
結果發現,「不要想白熊」組別聯想階段,想起白熊次數於另外一組。
實驗證明,我們如果刻意去想某些事物,反而念念不忘,這是所謂「白熊效應」。
證明「白熊效應」不只發生在意識,會連帶影響我們動作,科學家進一步做了一個實驗。
這次實驗,受試者要求抓住尼龍細線和 2 克重物做擺錘,並下達了「維持擺錘不動」及「擺錘不能發生水平位移」二種任務指令。
結果顯示,如果強制要求受試者不能讓擺錘某個方向移動,反而會形成反效果,讓擺錘擺動幅度加大。
即使大腦反覆告訴自己可以做,身體不自覺地動了起來。
玩碟仙、錢仙或通靈板時,我們可能會想著「放鬆、千萬不能動,要讓碟子自己動起來!」但去想,可能讓自己身體動起來,加上「意想」影響,我們可能不自覺地開始移動碟子。
原來人碰到不能做事情,反而會想去做。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碟仙原理瞭解了呢?本文言蓁改寫自《碟仙碟仙請出壇,鬼亦神禁忌遊戲,是誰你開示?》影片腳本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1697024903,166958332/2021_Pansci_All_inread_bottom’, [[336, 280], [510, 352], [300, 250], [1, 1]], ‘div-gpt-ad-1640585639386-0’).setTargeting(‘zi-path’, location.pathname).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閲讀—–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40585639386-0’); });
想像焚燒樹葉氣味(於成長歷程中沒有這種體驗讀者,我致上歉意)。
許多人焚燒樹葉氣味情有鍾,以至於克里斯多夫.布魯休斯(Christopher Brosius)應消費者要求,調製了「焚葉」(Burning Leaves)1這款香水。
這位特立獨行香水師,成立狄蜜特香氛(Demeter Fragrances)品牌,主義及眾香水創作而,「泥土」(Dirt)是其中一款。
事實上,焚燒樹葉氣味毒素及汙染物,這是什麼現今美國大多數州禁止這種行為。
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如此氣味呢?答案你過去。
試著回想童年第一次和這個氣味邂逅,來理解你為何喜歡它。
這氣味萬聖節嬉戲有關;暗示著感恩時節家族歡慶及山珍海味;和你父母或祖父母時光有關;只是某個無憂無慮午後,天氣轉為,七彩陽光穿過樹枝灑落,而背景氣味這種氣味。
我猜中了嗎?於目前焚燒樹葉大部分美國州是違法,如今美國成長孩子可能有機會接觸這種氣味,就算他們聞到了,知道焚燒樹葉會散發化學物質,因此覺得這個氣味「聞」。
假如轉到二十年後,未來孩子們會喜歡是厭惡?他們知道那是什麼嗎?二十年後會有任何人想要狄蜜特香氛焚葉香水嗎?自身體驗學習,我們所謂「文化」中習得各式各樣喜好。
此外,文化間差距見得,能產生截然不同氣味。
想想英國美國吧!倫敦《泰晤士報》(TheTimes of London)於二○○四年一月發表超級市場問卷調查顯示,英國十大氣味排行榜為:麵包、煎培根、咖啡、熨衣服、割草、嬰兒、海洋、聖誕樹、香水及炸魚薯條。
美國人贊同英國排行榜上某些氣味,但我敢保證,英國人可能贊同美國十大氣味。
冬青薄荷是美國人氣味之一,讓英國人極端厭惡。
為何美國人喜歡冬青糖氣味,英國人?一九六○年代中期英國進行一項研究,要求成年受試者喜愛程度評比串氣味。
類研究一九七○年代晚期美國進行。
兩項研究有包括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冬青氣味。
英國研究顯示,冬青是諸多氣味樣品中評價其中之一;然而美國研究,冬青所有氣味樣品中評價居冠。
何以使用同樣語言兩個文化,氣味上表現會如此?答案歷史中。
冬青氣味英國添加於許多藥劑,是二次大戰期間一種局部止痛藥膏,這一九六六年研究進行當時受試者而言堪稱經典。
相反地,美國只能從糖果及口香糖找到冬青氣味,這些零食而體驗,賦予冬青氣味全然不同意義。
英國人不喜歡冬靑,是因為那喚起藥劑和戰時有關感受;美國人喜歡冬靑,是因為那帶來甜食及糖果有關感覺。
氣味體驗文化差異説,為何全球通臭氣彈尋得氣味。
想像若生活缺乏現代污水處理系統文化裡,你可能會熟悉「美軍出產公廁氣味」,這代表不過是日常生活,像無所不在汽油味。
實際上,這種「無所不在」北京錯失二○○四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原因。
當一九九三年北京正在爭取奧運主辦權時,中國只有百分之三十民宅擁有私人廁所,公共茅坑才是常態。
然而這些公共茅坑可不像我們公園裡設置那種公用盥洗室,而是地上挖幾個洞,彼此沒有隔間、沒有屋頂遮蔽、沒有自來水供應,一面牆圍起來。
想爾,這種無所不在公共茅坑,導致北京城氣瀰漫著無排泄物氣味;試想炎炎夏日,那會演變成什麼狀況?爭取主辦權失敗後,中國政府理解到改善公共茅坑必要性,因此開始花費納税人錢來興建現代廁所。
出乎意料是,許多人民抱怨,他們錢用其他任何地方比用來蓋現代廁所。
換言之,中國老百姓一點不在乎排泄物,不用説缺乏個人隱私了。
,老百姓抗議政府採納,截至二○○四年,許多公共茅坑消滅殆盡,同時已有百分之八十民宅具備私人廁所。
這裡,我們方式去比喻它:傳播速度快,既能複製、變異,能優勝劣汰,這種歌曲傳播模式,《基因》中所提到迷因(meme)一樣[2, 3]。


延伸閱讀…
來個例子,焚化屍體氣味。
這是大多數歐美人不敢想像會有人喜歡氣味。
但假如你生活國度裡,公開露天火葬是安葬死者典型儀式,例如像印度?這樣狀況下,焚屍氣味是令人熟悉,前述,氣味熟悉度氣味接受度密切相關。
此外,許多火葬儀式常伴隨著慶典,如愛爾蘭守靈儀式,若這你經歷,慶典心情會依附焚屍氣味上,於是你學會喜歡這種氣味。
你認為什麼才是文化(culture)?如果你感到一絲了話,那,因為它人類學家辨識中,擁有 164 種以上定義,而生物學上,文化基礎定義即是:個體或族羣藉由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獲得而來行為或訊息[8]。
所以事實上,文化並非是人類獨有,許多動物擁有各種複雜程度一文化,例如: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洗番薯文化[9]、蒼頭燕雀(Fringilla coelebs)當地歌曲[11],以及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工具使用[10]。
其實,非人靈長類以外,學界討論動物文化交流時,使用模式生物之一座頭鯨 ( Megaptera novaeangliae ,稱為翅鯨),因為其生態學多個方面存在著多樣文化特徵,比如覓食策略革命、遷徙路徑以及複雜歌曲展示[1, 17]。
西元 1996 1997 年,學界第一次記錄到了一種前所未有文化現象[13],原本出自於印度洋西澳大利亞座頭鯨族羣歌曲類型(song type),出現南太平洋東澳大利亞族羣中,隨後迅速取代了現有歌曲類型,而這種一個族羣中,一首歌另一首新歌迅速取代現象,稱為歌曲「革命(revolution)」。
雖然這首新歌一開始族羣內出現時頻率,但經歷兩年後蠶食鯨吞,新歌完全取代歌了。
隨後研究工作驗證了這種文化傳播機制存在,並橫跨十幾年一系列研究紀錄中,顯示出已有多種歌曲類型和革命東澳大利亞族羣東傳播到南太平洋族羣[4, 5, 6, 7]。
儘管學界完全理解座頭鯨歌曲確切作用,但性廣告假説(sexual advertisement hypothesis)[12],雄性座頭鯨唱歌目的是傳播自己訊號,以此來吸引雌性並其他雄性競爭。
而雄座頭鯨歌曲具有複雜層次結構,並不只是鳴叫而已[17],其中單元代表一個聲音;而順序單元會構成一個句(phrase);句重複一多次後會形成主題(theme);後一系列主題會組成一首「歌曲類型」 [16],並且同一時間單一個族羣中,大部分雄性會唱同一種類型歌[14]。
雖然目前全球總共有 17 個座頭鯨族羣(圖一),其中 6 個來自北半球;11 個來自南半球(南北半球之間交流),但是所有關於座頭鯨歌曲文化研究聚焦南太平洋複合族羣[註 1],其中原因來於文化產生背景,地理環境上差異[17]。
因為南太平洋複合族羣南半球海洋之間移動缺乏地理障礙,導致相鄰族羣間交互作用,而相比之下,因為北半球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之間受到歐亞及北美大陸阻隔緣故,所以這兩個大洋複合族羣間缺乏交流機會[17]。
所有雄座頭鯨可以透過社會學習,來自己歌曲新增變異。
這些變異包括:增加歌曲持續時間、添加主題使用多種類單元[1],而這而漸進變異過程稱作演變(evolution)。
這些變異導致一個族羣內歌曲每年會包含著略有不同編排。
然而,隨著歌曲持續演變傳播,造成了歌曲類型差異族羣內、族羣間現象。
除此以外,歌曲後可能面臨一場「革命」,徹底族羣物種中消失[13]。
紀錄模型顯示[6],大部分歌曲類型傳播是單向,並大族羣傳族羣(表一)。
,西澳大利亞(west Australian,WA)族羣東傳到東澳大利亞(east Australian,EA),然後傳到新喀裏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NC)、東加(Tonga,TO)和美屬薩摩亞(American Samoa,AS),後傳到庫克羣島(Cook Islands,CI)和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FP)(圖一)。
然而,學界完全傳播機制,其中 Payne 與 Guinee 提出了三種可能歌曲交流途徑[15]:定期歌單,是「動物界迷因」?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影響下,區別人類其他動物差異,「文化」有了解釋,那羣體成員共享社會學習行,並且這種行為過程中累積改善[8]。
但於其他非人動物,藉傳播速度變異水準,南太平洋座頭鯨複合族羣能年復一年迅速而地將其歌曲替換版本[17]。
這裡,我們方式去比喻它:傳播速度快,既能複製、變異,能優勝劣汰,這種歌曲傳播模式,《基因》中所提到迷因(meme)一樣[2, 3]。
延伸閱讀…
雖然這其中有沒有達到改善,仍存有爭議,但是於其他非人動物,這種獨一無二歌曲傳播模式,成了接近人類文化一步。
雖然一系列座頭鯨歌曲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其中還是留有許多待解決議題,例如:歌曲變異原動力來於哪裡?性擇(sexual selection)這些社會學習過程中有什麼作用?能不能座頭鯨歌曲傳播模式用來推敲人類文化演化過程?總而言,文化演化論(cultural evolution)方面,這些座頭鯨歌曲文化研究確實提供了一個具有發展潛力模型[1, 17]。
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南島語研究出名,是文化演化專家。
直到 2022 年以 81 歲去世前,他持續發表論文,討論彩虹禁忌議題。
白樂思「龍」有,這種想像動物起源;而 2019 年發表論文中,意識流走得,探討龍什麼有雙性。
大家知道中國龍、歐洲龍,別的地方有龍?而且多個文化中,同一條龍兼具兩個性別?來看看老先生臻化境思緒。
中國、歐洲以外,世界其他龍説到龍,我們想是中國龍和歐洲龍,它們彼此間有差異,視為龍。
條列龍各項特徵,檢視其他地方文化,白樂思整理,全世界有 7 個地方存在類似龍想像動物。
中國、歐洲以外,有中東、印度、中美洲、北美洲、澳洲。
歐洲 dragon 不是龍,中國龍不是 dragon,但是無礙皆視之為相似 dragon/龍。
這樣可以接受話,其他地方「龍」多數稱為蛇(serpent),它們有許多特徵和中國歐洲龍類。
例如中美洲「羽蛇(plumed serpent)」、北美洲「角蛇(horned serpent)」、澳洲「彩虹蛇(rainbow serpent)」,可以視為版本龍。
文化各自龍描述變化多端,不過各款龍之間有許多共通特色,其中一項是「一條龍兼具兩性(bisexual)」,白樂思認為值得深究。
龍有性嗎?我們龍印象,是歐洲(惡)龍,可能接近猥瑣大叔。
然而,歐洲煉金術脈絡中,確實會龍想像兩性兼具。
儘管這項認知眾。
白樂思指出,中國古代道家脈絡,龍視陰陽兩性合體。
例如《莊子》記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嗋,予何規老聃哉?』」 。
坊街買不到碟仙遊戲,少女會自己心願寫上正反答案或數字製碟仙遊戲,躲卧房裡算命。
傳聞碟仙筆仙和錢仙,且送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1/17謝玲玉攝影)
「命運」是怎麼一回事?理論上,科技時代,應該接受,但人深信人神之間可以溝通,玩「碟仙」、「錢仙」是一種問命方式。
民國五十年左右,台灣一度盛行碟仙,後有關單位禁止,19701980年間開始流傳,市面上書局可買到印製現成《錢仙指南》。
夜深人靜時,熄掉電燈,只點一支光度蠟燭,桌上舖了一張紙,上面寫滿了各種數字、地名、人名、職業名稱,以及其他各類詞彙,紙上倒置了一個小碟子,碟子外緣畫了個箭頭。
一支食指撫碟背,請求碟仙降臨,當碟子開始移轉後,即可以開始問碟仙問題。
錢仙是碟子換成硬幣。
於社會上排斥此類存在,使得這股風潮進駐校園內,每到下課,教室裡到處「請仙」,羣羣聚在一起,算考試成績、今天運氣、那個男生會不會和那個女生結婚之類。
每開始玩遊戲,心情是既愛怕,擔心上課了,請走「仙」。
2003年,彰化縣二水國中學生前夜投宿烏山頭珊瑚潭劍橋飯店,發生疑似玩碟仙「中邪」事件,醫生表示此為「換氣過度」。
精神科醫師周立修表示,宗教藉由神蹟顯,幫助鬼魂附身患者,得到潔淨、釋放過程,從精神醫學觀點,是人格解離,即所謂歇斯里底,這種情形可能發生錢仙、碟仙遊戲上。
偵辦華銀和平東路分行搶案警方人員,最近請來「碟仙」,蒐集破案線索。
「碟仙」是流傳民間迷信。
民國五十年左右,台灣一度盛行,後有關單位禁止,如今流傳,許多文具店每幅一百元價格出售。
請「碟仙」,有這些步驟:一、取一白磁小碟,正面用墨筆畫碟仙像,邊緣畫線(箭頭),名指針;二、碟覆於玄機圖圓圈內;三、三人食指尖端碟底;四、心中默求碟仙降臨;五、快者五分鐘,時,碟仙降臨,小碟輕移;六、此時,案中一人,詢問心中疑難,碟仙將指針指某字某句,即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