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成始自大趾末端,循著大趾內側至赤白肉際,經核骨後至第一蹠骨小頭,沿著內踝前邊上行至小腿內側,穿過脛骨後,交會於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至膝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聯絡於胃,通過膈肌,夾持食管旁,連及舌根,擴散至舌下。
穴位歌訣
穴名 | 分佈位置 |
---|---|
隱白 | 足拇趾內側端 |
大都 | 隱白穴後方1寸,位於足拇趾第二節的中間部位 |
太白 | 足拇趾內側的骨凹陷處 |
公孫 | 太白穴後方2寸,位於蹠骨的小粗隆前緣 |
商丘 | 公孫穴後方1寸,位於蹠骨的第四、五蹠骨之間,距離內側緣約1/2寸 |
三陰交 | 商丘穴後方1寸,位於脛骨內側面的正中 |
漏谷 | 三陰交穴後方2寸,位於脛骨內側面的後緣 |
地機 | 漏谷穴後方3寸,位於脛骨內側面的後緣,距內踝尖6寸 |
陰陵泉 | 地機穴後方2寸,位於脛骨內側面的後緣,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 |
血海 | 太白穴上5寸,位於大腿淺內側,在髕底內側端上2寸 |
箕門 | 血海穴上6寸,位於大腿內側,在大腿根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
衝門 | 箕門穴後方的1寸,位於小腹內側,當府舍穴的外下方 |
府舍 | 衝門穴後方的1寸,位於小腹內側,當衝門穴與大橫穴的連線上 |
腹結 | 當大橫穴下方的1.3寸,位於下腹部,大橫穴下1寸,距前正中線4寸 |
腹哀 | 位於上腹部,在腹腔鏡的直肌旁,正中線旁開4寸 |
食竇 | 位於胸骨中窩外下方,在胸骨與肋軟骨交界的凹陷處 |
天溪 | 食竇穴下方2寸,位於胸腔內,在第4肋間,距前正中線約4寸 |
胸鄉 | 天溪穴下方2寸,位於胸腔內,在第5肋間,距前正中線約4寸 |
周榮 | 胸鄉穴下方2寸,位於胸腔內,在第6肋間,距前正中線約4寸 |
大包 | 位於胸部的側面,在乳頭直下與第6肋骨的交會處 |
經絡與穴位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中聯絡、運輸和傳導的系統。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分佈於頭面、軀幹和四肢。


腹結穴
腹結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大橫穴下l.3寸,距前正中線4寸,建裏(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
《針灸甲乙經》:「在大橫下一寸三分」;《類經圖翼》:「去腹中行三寸半」;《針方六集》:「上直兩乳,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灸資生經》:「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諸家所述距前正中線分寸有出入,今從《針方六集》。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後,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消化系統疾病
病症 | 治療效果 |
---|---|
繞臍痛 | 有效 |
消化不良 | 有效 |
痢疾 | 有效 |
胃潰瘍 | 有效 |
胃痙攣 | 有效 |
胃酸過多或減少 | 有效 |
便秘 | 有效 |
腸出血 | 有效 |
腹結穴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關鍵穴位。它位於腹部,具體位置為臍心下三寸,即距離肚臍向下約7.5釐米。腹結穴被認為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關鍵節點,對於調節消化系統、促進血液循環等具有重要作用。
腹結穴位置的確切劃定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準確地按摩或施以針灸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療效。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和總結,中醫學已經明確了腹結穴位置的準確標誌。在尋找腹結穴時,需要將手指置於臍心下三寸的位置,並輕輕按下。若能感受到一處稍微凹陷的點,那就是腹結穴。
腹結穴作為一個重要的穴位,被廣泛地運用於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按壓腹結穴來緩解一些疼痛症狀,比如胃痛、腹痛等。同時,腹結穴位置也可以用來輔助判斷一些疾病的病情,比如腸道感染、肝病等。
總之,腹結穴位置的準確劃定對於中醫學的發展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掌握了腹結穴的具體位置,才能更好地實施中醫的治療和保健措施。希望本文對腹結穴位置的介紹能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