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房】藤原良房 |藤原良房 |藤原良房 |

【良房】藤原良房 |藤原良房 |藤原良房 |

藤原良房(804年—872年10月7日),日本時代公卿,藤原氏北家藤原冬嗣次男,母藤原美都子,妻嵯峨天皇皇女源潔姬[1][2]。

官一位攝政太政大臣,準三宮。

去世後贈一位,濃公,諡忠仁。

世稱染殿大臣,或稱白河殿
[1]。

女明子,潔姬生,入宮文德天皇女御,生惟仁親王(和天皇)。

文德天皇去世後,良房攝政輔佐年幼外孫清和天皇。

和天皇於良房宅邸,良房信賴身不變,染殿花亭
[3]。

良房任攝政是日本史上,由非皇族臣子擔任攝政;其後藤原北家子孫擔任攝政、關白,可説是良房奠定基礎
[1]
[4]

無子,兄藤原長良子後。

進入時代後,年齡皇太子是恆貞親王(9歲)。

良房 Play

因為嵯峨天皇眷顧,良房於天長二年(825)出任藏人,其後歷任中判事、大學頭、春宮亮、左近衞職,並承和元年(834)三十歲時候做到了四位下參議位置。

依靠着父親政治力量及妹妹宮內作用,良房步步高昇:承和二年正月升至從四位上,四月,任三位權中納言兼左兵衞督,同年任左中;承和六年,兼按察使;承和八年,權中納言升中納言。

857年,文德天皇在位後一年,藤原良房右大臣晉升太政大臣,這是首次皇族之外貴族擔任這一職務。

“承和變”後,仁明天皇改立藤原良房外甥道康親王皇太子,同時晉升藤原良房大納言(此時左大臣為藤原緒嗣,右大臣源)。

藤原良房擴大自己權勢,女兒藤原明子嫁皇太子道康親王。

承和十年(843)七月,左大臣藤原緒嗣去世(70歲),嵯峨天皇皇子升任左大臣,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兄長橘氏公升任右大臣。

承和十四年(847)十二月,右大臣橘氏公去世(65歲)。

次年一月,藤原良房升任右大臣。

仁明天皇身體病弱,且深受當時流行中國道教神仙思想影響,經常製作丹藥、石藥所謂“長生藥”服用。

嘉祥三年(850)三月二十一日,仁明天皇殿駕崩(41歲),取代恆貞親王成為皇太子道康親王慣例於當日踐祚,是文德天皇。
良房

四月十七日,文德天皇大極殿舉行即位儀式。

五月四日,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去世(65歲)。

,前代主要權力者離開了人世,朝政源藤原良房二人主導。

五月十五日,文德天皇追贈受“承和變”牽連橘逸勢為五位下。

七月十七日,文德天皇追贈外祖父藤原冬嗣為太政大臣。

雖然奈良時代出現未立皇太子情況,但桓武天皇即位開始,天皇登基同時立皇太子(皇太弟)成為慣例。

桓武天皇即位第二天良親王皇太弟,平城天皇即位第二天立神野親王(嵯峨天皇)皇太弟,嵯峨天皇即位第二天立嶽親王皇太子,淳和天皇踐祚第三天良親王(仁明天皇)為皇太子,仁明天皇踐祚第三天立恆貞親王皇太子。

但是,文德天皇並沒有踐祚後立皇太子。

進入時代後,年齡皇太子是恆貞親王(9歲)。

此時,文德天皇皇長子是只有7歲喬親王(紀靜子生)。

此外,文德天皇有條親王(紀靜子生)、彥親王(滋野奧子所生)與惟仁親王(藤原明子所生)3位年幼皇子。

是惟仁親王,文德天皇踐祚時,他出生(生於文德天皇踐祚4天后)。

此時無論立誰皇太子,創下年齡皇太子記錄。

那麼,該立誰皇太子呢?關於這個問題,到時隔8個月後嘉祥三年(850)十一月二十五日正式出結果。

當時東宮位爭奪主要集中長子惟喬親王和幼子惟仁親王身上。

喬親王母親紀靜子出身於紀氏。

雖然紀氏算名門望族,但勢力無法當時藤原氏以及橘氏、伴氏相比。

而且紀靜子父親、任中納言紀名虎此時去世。

因此,喬親王雖然是皇長子,而且中有一些大臣支持立他皇太子,但缺乏一個有力靠山,因此沒有皇太子。
良房

此後,喬親王只能將寄託詩詞之中,並於26歲英年早逝。

仁親王母親藤原明子是右大臣藤原良房與嵯峨天皇皇女源潔姬女。

藤原良房此時源潔姬兄長、左大臣掌管政務。

同時,藤原良房是文德天皇舅舅(文德天皇母親藤原順子是藤原良房妹妹)。

因此,藤原良房精心謀劃之下,出生只有8個月惟仁親王冊立皇太子。

與此同時,大納言源信(嵯峨天皇皇子)任命東宮傅,參議藤原良相(藤原良房弟)任命東宮大夫,藤原冬緒任命東宮亮。

出生即皇太子皇子是聖武天皇與藤原光明子所生基親王(參見《“長屋王變”皇親政治解體》)。

於文德天皇沒有7歲喬親王皇太子,而是立1歲惟仁親王皇太子這一事件,民間編了童謠:“超大枝,奔而超,騰躍超,我護國,雄雄其姿。

”此處“枝”指是“兄”,仁親王作為第四皇子,連超三位兄長,故有“三超”説。

前文述及,“藤原種繼暗殺事件”平息後延歷四年(785)十一月,桓武天皇在位於長岡京南方郊野,舉行祭祀天神禮儀。

良房 Play

延伸閱讀…

藤原良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藤原良房

《文德天皇實錄》記載,文德天皇剛即位“垂心政事,性明察,能知人奸。

專思天下昇平化,巡幸遊覽事。

”在位期間“禁綱,憲法峻,天下以為明。

”是,文德天皇體弱多病,只能政務委託藤原良房處理。

天安二年(858)八月二十七日,32歲文德天皇即位8年後去世,年9歲皇太子仁親王藤原良房擁立之下踐祚,是和天皇。

同年十一月七日,和天皇正式即位。

古代日本皇位繼承上,幼帝即位並非其傳統。

時代,桓武-平城-嵯峨-淳和-仁明-文德六代天皇即位年齡33歲。

即便往回追溯奈良時代,文武天皇15歲即位以外,其餘是25歲左右或30歲以上即位。
良房

和天皇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幼帝”。

縱觀此後整個時代,後出現了陽成天皇(9歲)、朱雀天皇(8歲)、圓融天皇(11歲)、一條天皇(7歲)、後一條天皇(9歲)、堀河天皇(8歲)、鳥羽天皇(5歲)、崇德天皇(5歲)、衞天皇(3歲)、六條天皇(1歲)、高倉天皇(8歲)、安德天皇(3歲)、後鳥羽天皇(4歲)元服之前即位幼帝。

文德天皇知道幼帝即位對日本天皇制影響,希望幼帝即位,而是讓年一些皇子即位。

《吏部王記》承平元年(931)九月四日條轉引藤原實賴所述,“”喬親王文德天皇去世前計劃是讓喬親王即位,仁親王後,讓喬親王讓位於惟仁親王。

但左大臣源信表示,他認為如果皇太子沒有犯罪,應該另立他人。

另《江談抄》記載,空海弟子真濟(支持喬親王即位)(支持惟仁親王即位)二人因由誰來即位問題發生爭論。

説,文德天皇打算讓喬親王即位説法是具有可信度。

不過,文德天皇後是採納了源信意見,沒有廢皇太子,於是幼帝這樣誕生了。

話説回來,文德天皇生前還是採取了一些避免天皇年幼而導致外戚專權舉措。

前文述及,“藤原種繼暗殺事件”平息後延歷四年(785)十一月,桓武天皇在位於長岡京南方郊野,舉行祭祀天神禮儀。

延伸閱讀…

藤原良房- 清和天皇

藤原良房

三年(856),文德天皇舉行了桓武天皇以來很久沒有進行郊祀祭天大典。

此舉無疑是宣示唯有天皇具有統治合法性。

元年(854)六月,左大臣去世。

四年(857)二月,文德天皇任命右大臣藤原良房為太政大臣,同時任命源信左大臣、藤原良相右大臣。

晉升順序,右大臣應晉升左大臣。

從日本律令規定(太政大臣,佐王論道,經緯國事,和理陰陽。

有徳選,掌職)以及實際執行,太政大臣只是一個象徵性、名譽性職務,並沒有負責政務,是功勳外戚去世後給予追贈(藤原仲麻呂是個例外)。

筆者認為,任命藤原良房為太政大臣是一種明升暗降舉措,可惜並沒有達到文德天皇想要效果。

後,關於藤原良房開始“人臣攝政”時間,有做一個説。

《神皇正統記》記載,仲哀天皇去世後,皇太子應神天皇年幼,因此皇后擔任攝政,與皇太子治理國家。

,這屬於神話傳説,可信度,日本江户時代學者新井白石、本居宣長人進行過批判。

推古天皇時期,廄户皇子擔任攝政。

齊明天皇時期,中大兄皇子擔任攝政。

以上擔任攝政者皇室。

《公卿補任》記載,天安二年(858)十一月七日和天皇即位當天,藤原良房任攝政;貞觀八年(866)八月十九日,藤原良房“敕攝行天下政。

”但《三代實錄》天安二年十一月七日條並沒有藤原良房擔任攝政記載。

與此同時,《三代實錄》貞觀八年八月十九日條記載了“敕太政大臣攝行天下政”,並沒有《公卿補任》中“”字。

考慮到《三代實錄》是當世編纂史書(藤原時平、菅原道、大藏善行人編纂),準確性和可信性,由此,有學者推斷,《公卿補任》記載可能是後世追記幼帝即位事例時倒推所得。

與此同時,考慮到當世編纂史書有許多忌諱,因此學者們提出不能排除《三代實錄》有歪曲事實可能性。

所以,學界關於藤原良房擔任攝政一職時間,存在兩種觀點。

《三代實錄》貞觀十八年(876)十一月二十九條記載,和天皇讓位於陽成天皇宣命中説:“主(陽成天皇)親萬機之間,攝政行事,如忠仁公(藤原良房)保佐朕身,相扶仕奉。

”此外,《本朝文萃》記載,延長八年(930)十月十九日,藤原忠平辭去攝政一職上表文中説:“貞觀初忠仁公、元慶間昭宣公(藤原基經),保輔幼主,攝行政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天皇年幼不能親政,作為中第一重臣兼外戚身份藤原良房和天皇即位初取得“攝政”實,代理天皇處理政務,但直至貞觀八年(866)八月,正式獲得“攝政”稱號。

關於藤原良房是如何正式獲得“攝政”稱號,下文作分解。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訂増補國史大系•本朝文粹》,吉川弘文館1965年版。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訂増補國史大系•令集解》,吉川弘文館1981~1983年版。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訂増補國史大系•文德天皇実録》,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