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珍禽入土華,盛世葬禮訊」

【葬】「珍禽入土華,盛世葬禮訊」

在這個清明時節,葬禮的話題再次引起了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海葬、樹葬、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將人與自然結合在一起。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樣的做法與傳統孝道相違背。如何更有效地推廣節地生態安葬,讓祭掃活動回歸自然?請關注法治經緯版的特別報道,推動綠色殯葬蔚然成風。

白色遊船劃破濛濛白霧,駛向大海。船上很安靜,極少人説話,也沒人刷手機,人們望着窗外。約30分鐘後,遊船停在海面上,100多位家屬依次序走到甲板上,通過一個個藍色防風漏斗,向大海拋撒了各自親屬的骨灰。這是錢華記憶中奶奶的海葬儀式。在她看來,海葬儀式是莊重肅穆的,“這樣的殯葬儀式比很多看似‘熱鬧非凡’的傳統殯葬儀式更加有意義”。

讓祭掃活動迴歸自然、迴歸本源

錢華記得,爺爺生前跟她説過去世後選擇海葬,她當時還問爺爺,沒有具體的墓碑,如何祭奠?“爺爺説,‘生前你若是對他不好,死後立多少塊碑都沒有意義。有的人有墳,但家人三五年都沒有去看過;我們沒有墳,以後站在海邊往遠處眺望,那裏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錢華回憶説。奶奶去世後,錢華隔段時間就要趕往奶奶海葬的地方,只要站在海邊,她覺得自己浮躁的心就會平靜下來。

葬 Play

推廣節地生態安葬的挑戰與機會

近年來,像錢華一家這樣選擇海葬、樹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的人越來越多。今年3月31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份出台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實施意見,自願選擇生態安葬方式的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

多位專家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説,節地生態安葬要在全社會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需要政府引導和尊重傳統習俗並形成健康文明的殯葬文化,建議修訂《殯葬管理條例》,將節地生態安葬作為法規修改的一個主要方面,依法引領並推廣生態安葬。

結語

在逝者和家屬的選擇中,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這些選擇不僅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更是人們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和對環保理念的實踐。政府、社會和家庭應共同努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將祭掃活動引導回自然、簡約的本源,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當人們談到「葬」這個詞時,往往會聯想到生死與哀悼。

葬
葬禮是一個儀式,讓人們對逝去的親人或朋友表示尊敬和告別。

在這場悲傷的儀式中,我們通常會穿上黑色的服裝,戴上黑色的帽子,站在一排排整齊的墓碑前。

葬禮常常帶來強烈的情緒,使人沉浸在無盡悲傷之中。

對於那些已經去世的人而言,葬禮是他們最後的歸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將他們的遺體與他們所愛的土地連接起來,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關愛。

然而,葬禮也可以是一個慶祝生命的時刻。

我們可以回憶起逝去的人的快樂時光和他們留下的美好回憶。

我們可以分享有關他們的故事,並傳達出對他們的感激之情。

這樣的葬禮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可貴,並將悼念轉化為對未來的希望。

在這個充滿意象的場景中,人們通常會看到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這些鮮花散發著香氣,彷彿是對逝去的人言語不能表達的情感的象徵。

與此同時,我們也經常聽到悲傷的旋律,悠揚而淒美,如同在告別的時刻哀傷地飄向天空。

這種葬禮的儀式感讓我們能夠凝視生死的真相,同時也提醒著我們珍惜當下的生活。

葬禮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它不僅讓我們表達出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愛護身邊的人。

現在,當我們回想起葬禮的場景時,我們可以在心中默唸著那兩個字,「葬」。

這是一個強大的詞彙,帶有著深刻的意義和情感。

無論是對逝者的哀思,還是對生者的警醒,葬禮都是一個讓我們反思生命的重要時刻。

謝謝你的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