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 六國論】考核重點分析 |六國論語譯 |中文12篇 |

【蘇洵 六國論】考核重點分析 |六國論語譯 |中文12篇 |

六國破滅,非兵,戰不善,弊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道。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賂秦。

」[1]
秦以攻取之外,獲邑,得城,秦之所得,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百倍。

秦之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2]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矣。

[3]然則諸侯地,暴秦慾無厭,奉之彌繁,侵急,故不戰而勝負判矣。

至於顛覆,理然。

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盡,火不滅。

」此言得。

[4]
人嘗賂秦,五國遷滅,何哉?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效。

丹荊卿計,禍焉。

[5]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李牧。

[6]洎牧讒誅,[7]邯鄲郡;[8]惜其用武而。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危,戰敗而亡,誠。

[9]向使三國各愛其地,[10]人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勝負數,存亡理,秦,或未易量。

[11]
嗚呼!賂秦地,封天下謀臣;事秦心,禮天下奇才;併力西向,吾秦人食不得下嚥。

[12]悲夫!有如此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趨於亡,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13]
六國論是其中一篇DSE範圍範文,如果你要考試上取得成績,不要錯過下面六國論語譯和分析了!六國破滅,非兵 ,戰不善,弊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道。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他們)武器,仗打得,弊端於土地來賄賂秦國。

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力量,(這)是滅亡原因。

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滅亡,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説:“賄賂秦國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國家而滅亡。

原因是賄賂秦國國家失掉了強有力外援,不能保全。

所以説:弊病於賄賂秦國。

”秦以攻取之外,獲邑,得城。

秦之所得,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百倍。

意思是冒着霜露。

蘇洵 六國論 Play

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矣。

然則諸侯地,暴秦慾無厭,奉之彌繁,侵急。

故不戰而勝負判矣。

至於顛覆,理然。

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盡,火不滅。

”此言得。

秦國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賄賂),獲得邑鎮,獲得城池。

秦國受賄賂得到土地戰勝別國所得到土地,(前者)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土地戰敗所喪失土地相比,實際要多百倍。

那麼秦國最想要,六國諸侯擔心,本來於戰爭。

想到他們祖輩和父輩,冒着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一點土地。

子孫那些土地愛惜,全都拿來送別人,像扔掉小草一樣。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覺。

明天起牀一看四周邊境,秦國軍隊來了。

既然這樣,那麼諸侯土地,秦國的慾望會,(諸侯)送他,他侵犯得。

所以用不着戰爭,誰誰,誰勝誰負決定了。

到了覆滅地步,道理本來這樣子。

古人説:“土地侍奉秦國,好像抱柴救火,柴燒完,火會滅。

”這話説。

人嘗賂秦,五國遷滅,何哉?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效。

丹荊卿計,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李牧。

洎牧讒誅,邯鄲郡,惜其用武而。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危,戰敗而亡,誠。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人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勝負數,存亡理,秦,或未易量。

齊國賄賂秦國,(可是)五國滅亡了,什麼呢?(是因為齊國)秦國交好而幫助其他五國。

五國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倖免了。

燕國和趙國國君,有謀略,能夠守住他們國土,堅持正義,賄賂秦國。
蘇洵 六國論

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後來滅亡,這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後來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計策,這招致了(滅亡)禍患。

趙國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

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

(趙國大)李牧接連打退秦國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一個)郡,可惜趙國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

而且燕趙兩國秦國其他國家消滅乾時候,可以説是智謀竭,國勢孤立,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事。

假使韓、魏、楚三國愛惜他們國土,齊國依附秦國。

(燕國)刺客去(刺秦王)(趙國)良將李牧活着,那麼勝敗命運,存亡理數,倘若秦國相比較,衡量(出來)呢。

嗚呼!賂秦地,封天下謀臣,事秦心,禮天下奇才,併力西向,吾秦人食不得下嚥。

悲夫!有如此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趨於亡。

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唉!(如果六國諸侯)賄賂秦國土地來封天下謀臣,侍奉秦國心來禮遇天下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秦國人飯不能嚥下去。

啊!有這樣形勢,秦國積久威勢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人不要積久威勢脅迫啊!夫六國秦皆諸侯,其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苟以天下,下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六國和秦國是諸侯國,他們勢力秦國弱,有可以賄賂秦國而戰勝它優勢。

如果藉偌大國家,追隨六國滅亡前例,這比不上六國了。

1.兵:兵器2.善:。

3.弊賂秦:弊病於賄賂秦國。

賂,賄賂。

這裏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説。

這是設問。

下句“曰”是該設問回答。

5.率:,。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攻戰(辦法)而奪取。

9.:形容詞作名詞,地方。

10.其實:它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想要(東西),,。

12厥祖父:泛指他們先人祖輩,指列國先公先王。

厥,其。

,對去世尊長敬稱。

祖父,祖輩父輩.13.暴霜露:暴露霜露之中。

意思是冒着霜露。

和下文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是形容創業。

14.視:對待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別人。

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17.厭:“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急:(諸侯)送秦土地多,(秦國)侵略諸侯急。

奉:奉送。

彌、:是“”意思。

繁:多。

19.判:決定。

20.至於:以至於。

21.顛覆:滅亡。

22.理然:()道理本來應該這樣。

23.事:侍奉。

“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

24.此言得:這話。

得,得其理。

,指上面説道理。

25.:後。

26.繼:跟着。

27.遷滅:滅亡。

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説“遷滅”。

28.嬴:親附秦國。

與,親附。

嬴,秦王族姓,此借指秦國。

29.既:。

30.免:倖免。

31.始有遠略:有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34.:35.速:招致。

36.:兩次。

37.:使…退(動詞使動用法)38.洎:及,等到。

39.:因為39.讒:小人話。

40.邯鄲郡:秦滅趙之後,趙國改為秦國邯鄲郡。

邯鄲,趙國都城。
蘇洵 六國論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秦國其他國家消滅乾時候。

革,改變,除去。

殆,,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理:勝負存亡命運。

數,天數。

理,理數。

指命運。

45.當:“倘”,如果。

46.量:判斷。

47.賂秦地封天下謀臣:,。

48.禮:禮待。

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嚥:指寢食,內心。

下:向下。

名作動。

咽:吞嚥。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

積威:積久而成威勢。

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趨於亡:日,每天,名作狀。

月,每月,名作狀。

,而。

53.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人不要積久威勢脅迫啊!54.勢於秦。

於:。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可以藉。

56.苟以天下大苟,如果。

,。

57.下:指六國後58.:。

59.故事:事,先例。

  1、厭:暴秦慾無厭 [通“饜,滿足]  2、無:國者,無 [通“毋”,不要] 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當:當 [通“倘”,假如] 秦  1、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其實 [它實際數目] 百倍。

  2、思厥祖父 [祖輩和父輩] ,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 [這樣後] 得一夕安寢。

燕國和趙國國君,有謀略,能夠守住他們國土,堅持正義,賄賂秦國。

蘇洵 六國論 Play

延伸閱讀…

六國論(蘇洵)

六國論

  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 [智謀和力量] 危,  6、苟以天下,而六國破亡故事 [事,前例] ,是六國下矣。

  1、賂秦而力虧 [使……虧損,使動用法] ,破滅道。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形作動,保全]  3、 [形作名,戰果] 獲邑, [形作名,戰果] 得城  4、至於顛覆,理 [名作狀,道理] 然。

  5、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 [名作動,堅持正義] 不賂秦  6、是故燕雖小國而後 [方位名詞作狀語,……後] 亡,  7、後秦擊趙者,李牧 [使動,使……退,擊退] 。

  8、惜其用武而 [形作動,堅持] 。

  9、事 [名作動,侍奉] 秦之心,禮 [名作動,禮待] 天下奇才,併力西 [名詞作狀語,向西]   10、日削月 [名作狀,一天天,一月月] 割,趨於亡        1、丹荊卿 [作為] 計, [招致] 禍焉。

  2、洎牧讒誅,邯鄲 [成為] 郡  3、有如此勢,而為 [介詞,] 秦人積威之所劫  4、為 [治理] 國者,無使 [介詞,] 積威之所劫哉!        1、不賂者 [介詞,因為] 賂者喪  2、秦以 [介詞,] 攻戰之外,獲邑,得城。

  3、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連詞,,表結果] 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 [介詞,拿] 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5、洎牧以 [因為,介詞] 讒誅,邯鄲郡,  6、 [介詞,] 賂秦地封天下謀臣, [介詞,] 事 [侍奉] 秦之心,禮天下奇才  7、日削月割, [表結果詞,於“而”,以致] 趨於亡。

  8、苟以 [介詞,著] 天下,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1、賂秦而 [因而,連詞] 力虧,破滅道。

  2、戰敗而 [承接連詞] 亡,誠  3、起視四境,而 [轉折詞,可是] 秦兵矣。

  5、是故燕雖小國而 [轉折詞,卻] 後亡,斯用兵效  7、惜其用武而 [轉折詞,卻] 。

  8、有如此勢,而 [轉折詞,卻] 秦人積威之所劫  9、其勢於秦,而 [轉折詞,可是] 猶有可以不賂而 [表承接連詞] 勝之之勢  10、苟以天下,而 [轉折詞,卻] 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 [代詞,代燕趙之君] 土,  2、惜其 [代詞,代趙國,它] 用武而。

  3、向使三國各愛其 [代詞,自己] 地  4、其 [代詞,代六國] 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1、子孫視 [代詞,代土地] 甚惜,舉以予人  2、吾秦人食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得下嚥。

  3、其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 [代詞,代秦國] [助詞,] 勢  4、苟以天下 [指示代詞,這樣] ,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1、或 [代詞,有人] 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2、秦,或 [,副詞] 未易量。

         1、與 [動詞,親附,] 嬴而不助五國。

  2、 [介詞,和] 秦,或未易量。

        1、諸侯之亡,戰敗所亡(喪失,丟失,動詞)者  2、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滅亡,動詞)。

         1、(先前,以前)使三國各愛其地  2、併力西向(朝著,動詞)         1、地事秦,猶(動詞,好象)抱薪救火  2、良(副詞,還)         1、燕趙之君,(,副詞)有遠略十二篇範文温?Tutor Circle 尋補 編整理了十二篇範文之一蘇洵《六國論》 全文語譯、重點注釋、主旨、段落、文章特色及修辭手法範文分析,DSE文憑試考生温習,一文看清《六國論》文章温習重點。

new innity_adZone(“b0490b85e92b64dbb5db76bf8fca6a82”, “102804”, {“origin”: “HK”,”width”: “728”, “height”: “90”,”innity_pcu” : “%%CLICK_URL_UNESC%%”});
中文唔過3,入大學無望?試下Tutor Circle尋補上門補習老師啦!可以揀有評嘅導師 !六國破滅,非兵 ,戰不善,弊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道。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賂秦。

new innity_adZone(“b0490b85e92b64dbb5db76bf8fca6a82”, “102938”, {“origin”: “HK”,”width”: “728”, “height”: “90”,”innity_pcu” : “%%CLICK_URL_UNESC%%”,”channel”: “PARENTING,LIFESTYLE,EDUCATION”});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兵器,仗打得,弊端於土地來賄賂秦國。

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力量,滅亡原因。

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滅亡,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説:「賄賂秦國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國家而滅亡。

原因是賄賂秦國國家失掉了強有力外援,不能保全。

所以説:弊病於賄賂秦國。

」秦以攻取之外,獲邑,得城。

秦之所得,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百倍。

秦之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蘇洵 六國論

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矣。

然則諸侯地,暴秦慾無厭,奉之彌繁,侵急。

故不戰而勝負判矣。

至於顛覆,理然。

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盡,火不滅。

」此言得。

秦國戰爭奪取土地以外,獲得邑鎮,獲得城池。

秦國受賄賂得到土地戰勝別國所得到土地,超過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喪失土地戰敗所喪失土地相比,實際要多百倍。

那麼秦國最想要,六國諸侯擔心,本來於戰爭。

想到他們祖輩和父輩,冒着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很少一點土地。

子孫那些土地愛惜,全都拿來送別人,像扔掉小草一樣。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覺。

明天起牀一看四周邊境,秦國軍隊來了。

既然這樣,那麼諸侯土地,秦國的慾望會,送他,他侵略得。

所以用不着戰爭,誰誰,誰勝誰負決定了。

到了覆滅地步,道理本來這樣子。

古人説:「土地侍奉秦國,好像抱柴救火,柴燒完,火會滅。

」這話説。

人嘗賂秦,五國遷滅,何哉?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效。

丹荊卿計,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李牧。

洎牧讒誅,邯鄲郡,惜其用武而。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危,戰敗而亡,誠。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人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勝負數,存亡理,秦,或未易量。

齊國賄賂秦國,五國滅亡了,什麼呢?因為親附秦國而幫助其他五國。

五國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倖免了。

燕國和趙國國君,有謀略,能夠守住他們國土,堅持正義,賄賂秦國。

延伸閱讀…

【六國論語譯】全文翻譯+詞義+考核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 …

【DSE中文範文】蘇洵《六國論》語譯及文章大意分析

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後來滅亡,這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後來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計策,這招致了滅亡禍患。

趙國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

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

李牧(趙國大)接連打退秦國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殺死,邯鄲(趙國都城)變成(秦國一個)郡,可惜趙國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

而且燕趙兩國秦國其他國家消滅乾時候,可以説是智謀竭,國勢孤立,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事。

假使韓、魏、楚三國愛惜他們國土,齊國依附秦國。

(燕國)刺客去刺秦王,良將李牧活着,那麼勝敗命運,存亡理數,倘若秦國相比較,衡量(出來)呢。

嗚呼!賂秦地,封天下謀臣,事秦心,禮天下奇才,併力西向,吾秦人食不得下嚥。

悲夫!有如此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趨於亡。

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唉!賄賂秦國土地來封天下謀臣,侍奉秦國心來禮遇天下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秦國人飯不能嚥下去。

啊!有這樣形勢,秦國積久威勢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人不要積久威勢脅迫啊!夫六國秦皆諸侯,其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苟以天下,下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六國和秦國是諸侯國,他們勢力秦國弱,有可以賄賂秦國而戰勝它優勢。

如果藉偌大國家,追隨六國滅亡前例,這比不上六國了。

作者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舊事,論述屈辱求和滅亡道理,地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外妥協政策,積極禦侮,保國家長治久安。

本文是一篇結構議論文。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指出六國滅亡原因,並非於自身條件,而是於割地賄賂秦國。

第二段:論證賂秦滅亡原因,以致六國土地減少,相反秦國土地大增。

第三段:論證不賂秦、燕、趙有個自救方法,指出六國有實力。

第四段:説六國合力抗秦的,總結歷史教訓,藉此提醒治國者不可屈服。

第五段:借古諷今,六國史實北宋形勢,勸喻北宋不要重蹈覆轍。

 六國破滅,非兵,戰不善,弊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道。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賂秦」!”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仗打,弊病於賄賂秦國。

賄賂秦國後,自己力量因而虧損,這它們滅亡原因。

有人會問:「六國滅亡,是因為賄賂秦國嗎?」我要説是:「賄賂國家是賄賂國家而滅亡,因為失去了強有力支援,不能夠獨力保全自己國家。

所以我説:『弊病於賄賂秦國啊!』」秦以攻取之外,獲邑,得城,秦之所得,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百倍。

秦之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秦國攻戰方式奪取土地之外,(還接受六國賄賂),小則得到鎮邑,大則得到城市,拿秦國受賄而得到土地,和因為戰勝所得到土地相比較,實際上多出一百倍;諸侯因為賄賂而失去土地,和因為戰敗而失去土地相比,實際上多了百倍。

可見秦國最想要,諸侯擔心,本來不是戰爭了。

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矣。

然則諸侯地,暴秦慾無厭,奉之彌繁,侵急。

故不戰而勝負判矣。

至於顛覆,理然。

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盡,火不滅。

」此言得。

想想,六國先祖們,冒著風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一點點土地。

但是子孫對待土地卻愛惜,拿來送別人,好像丟棄小草。

今天割讓五座城池,明日割讓十座城池,然後換得一個晚上安眠。

第二天起牀後,到四周邊境,秦國軍隊來了。

這麼看來,諸侯們土地,秦的慾望滿足,諸侯送秦國土地多,秦國諸侯侵略。

所以,不著作戰,勝負可以確定了。

後落到全部覆亡,這是理所事。

古人説:「土地去侍奉秦國,好像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完,火是會滅。

」這話説。

人嘗賂秦,五國遷滅,何哉?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效。

丹荊卿計,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李牧。

洎牧讒誅,邯鄲郡,惜其用武而。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危,戰敗而亡,誠。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人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勝負數,存亡理,秦,或未易量。

齊國賄賂秦國,但隨著五國滅亡了,什麼呢?那是因為他親附秦國幫助五國。

五國滅亡後,齊國無法倖免了。

燕國趙國國君,一開始有見,能堅守自己領土,秉持正義,去賄賂秦國。

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後滅亡,這用兵功效。

到燕太子丹荊軻刺殺秦王計策,招致滅亡禍。

趙國曾經五度秦作戰,二次失敗,三次勝利。

後來秦國攻擊趙國,趙李牧連擊退。

等到李牧因為讒言殺後,邯鄲成為秦國一個郡了,可惜趙國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

而且燕國和趙國處秦國六國消滅殆盡時候,可以説是智謀盡力量,因此戰敗滅亡,是。

假使當時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土地,齊國不要親附秦國,刺殺秦王計策不要實施,良將李牧,那麼勝敗命運,存亡道理,六國秦國相比較一下,不能判定呢!嗚呼!賂秦地封天下謀臣,事秦心禮天下奇才,並力西嚮,吾秦人食不得下嚥。

悲夫!有如此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趨於亡。

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唉!如果能夠賄賂秦國土地分封給天下謀臣,侍奉秦國心意禮遇天下奇才,同心協力地向西,一起對付秦國,那麼我想秦國會惶恐不安,飯吃不下吧。

啊!有這樣情勢,秦國積久形成威勢脅迫,地削弱自己力量,割讓自己土地,然後走向滅亡。

治國人,千萬不要使自己積久而成威勢脅迫啊!夫六國秦皆諸侯,其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

六國秦國是諸侯,六國國勢雖秦國弱,是有可以賄賂秦國戰勝情勢。

如果倚仗著這麼天下,卻重蹈六國滅亡前例,這六國了。

六國破滅,非兵,戰不善,弊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道。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賂秦」!”秦以攻取之外,獲邑,得城,秦之所得,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亡,戰敗而亡者,百倍。

秦之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矣。

然則諸侯地,暴秦慾無厭,奉之彌繁,侵急。

故不戰而勝負判矣。

至於顛覆,理然。

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盡,火不滅。

」此言得。

人嘗賂秦,五國遷滅,何哉?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效。

丹荊卿計,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李牧。

洎牧讒誅,邯鄲郡,惜其用武而。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危,戰敗而亡,誠。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人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勝負數,存亡理,秦,或未易量。

嗚呼!賂秦地封天下謀臣,事秦心禮天下奇才,並力西嚮,吾秦人食不得下嚥。

悲夫!有如此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趨於亡。

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秦皆諸侯,其勢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而六國破亡故事,是六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