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溝,經穴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這個穴位被稱為蠡溝,因為它位於小腿肚前方的溝中,形狀像瓢勺。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症、睾丸疼痛等症狀。
在治療上,可以使用艾炷或艾條進行灸熱刺激,有效時間為3-10分鐘。
蠡溝穴是一個重要的絡穴,與身體的隱神經和大隱靜脈相關。
蠡溝穴:足厥陰經絡穴
蠡溝,經穴名,屬於足厥陰肝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間。它既是肝經的絡穴,也是本經的第五個穴位。《靈樞·經脈》中記載:“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意思是説,從內踝尖向上量5寸,就是蠡溝穴的位置。
解剖:蠡溝穴位於趾長屈肌和脛骨後肌之間,靠近隱神經的前支和大隱靜脈。
操作:針灸的時候可以向上方或下方沿著皮膚刺0.5至1寸,或者沿著脛骨後緣直接刺0.5至1寸。艾灸則可以用艾炷灸1至3壯,或者用艾條温灸3至5分鐘。
功效:蠡溝穴有疏肝理氣、調經攝血的作用。在傳統中醫學中,它被認為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肝病、脅痛、少腹痛、疝痛、風疹、陰挺、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遺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陽強、以及腰痛、背拘急等。在現代應用中,蠡溝穴也被用於治療肝炎、濕疹、陰癢、睪丸炎、子宮內膜炎、以及性功能亢進等疾病。
配穴:對於睪丸炎,可以將蠡溝穴與曲泉穴、太衝穴一起配用。
注意事項:針灸時應注意皮膚清潔和消毒,避免感染。對於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該避免刺血或過度刺激。
表列資訊
穴名 | 蠡溝 |
屬經 | 足厥陰肝經 |
定位 | 小腿內側,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中 |
解剖 | 趾長屈肌、脛骨後肌,隱神經前支,大隱靜脈 |
操作 | 向上方或下方沿皮刺0.5~1寸,或沿脛骨後緣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壯,艾條温灸3~5分鐘 |
功效 | 疏肝理氣、調經攝血 |
主治 | 肝病、脅痛、少腹痛、疝痛、風疹、陰挺、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遺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陽強、腰痛、背拘急、足脛酸寒等 |
現代應用 | 肝炎、濕疹、陰癢、睪丸炎、子宮內膜炎、性功能亢進等 |
配穴 | 睪丸炎:曲泉、蠡溝、太衝 |
蠡溝穴是中醫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也被稱為「天樞穴」。這個穴位位於人體的躻/蹠骨突上,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區域。蠡溝穴的重要性在於它被認為是一個能夠調節人體內能量流動的關鍵點。
蠡溝穴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被認為可以治療各種不同的疾病和症狀,包括頭痛、失眠、消化不良、疲勞等等。蠡溝穴的按摩方法也相對簡單易行,只需用手輕輕按摩這個穴位,即可達到舒緩症狀的效果。
此外,蠡溝穴還被認為與情緒調節有關。中醫學認為,在蠡溝穴進行按摩可以平衡人體的陰陽能量,從而達到情緒穩定的效果。許多人都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放鬆身心,紓解壓力。
蠡溝穴的功效和注意事項
蠡溝穴的功效非常明顯,但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蠡溝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區域,因此在按摩時要小心輕柔,避免過度用力。同時,如果您有嚴重疾病或者傷口,建議在按摩之前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蠡溝穴的按摩時間一般建議為10到15分鐘,可以每天進行多次按摩。但如果您在按摩期間感到不適或者出現不正常的反應,應立即停止按摩並尋求醫生的幫助。
總的來説,蠡溝穴的重要性在中醫學中是不可忽視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症狀,還可以提升身心健康。因此,學習蠡溝穴的正確按摩方法和注意事項,對於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蠡溝穴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蠡溝穴的按摩方法也相對簡單易行,只需用手輕輕按摩這個穴位,即可達到舒緩症狀的效果。
蠡溝穴 – 人體中的要穴
蠡溝穴是中醫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也被稱為「天樞穴」。這個穴位位於人體的躻/蹠骨突上,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區域。蠡溝穴的重要性在於它被認為是一個能夠調節人體內能量流動的關鍵點。
延伸閲讀…
經穴庫» 蠡溝
蠡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