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中文字符的興趣源遠流長,自從西方傳教士首次將中文字符帶入西方世界以來,許多學者及業餘愛好者便投入了對這套復雜文字系統的研究。
西方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
西方世界的定義與擴張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的定義在不同時期和場合有所不同,主要指代歐洲、北美洲、澳大拉西亞等國家。這些國家文化、語言相互關聯,雖然地理位置不一定要位於“西方”,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西方文明的思想和價值觀透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等擴張,形成當今的西方世界。在冷戰時期,西方世界主要指那些受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個概念最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方人將地中海以東的地區視為“東方”。在當代,西方世界還包括了歐洲的移民後裔在北美洲、大洋洲建立的國家。同時,“西方世界”一詞也源於古代中國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概念,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稱為“東洋”,將地中海以西的地區稱為“西洋”。
獨行俠的誕生:病菌與文化進化的奇遇
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時,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訝的差異。以個人主義觀念最為盛行的美國為例,歷史學家如弗雷德裏克·傑克遜·特納提出,西部擴張和開拓邊疆的歷程塑造了一種更具獨立性的精神。這一觀點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研究顯示,那些位處新開拓土地的地區,如蒙大拿州,其居民表現出了更高的個人主義傾向。然而,為了全面瞭解這種所謂的“自發開拓理論”,心理學家們需要尋找一個反面案例來進行對照研究。


1868年 | 明治天皇決心開拓北海道 | |
19世紀末 | 前武士被僱用以開拓北海道 | |
1900年 | 北海道人口超過200萬 | |
2000年 | 北海道人口增至600萬 |
儘管當前北海道人已無需面臨原始環境的挑戰,但心理學家發現,與本州的其他日本人相比,他們似乎仍保留著開拓者的精神特徵,如更高的自我認同、對成功的自豪感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強烈渴望,且與周圍人羣的聯繫較為疏遠。這種思維模式甚至在國際比較中顯露出與美國人更多的相似性。北海道的故事只是眾多研究中之一,它揭示了社會環境如何塑造思維方式。
環境因素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環境因素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日益受到科學家重視。對全球思維多樣性的認知,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思維模式及其背後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脈絡。例如,農業中種植的作物品種、甚至是一條河流,都可能成為影響認知方式
改寫後的文章 |
長大的人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西方科學家實驗樣本的不平衡就不是什麼問題了。然而,少數以其他文化下長大的人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卻展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研究證明,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分佈於研究圖譜最遠的一邊。” 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約瑟夫·亨利奇(Joseph Henrich)説道,亨利奇就是其中一項研究的作者之一。圖像來源, Alamy最顯著的差異之一有關”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這兩個概念;不論你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自主的,或認為自己與周遭他人密切相連,認為集體的價值高於個人價值,總體而言——當然也有許多例外——西方人中個人主義者更多,而來自印度、日本和中國等國家的亞洲人中,集體主義者更多。在很多情況下,兩方的差異非常明顯。當被問及有關態度和行為的問題時,生活在更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的人們,傾向於將個人成功至於集體成就之上,這反過來也激勵人們尋求更多個人尊重,追求更多個人快樂。但是,這種對自我肯定的渴望也表現為過於自信的特質。許多實驗都證明,被劃分為Weird類的實驗參與者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當被問及其自身的能力時,94%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們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然而,以東亞人為研究對象的一系列研究顯示,這種自我膨脹的表現幾乎不存在於東亞人中;實際上,不少案例顯示,參與者反而更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而非抬高自我價值。生活在自我主義價值觀主導的社會中的人們則重視個人選擇和自由。圖像來源, Getty Images關鍵在於,”社會環境導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思考推理的基礎層面。生活在崇尚集體 不同的思考方式:從「三聯實驗」到文化差異對認知的影響聚焦點與廣泛視角:文化如何塑造思維模式在尋找兩個相關詞語的「三聯實驗」中,西方人可能會選擇「公共汽車」和「火車」,因為它們都是交通工具。然而,一個從整體思考的人會選擇「火車」和「鐵軌」,因為他更重視火車與鐵軌在功能上的關聯性。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甚至影響了人們的觀看方式和記憶。
雖然一些人認為社會導向的影響存在遺傳因素,但研究證明,這種影響是通過學習他人而得來的。例如,孟加拉裔移民的後代在倫敦東部已經開始吸收更個人主義化的思維方式。媒體在這種變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種思考方式上的差異最初為何會出現?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它反應了每個地區隨時間推移,其社會主導哲學的變化。 因此,這些思想被內化,並影響着非常基礎的哲學思辨過程。世界觀的差異植根於文化、文學、教育和政治結構中。 獨行俠的誕生:病菌與文化進化的奇遇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時,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訝的差異。以個人主義觀念最為盛行的美國為例,歷史學家如弗雷德裏克·傑克遜·特納提出,西部擴張和開拓邊疆的歷程塑造了一種更具獨立性的精神。這一觀點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研究顯示,那些位處新開拓土地的地區,如蒙大拿州,其居民表現出了更高的個人主義傾向。然而,為了全面瞭解這種所謂的“自發開拓理論”,心理學家們需要尋找一個反面案例來進行對照研究。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日本北部的北海道提供了有趣的研究素材。儘管日本總體上強調集體主義和整體性,但北海道的開發歷程,如同美國的西進運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案例。明治政府甚至從美國引進瞭如賀拉斯·卡普隆這樣的農學家來協助北海道的開發。如果“自發開拓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北海道的開拓者應該會展現出與其他日本人不同的思維模式,更加注重個人的自由與成就。 密歇根大學的北山忍通過研究發現,與日本其他地區的人相比,北海道人確實更加重視個人的選擇與成就,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感,如自豪感。在進行社會思考推理測試時,北海道受試者更傾向於從個人的性格或道德缺陷來評價一位服用提升比賽表現藥物的棒球運動員,而其他地區的日本人則更關注事件的背景因素,如求勝心所帶來的壓力。這種將問題歸咎於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個人主義社會中常見的思考模式,與典型的美國人反應相似。
雖然這一觀點可能與直覺相悖,但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
2008年的研究發現:個人主義與疾病流行度的關聯科瑞·芬徹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在不同地區的表現
|
|||||||||
研究者 ![]() ![]()
這些發現可能與集體主義者通常更注意避免傳染疾病的行為有關。 科學家們認為,財富或其他因素可能不是導致這種關聯的主要因素。 實驗室研究支持了病菌理論,即灌輸對疾病的恐懼會使個人的思維更偏向集體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