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地名由來
西螺地名由來


西螺鎮(台灣話:Sai-lê-tìn;詔安客家話:Seˇ looˋ din^;巴布薩語:Sailei)位於中華民國雲林縣北部,北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為界。由於全境地形平坦、氣候温和與土壤肥沃,開發甚早,在清領時期已有數項水利設施,且因地處濁水溪南畔而早年設有渡口,遂成彰化與雲林之間的重要門户與區域商業中心。後因中山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得交通更加便利,西螺也成為南北交通要道上重要的轉運中心。此外,西螺也以果樹產業聞名,特別是葡萄栽種,被稱為「台灣葡萄之鄉」。西螺地處自然環境優美,風光明媚,同時也擁有許多歷史文化景點,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西螺:歷史悠久的農業重鎮
西螺鎮,位於台灣雲林縣北部,坐落在濁水溪的南畔,與彰化縣隔水相望。這片土地平坦寬闊,氣候温和,土質肥沃,是台灣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清代,這裡就有多項水利設施,且因濁水溪渡口的設立,成為彰化與雲林之間的商貿重鎮。後來,隨著中山高速公路的開通,西螺的樞紐地位有所降低,但經濟發展依然穩健。
農業與特產
西螺的主要經濟活動是以農業為主,當地出產的稻米、醬油和麻糬遠近聞名。「西螺米」因其優良的品質,享有「嘉南米倉」的美譽。此外,西螺果菜市場是雲林縣最大的蔬果集散中心,提供了全台灣三分之一的蔬菜產量,成為當地商業活動的重要支撐。
原住民與漢人開墾
西螺最早的居民是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荷蘭時期,漢人因獎勵開墾而遷移至此,人數逐漸增多。清代,西螺成為台灣的重要墾殖地,當時稱為「西螺堡」,隸屬於彰化縣。早期的開拓者中,來自福建省惠安縣的人佔多數。為了紀念故鄉,西螺也獲得了「螺陽」的雅稱。
行政區劃變遷
西螺的行政區劃在歷史上多次變更。日治時期初期屬台中縣,後改隸雲林出張所、嘉義縣斗六辦務署。1901年改屬斗六廳,1911年改屬嘉義廳。1920年實施「五州二廳」制度,西螺隸屬於台南州虎尾郡。戰後,1945年改名為西螺鎮公所,歸台南縣管轄,1950年又改為雲林縣管轄。
西螺的現況
今天的西螺,雖然不再是交通樞紐,但仍在農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得益於豐富的農業生產和蔬果集散,西螺維持了相對繁榮的商業活動。濁水溪的沖積平原為當地提供了優越的農業條件,使其成為台灣重要的糧倉之一。
西螺地名由來
西螺地名由來及其歷史背景的介紹
西螺地名由來 可以追溯到這一段歷史,可見其與昆蟲有著密切的聯繫。
延伸閲讀…
西螺鎮
西螺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