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觀音信仰的流變
觀音菩薩,於佛經中經常描述的一位菩薩,為無量劫中得成等正覺之「正法明佛」,為濟度眾生故,示現菩薩之身,未來將成佛,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觀音信仰與雕塑創作,起源於古印度笈多時代,經漢譯《法華經》傳入中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傳。魏晉南北朝之觀音像,以法華經「見寶塔品」為主要題材,多為「多寶、釋迦二佛並坐圖」,觀音像較少見。


隋唐時期,「普門品」信仰盛行,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成為淨土宗主要崇拜對象。此時觀音像創作大為流行,形像有嚴整之儀軌。
北魏時期觀音像的風格,受犍陀羅之式樣影響,北朝的石窟寺院中已開始雕刻觀音,多著圓領齊頸的長袍,赤足立於蓮座,衣飾樸實,造型細緻。
隋代觀音像,為南北朝至唐的過渡階段,衣飾由樸拙趨於華麗,線條由厚重演向細緻。初唐以後,觀音像著奇特服飾,受密宗儀軌影響,呈現華麗之風格。
盛唐時期,觀音像創作達到藝術高峯,儀態端莊,容貌圓滿,瓔珞精巧,服飾多彩,體態多姿,反映了唐代國勢興隆,思想開放的社會背景。
唐玄宗時期,密教經像傳入中國,密宗觀音形像變化多端,有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説,儀軌繁複。
千手觀音,具有千手千眼,每掌中各有一眼,表示其利益眾生、治病除苦、滿足願望的無上慈悲和法力。
水月觀音,為周昉於唐代創作,觀音宴坐水邊,有岩石、花草、樹枝為伴,圈於一大月輪之內,以示水月之中。
宋代觀音像,受理學影響,風格大變,姿態自由靈動,由正襟危坐演變成斜倚半卧,容貌由端正莊嚴轉為逸麗婉約,服飾為中國人之衣冠,裝飾簡雅素淨。
元明清時期,觀音像多承襲宋代遺風,題材方面,歸納之,有三大思想源流和密教形儀的影響,相互融合,創新較少。
畫題之中,常描繪觀音置身於岩石、山水、流水之間,稱為「磐石觀音」、「巖居觀音」、「倚樹觀音」、「紫竹觀音」等,呈現超塵寧寂之感。
取材於法華經的觀音像,形像變化較多,有「送子觀音」等題材,源於法華經普門品中觀音普渡眾生、滿人所願的教義。
觀世音像:觀音菩薩的藝術表現
觀世音像,是指以觀音菩薩為主題的造像。在佛教藝術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千變萬化,不同的時代、地區和文化背景,塑造出各種各樣的觀世音像,本文將探討觀世音像的藝術表現及其演變。
藝術風格演變
觀世音像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演變,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時代 | 特徵 |
---|---|
北魏 | 健碩豐滿,衣紋簡潔明快 |
北齊 | 窈窕纖巧,衣紋細膩流暢 |
隋唐 | 端莊雍容,衣紋飄逸華麗 |
宋代 | 清逸疏朗,衣紋優雅動人 |
元代 | 灑脱率真,衣紋簡練有力 |
明清 | 華貴莊重,衣紋繁複華麗 |
不同化身的表現
觀世音菩薩有多種化身,不同的化身具有不同的形象表現:
化身 | 形象 |
---|---|
觀自在 | 蓮花座上跏趺而坐,右手持淨瓶,左手持楊柳枝 |
馬頭 | 馬頭人身,右手持拂塵,左手持金剛杵 |
千手千眼 | 千隻手和千隻眼,每個手上持不同的法器 |
持蓮 | 手持蓮花,象徵清淨和慈悲 |
送子 | 手抱嬰兒,象徵送子求子的願望 |
造像材質與工藝
觀世音像使用的材質多樣,包括:
材質 | 特色 |
---|---|
木雕 | 質地温潤,容易雕刻 |
石雕 | 堅固耐用,不易風化 |
銅雕 | 質地堅硬,便於鑄造 |
陶塑 | 柔軟可塑,易於塑造不同形貌 |
玉雕 | 晶瑩潤澤,質地細膩 |
觀世音像的意涵與象徵
觀世音像不僅是藝術品,更具有深厚的宗教意涵和象徵意義:
延伸閲讀…
觀音菩薩像|優惠推薦- 蝦皮購物- 2024年2月
觀音像- 優惠推薦- 2024年2月
象徵意義 | 解釋 |
---|---|
慈悲 | 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和救苦救難 |
救苦救難 | 普渡眾生,解除世人疾苦 |
智慧 | 千手千眼代表觀音的智慧和神通 |
清淨 | 蓮花象徵觀音的清淨無染 |
送子 | 滿足信徒求子的願望 |
小結
觀世音像作為觀音菩薩的藝術表現,在佛教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演變和不同地區的影響,觀世音像的藝術風格和造像形式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變化。理解觀世音像的藝術表現及其意涵,不僅可以欣賞其藝術之美,更能領悟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