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相】觀音菩薩像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法身相 |

【觀音相】觀音菩薩像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法身相 |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美術中國隨著掀起波瀾浪濤,形成中國美術史上璀璨一頁。

佛教美術所包括範圍甚,雕塑繪畫作品中,佛菩薩像其中題材之一,雖然歷代創作風格,隨著時代而演變,然而所有佛菩薩像,有一點,便是外形力求莊嚴靜美,表達那內和智慧,才能令信徒產生景仰,令觀者引起共鳴。

是故歷代創作菩薩像藝術家們,不但技藝手法,而佛家內涵深義,尤貴能領會,作品能光芒萬丈,古今。

佛像菩薩像創作中,其外貌容顏之端莊肅穆,相差,但其衣冠及裝飾大異其趣,菩薩像衣飾、髮型、姿態、手式、瓔珞佛像於變化。

而所有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形像變化,式樣,名稱多,主要原因,是他受民間信仰,流行。

觀音菩薩,佛經中描述一位菩薩,菩薩本菩提薩埵省稱,意為覺有情,有求菩提義,譯開士、高士、大士,未成佛而求佛果大乘眾,其果位於佛乘,而且有助佛渡眾生本願。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省稱,稱光世音、觀世音,譯曰觀世、觀自。

稱「觀世音」者,其含義「觀世人稱彼菩薩名音而垂救。

」所謂
「眾生,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得解脱,以是名觀世音。

p. 58
」[1]至於稱「觀世」者,其含義「觀世界形相能無礙,眾生能自在拔苦樂。

」所謂
「於事理無礙境,觀達,故名,應機往救,無關,故以名,前釋智,後釋。

」[2]觀音本作觀世音,唐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故稱觀音,後世沿用至今。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過去無量劫中,成覺,而為「正法明佛」,發大慈願力,濟度眾生,故現菩薩之身[3]。

於未來現成佛相,當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滅度後,觀音菩薩成佛,號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4]。

可知觀音過去未來是佛,現菩薩相,只是渡眾。

依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系統者: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觀音菩薩發大願力,救渡眾生遠離苦難,故顯化,現三十二應化身[5],受苦眾生,只要稱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施救。

此種思想,印度笈多(Gupta)時代盛行,後秦時代鳩摩羅什法華經譯成中文後,開始流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法華受信仰、取材部份是「見寶塔品」,故雲岡、龍門北魏石窟,多見雕有「多寶、釋迦二佛並坐圖」,而觀音像見。

至於淨土教,東晉慧遠組唸佛社以來,歷代名德輩出,唐代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生創作淨土變相三百餘壁,其盛況可知。

觀音相 Play

二為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合稱淨土三經)西方淨土思想系統者,謂觀音菩薩居於西方世界,
p. 59
阿彌陀佛、大勢菩薩合稱西方三聖,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補處菩薩[6],大勢菩薩襄讚阿彌陀佛教化,信仰土宗教徒,往生世界,於臨命,修持唸佛,觀音菩薩偕同阿彌陀佛、大勢菩薩來迎接、往生淨土。

此淨土思想系統觀音形像,有儀軌,依觀無量壽佛經中十六觀述甚詳。

淨土思想中國發展,東晉慧大法師提倡土教後,南北各地開始出現了西方淨土變相創作,南北朝時代觀音像,是屬於西方淨土思想一系者多,做阿彌陀佛脅侍菩薩。

隋唐後,隨著淨土三經流行,觀音像創作見普遍了。

三依大方廣華經(簡稱經)系統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觀音菩薩住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浴地,林木鬱茂處,善財童子到此光明山,進謁觀音菩薩,菩薩問法。

文雲:

「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右旋布地,觀自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坐寶石圍繞,而為宣説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二為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合稱淨土三經)西方淨土思想系統者,謂觀音菩薩居於西方世界,
p. 59
阿彌陀佛、大勢菩薩合稱西方三聖,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補處菩薩[6],大勢菩薩襄讚阿彌陀佛教化,信仰土宗教徒,往生世界,於臨命,修持唸佛,觀音菩薩偕同阿彌陀佛、大勢菩薩來迎接、往生淨土。

此淨土思想系統觀音形像,有儀軌,依觀無量壽佛經中十六觀述甚詳。

淨土思想中國發展,東晉慧大法師提倡土教後,南北各地開始出現了西方淨土變相創作,南北朝時代觀音像,是屬於西方淨土思想一系者多,做阿彌陀佛脅侍菩薩。

隋唐後,隨著淨土三經流行,觀音像創作見普遍了。

三依大方廣華經(簡稱經)系統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觀音菩薩住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浴地,林木鬱茂處,善財童子到此光明山,進謁觀音菩薩,菩薩問法。

文雲:

「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右旋布地,觀自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坐寶石圍繞,而為宣説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三依大方廣華經(簡稱經)系統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觀音菩薩住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浴地,林木鬱茂處,善財童子到此光明山,進謁觀音菩薩,菩薩問法。

文雲:

「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右旋布地,觀自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坐寶石圍繞,而為宣説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右旋布地,觀自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坐寶石圍繞,而為宣説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此係統觀音像發展,唐以後流行,如盛唐後「竹林觀音」,中唐後「水月觀音」,觀音像竹林、樹木、花草、泉石等為背景,此可能是初受經思想影響。

至於宋元後,此思想普遍流傳了,繪畫題材中,可見到「善財童子參見觀音菩薩」形像,一如經文描述者。
觀音相

早期魏晉南北朝時代觀音像,雖有上述三大思想源流,但創作出來觀音像,是見,三大思想源流中,西方淨土系統之觀音像,阿彌陀佛同時雕造或繪畫,蓋當時創作者佛像主,佛像釋迦牟尼佛多,
p. 60
菩薩像彌勒菩薩盛行,觀音像題材多數人信仰。

魏晉南北朝石窟寺院中,已有部份開始雕作觀音了,比方如甘肅炳靈寺西秦時代雕像,麥積山北魏塑像,山西大同雲岡北魏造像,南方如南京棲霞山千佛巖南朝齊梁時代作品,四川成都萬佛寺梁武帝時代創作,有少數或雕或塑觀音像。

説,佛菩薩,於佛現「出家人」形像,菩薩現「家人」形像,上述早期觀音像中,大半作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此屬於西方淨土系思想,自有儀軌,「依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中第十觀所述觀音形像: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他由旬,身金色。

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於中現。

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滿十方世界。

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光明,以為瓔珞。

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幅輪相,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佈散一切,彌滿。

其餘身相,眾,,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以上所述,簡言之,謂觀音菩薩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圓光中有化佛及化菩薩,頭上有天冠,冠上有化佛,臂間有瓔珞為飾,手掌上有印文,足下有千幅輪相等。

早期觀音形像,不出上述儀軌,不過圓光上化佛及化菩薩是省略了,掌上印文及足下輪相很少表現出來,
p. 61
以北石窟寺院例,均線條,裝飾,有北方作風,容貌造形則脱離域外作風,呈犍陀羅式樣。

至於觀音菩薩服飾,早期多著緊密貼身、圓領頸長袍,一如曹衣出水式,如麥積山一○○窟(圖一)及一一五窟觀音立像,以及炳靈寺一六九窟六龕三尊佛脅侍觀音菩薩,袍服裹身,赤足立於蓮座上,身上瓔珞花飾,而靜美,若麥積山六九窟觀音立像(如圖二),頭戴天冠,有冠帶垂至肩上,身上著中國式寬袖對開多褶衣裙,身前衣帶交插,手中執有淨瓶,此立像雖無瓔珞飾物,然雕刻手法甚,菩薩之神藴華,表露無遺。

總而言,早期觀音像,均衣實,裝飾,線條,身軀比例勻稱,菩薩手式表現,或持花或持瓶,無刻板造作。

了四五百年譯經和傳播,佛教思想到了隋唐時代,吸收、融化,而進入開創新派時代了,於是十宗並宏,文教,人們觀音菩薩信仰,隨著佛教弘揚而趨於大盛,觀音像創作因之普遍流行。

上述三大思想源流,到了隋唐後,過了幾位高僧加以闡發,創新教義,開宗立派。

如隋時智顗師開創天台宗,其主要弘傳經典,便是法華經﹔如初唐杜順和尚設立了華嚴教,其主要經典便是華嚴經。

至於淨土教,東晉慧遠組唸佛社以來,歷代名德輩出,唐代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生創作淨土變相三百餘壁,其盛況可知。

法華經經思想流傳,加上土教盛行,大大的助長了觀音菩薩信仰,以及藝術品創作,故無論寺壁絹絲上繪畫,或石窟寺院內雕塑,可見到菩薩莊相,儀容。

隋初盛唐之間所造觀音像,密宗儀軌大量傳來,故屬於顯教系統,且超過上述三大源流。

隋代造型,是南北朝到唐過渡階段,衣飾趨於華美,線條重演緻,莫高窟隋代塑像例(見圖三),其頂上飾物,面含微笑,上身不著衣服衣帶披上,下著裙裳,有帶繫結於腰間,腕間有環釧,胸前隱約有花飾,赤足立於蓮座上,線條,惟雙足上可看出北魏遺風。

初唐後,線條技法進一步,頭上髮髻聳立,胸前臂間瓔珞顯現出,容貌趨向秀麗,姿態表現,莫高窟一三一窟初唐觀音像,呈屈一膝半跪式,便是一例。

(圖四)到了盛唐後,觀音像創作,達到黃金時代,無論繪畫或雕塑,均儀態端莊,容貌;天冠瓔珞及衣飾則圖案,式樣,而敷彩穠,金碧,這是因為盛唐國勢興隆,社會安定,民生,故觀音像表現是,,恢宏博大,多彩多姿!如竹林大士例(見圖五),項上輪光已有黑白二層,外層上彩繪圖案花紋,天冠鐫上三顆瓔珞,另有紅色冠帶下垂,面目輪廓,耳長有環,頸間瓔珞臂間飾物,遙相呼應,菩薩上身披有彩帶數條,腰間裙褲裳帶,顏色,變化多。

菩薩赤足立於五彩蓮花上,雙手合十持花,頭頂之上,尚有五彩垂纓華蓋,後有翠竹數株。

全幅線條緻流利,圖飾華美,佈局有緻,雖為張大千氏摹繪,而盛唐風格,可見一斑。

如現存於奈良「西方三聖圖」中觀音像(如圖六),頭上天冠,冠上安坐化佛,菩薩面容端秀,柳眉鳳目,五官勻稱,耳鑲環,胸前瓔珞,為典型唐代仕女盛妝之式樣,其線條之流利及華麗作風,是一例。

若立體雕像,炳靈寺十一窟菩薩立像,作風繪畫是。

(見圖七)至於四川成都萬佛寺觀音坐像 (見圖八) 其風格北方略有不同,其容貌現男子形像之外,身上瓔珞而華美,式樣排列呈另一風格,
p. 63
不僅上身佈瓔珞,下身之輪環飾物,若圖八裙裳,排滿雕花翠玉,值得注意便是有觀音像上身加上了衣服,若不是時代,便是南方風格於北方。

總之,隋盛唐之間,密教經像大量傳來之前觀音像,有幾項特點:(1)呈一首二臂若常人形像,沒有多首多臂多眼式樣。

(2)線條風格以及瓔珞演變,是到緻,到,時代後、多彩。

(3)菩薩圓光,有花紋圖案為飾,畫像上天冠甚美,髮型顯,塑像上輒髮髻聳,多三層,上加飾物,雕像或冠或髮一。

(4)菩薩上身不著衣服,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有瓔珞或環釧為飾。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至於跪姿有跪,有屈一膝半跪者,其表現。

(1)呈一首二臂若常人形像,沒有多首多臂多眼式樣。
觀音相

(2)線條風格以及瓔珞演變,是到緻,到,時代後、多彩。

(3)菩薩圓光,有花紋圖案為飾,畫像上天冠甚美,髮型顯,塑像上輒髮髻聳,多三層,上加飾物,雕像或冠或髮一。

(4)菩薩上身不著衣服,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有瓔珞或環釧為飾。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至於跪姿有跪,有屈一膝半跪者,其表現。

(2)線條風格以及瓔珞演變,是到緻,到,時代後、多彩。

(3)菩薩圓光,有花紋圖案為飾,畫像上天冠甚美,髮型顯,塑像上輒髮髻聳,多三層,上加飾物,雕像或冠或髮一。

(4)菩薩上身不著衣服,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有瓔珞或環釧為飾。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至於跪姿有跪,有屈一膝半跪者,其表現。

(3)菩薩圓光,有花紋圖案為飾,畫像上天冠甚美,髮型顯,塑像上輒髮髻聳,多三層,上加飾物,雕像或冠或髮一。

(4)菩薩上身不著衣服,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有瓔珞或環釧為飾。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至於跪姿有跪,有屈一膝半跪者,其表現。

(4)菩薩上身不著衣服,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有瓔珞或環釧為飾。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水月觀音見於畫錄中,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唐人周昉曾於長安勝光寺塔東南院畫水月觀自菩薩,並且形容所畫形像:「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

觀音相 Play

延伸閱讀…

觀世音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觀音像(觀音菩薩像)

(5)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見。

至於跪姿有跪,有屈一膝半跪者,其表現。

唐玄宗開元四年,天竺三藏(通達經、律、論三藏高僧)善無畏,攜帶了秘密經像首到長安。

開元八年,金剛智三藏及其弟子三藏偕來華,時人稱為開元三大士。

三大士後齎持了密教經典及圖像,並且大事翻譯,密教由是流行中國,蔚興。

密教是中國大乘佛教中,形像多,儀軌一宗,佛像變化多,菩薩像多,加上了天王、明王、護法神相貌姿態甚奇詭,軀體及衣服著上了顏色,使密宗添增一層氣氛。

密宗菩薩經軌多,觀音菩薩例外,隋唐之間流行了六觀音[7]、七觀音、三十三觀音[8],所稱觀音,是指六觀音中聖觀音,上述法華經普門品中觀音,觀無量壽佛經中觀音屬。

密教傳來後,不但六觀音增加了另一種説法,三十三觀音都出現了儀軌,茲介紹密教聖觀音儀軌如下,依聖觀音軌雲:
「聖觀菩薩,結跏趺坐,身如金色,圓光,身輕穀縐綵衣,著赤色裙,左手臍敷蓮花,右手胸作開花葉勢,具頭冠瓔珞,首戴無量壽佛住於定相。

」依威儀形色曰:
「觀音菩薩,寶冠嚴頂上,中現無量壽,紺髮垂兩肩,開敷蓮,環釧臂玉,綾為腰巾,服裳染赤色,莊嚴體,圓光遍世間,寶花承兩,安住月輪殿。

」其他經軌所述甚多,然小異,不外乎頂上寶冠、瓔珞嚴飾,手持蓮花,安住月輪,如圖九即是一例。

至於觀音手勢,有
「左手持蓮華,右手仰掌[月*坒]上」[9]者,有
「左手楊枝,右手持澡瓶」[10]者,有
「左手屈臂心,屈中指向上豎,右手臂左手上,屈頭指大指捻,而柱左手中指之上」[11]者,有全掌持白蓮花[12]者,或執白拂者[13]。

因是故,觀音像便現眾多之面貌,眾多之手臂,眾多之眼睛,變化萬千,其多臂觀音形像,見者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以及千手觀音,千手觀音下節詳述外,其他諸種有儀軌,如作六臂觀音,有如意輪觀音,空羂索觀音,般若菩薩,其儀軌,舉「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中所述如意輪觀音如下:
「六臂身金色,想於自身,頂髻寶莊嚴,冠坐自王,住於説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寶,能一切願,第三持念珠,度眾生苦,左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博體,能遊於六道,大悲,斷諸有情,行者如是觀,坐於月輪中,身流十光明,頂背圓光。

」其他於多臂觀音儀軌甚多,言,不外乎頭上寶冠,身上瓔珞,臂上環釧,腰上綬帶,或詳或,無多。

然手臂之式樣及手中持物,記載一,要言之,持物有蓮花,如意珠、天磬,跋折羅,念珠,日月輪,金寶,手勢有仰掌式,降魔印,折面頰,地,思惟相等式樣。

雕像方面,如龍岡一三六龕六臂觀音(圖十),唐以來雕像觀音,頭戴寶冠,容貌,鼻樑起,兩眼半垂廉,嘴角綾線美,額一朱記,神情安恬。

手臂,最上一對,各持日月輪,千手大悲心陀羅尼儀軌,持日輪表示:
「眼暗無光明者」,持月輪表示:
「患熱毒病求者」,另一説,持輪表示
「能轉無上法者」。

身前之一對,一手舉於胸前作説法式,一手持缽置於膝上。
觀音相

第三手,一手持寶劍,表示
「為降伏一切魎魍鬼神者」,一手持鉞斧,表示
「為一切時處離官者」,六臂腕上均有環釧為飾。

六臂觀音身披褶衣,左上身結,衣帶垂於身前臂上,折回而披手上,襯出手臂靈活生動,其腰間有綬帶,
p. 66
繫結於膝前,而垂至座下,有掀然飄動感,其胸前瓔珞圖案,或圓形珠串,或綾形珮玉,或作蓮瓣含蕊,或作小花開,複繁華麗,左右襯,變化,手法,為中藝術價值瓔珞圖案之一,此胸前瓔珞冠上花紋,身上披衫,構成所謂
「髮瓔珞,袈裟天衣裳」,華貴緻,無以附加。

此菩薩背後頭光無任何紋飾,全身另襯以一月輪圓光,符合中所載「頭光並白月光內」。

千手觀音,具名「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稱「千眼千臂觀音菩薩」。

唐高祖武德年間,即有印度僧人攜帶梵本及形像來華,然受皇帝重視,只得原物攜回。

太宗貞觀時有梵僧東來,唐智通法師其譯梵本,見流行。

不過西來梵僧梵本,絡繹不絕,到中唐後,普傳天下。

所見千手觀音,出自密教經典,如千手經、千手千眼儀軌經、千光眼觀自菩薩秘密法經,且種類變化一,有十一面四十臂、一面千臂、二十七面千臂、五百面千臂……,各有儀軌,其儀軌,略言之,頭戴寶冠,身垂瓔珞,面有三目,肩出千臂,每掌中各有一眼。

敦煌莫高窟發現盛唐千手觀音壁畫(圖十一),呈曼荼羅式,菩薩頭上戴有寶冠,冠上有化佛,身上披有瓔珞,其頂上輪光,呈星芒放射狀,今之國民黨黨旗,此種形式,四川佛像雕像,有類似者,他處似多見,至於手中持物,則一如菩提流志所譯千手中所述:
「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手有十八臂,二手心合掌,一手金剛杵,一手三戟叉,一手梵甲,一手寶印,一手掌寶珠,一手寶輪,一手開敷蓮花,一手羂索,一手楊枝,一手數珠,一手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一手施之無畏,二手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於手中各執種種器杖印,結手印,各,如心説,手腕一一各環釧,身服天妙寶衣,咽垂瓔珞。

」唐末龍岡石窟有一尊石雕千手觀音像,其形制此幅類,顯然是同一摹本所出,此石雕面上具雙眼,額上朱記為飾,而畫一眼,身前十八臂如經文所載,各持法物,佈四周,未持法物手掌,掌中各有一眼,呈環狀排列,周圍輪光火狀為飾,頂上呈桃尖形,菩薩頭上輪光,蓮花為飾,不用星茫狀。

(圖十二)以上數種之千手觀音,四十臂持有法器,依千光眼觀菩薩秘密法經所載,四十臂持物是:
「左定持日輪,右惠月輪,右理持官殿,右智五色雲,左定執戟鞘,右惠持錫杖,左理羂索形,右智寶劍手,左定寶弓形,右惠寶箭形,左理紅蓮華,右智紫蓮華,左定白蓮華,右惠青蓮華,左理軍持瓶,右理執胡瓶,左定執玉環,右惠持金輪,左典寶篋形,右智寶經典,左定鐵鈎形,右惠鉞斧形,左理金杵,右智持三劍,左定寶螺形,右惠蒲桃形,左理白拂形,右智楊柳枝,左定寶鈴鐸,右惠寶智印,左理如意珠,右智施無畏,左定化佛尊,右惠頂上佛,左理寶鏡珠,右智髑髏杖,左定榜排形,右惠持念珠,理智持寶缽,定惠蓮華合,各各妙寶臂,如尼瞿枝,環釧臂上,天衣瓔珞,莊嚴大悲體,圓光色,跏趺右押左,不及。

」案,所謂「左定」、「右惠」、「左理」、「右智」,無非指其左右手,手中執持物雖多,含義離「定惠」、「理智」。

多數千手觀音像,雖真畫(雕)上了千手,四十手持有法物,其他作手掌及眼睛,所持法物是省略了。

但是寶頂區中之一尊千手觀音雕像(圖十三)為宋代石雕作品,高廣達五丈,此像不但手臂達千餘之數,且每掌各具一眼,每手各持一物,每物各不相同,其儀軌完全符合上面引述菩提流志所譯千手經,而技法是「恍如天生」,「金碧」、「鬼斧神工,真令人有觀止歎!」敦煌另有一元代千手觀音,為十一面千臂,千手排列呈一圓形,,然而此千手,冠頂之一雙手持有化佛,
p. 68
腹前之一雙捧有一物之外,其他眾手只是手式,而未持任何物品,此可看出千手觀音演變元代作風。

(圖十四)千手觀音,表示修證,現眾多妙容之外,其千手持物,各有含義,或表示其利益三界眾生,或表示醫治一切患苦縈身,或表示滿足一切願望,而令眾生保安樂圓滿無礙,依伽梵達摩所譯千手曰:
「佛告阿,若為種種珍寶資具者,於如意手,若為種種求安穩者,於羂索手,若為腹中諸病者,於寶缽手、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於寶劍手,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於跋折羅手,若為催伏一切怨敵者,於金剛杵手,若為一切處佈畏者,於施無畏手,若眼闍無光明者,於日摩尼手,若為熱毒求者,於月摩尼手,若為榮官益職者,於寶弓手,若為諸善朋友相逢者,於寶箭手,若為身上種種病者,於楊枝手,若為身上惡障看者,於白拂手,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於胡瓶手,若為闢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於旁牌手,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於斧鉞手,若為男女僕使者,於玉環手,若為種種功德者,於白蓮華手,若為欲得生十方凈土者,於青蓮華手,若為大智慧者,於寶鏡手,若為面見十方一切諸佛者,於紫蓮華手,若地中伏藏者,於寶篋手,若為仙道者,於五色雲手,若為生梵天者,於軍,若為往生諸天宮者,於紅蓮華手,若為闢地方逆賦者,於寶戟手,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於寶螺手,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於髑髏杖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於數珠手,若為成就一切上梵音聲者,於寶鐸手,若為口業辭辯者,於寶印手,若為善神龍王擁護者,於俱屍鐵鈎手,若為覆護一切眾生者,於錫杖手,若為一切眾生相愛念者,於合掌手,若為生生世世佛宮殿中,處胎藏受身者,於化宮殿手,若多聞廣學者,於寶經手,若為今身佛身菩提不退轉者,於不退金輪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於頂上化佛手,若果蓏諸穀稼者,於蒲萄手,如是可求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説耳。


p. 69
以上所述諸手所持法器,有圖樣(見圖十五),不過隨著時代,法器略有改變,故形制上,亦可考證當代使用器皿物品。

水月觀音見於畫錄中,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唐人周昉曾於長安勝光寺塔東南院畫水月觀自菩薩,並且形容所畫形像:「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

延伸閱讀…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法身相

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

」案,周昉為唐德宗時佛像人物畫家,可知水月觀音是中唐後流行,當時密教流行時期,所有佛菩薩像,是裝飾,敷彩穠,金碧,水月觀音作風例外,不過有了圓光竹林陪襯,這是於其他菩薩。

今存水月觀音,勻屬於敦煌千佛洞壁畫,形像及觀音宴坐於水邊,有岩石、花草、樹枝伴,除其頂上有圓光之外,整個身子圈於月輪之內,以示其現於水月之中,因以得名。

茲舉千佛洞發現最佳水月觀音圖例(圖十六),此觀音像為五代時作品,呈側坐半跏形式,一腳置於蓮花上,一腳上盤,雙手相握,伸在膝上,半仰頭,一付宴安適意神情。

身上裝飾是華美,頭上寶冠,有化佛及無數花紋,雙鬢各有一突出花朵,耳環大而,項間胸前臂上有瓔珞飾物,式樣力求協調,上身絲巾斜披,下著裙裳,上印滿圖案。

菩薩下額及唇上有鬍鬚,此為唐代遺風,菩薩四周有無數奇花異木,綠草,
p. 70
流泉潺潺,此種背景極可能是華嚴經系統觀音像早期形像。

水月觀音流行於唐末、五代、及宋之間,隨著時代演進,花飾繁而,著色而淡,其四周背景改變,觀音姿勢側坐而正坐而斜倚半卧狀,華美的裝飾轉化成白衣觀音,或有善財童子參見巖居觀音。

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法難後,佛教經典、文物、藝術品遭到空前破壞,中國密宗,受此打擊後,一蹶不振,倒是傳入日本東密,卻大行其道,延續密教慧命。

多首多臂觀音像,雖隨密教而盛行,然而宋元之間,民間有繼續創作者,如敦煌莫高窟保存了絹畫或壁畫,其中多有宋元時代密教觀音像,雕像方面,四川石窟所造宋代千手觀音,其雕刻,如前述。

兩宋時代理學思想興起,士大夫於宗教形式膜拜,而好哲學義理推求,因此盛唐時代大規模營建石窟,雕造佛像風氣,,藝人們相率事於繪畫創作,融胸中丘壑於絹絲布帛中,借筆墨以發個人思想、人生觀,於是造成中國繪畫史上時代!觀音像創作,受到時代影響,作品多表現於繪畫中,立體造像於小型金銅鑄像,或象牙雕刻,石雕塑造作品,見。

(宋代崖雕創造,四川可看到,他處見,元明後雕像,見重修而少有新建。

)此期觀音像形制,大大改變,少數流行多首多臂形像外,大多數是一首二臂常人形像,不過形式風格大異其趣,觀音像姿態,屏密教刻板儀軌,而趨向表現,立姿而坐姿,結跏趺坐而屈腿半跏,而斜倚宴坐,作躺卧狀,所有姿態予人、、安恬、感。

而以前正襟危坐、呆板對稱形式見了。

容貌風格方面,此期外形上,端正男子形像,演變成逸麗婉約女子面貌之外,其服飾各方面作風,完全脱離印度域外形像,而完全現出中國人面目,著中國人衣冠。

可知佛教流傳時,和中國文化呈水乳交融態,中國人觀音崇拜,是中國式宗教信仰,與早期印度式、大相逕庭。

裝飾彩繪方面,大唐時代觀音像,演變時,返樸歸,呈現風貌。

繪畫方面,受到禪宗思想影響,文人水墨畫大興,崇尚山林,洗盡穠色彩,獨存天形像,以雙鈎筆作白描觀音像之外,有淋漓寫意畫法,屏花飾,去色澤,淡雅中不失莊嚴,凈素中有一份。

雕塑方面,線條技法已登圓潤境了,例如四川石窟宋代觀音像,雖繼唐餘韻,雕刻,緻繁華,不過和唐代作品起來,大刀斧作風了,其花冠及瓔珞,唐代顯得,裝飾彩繪減少。

之外,其他地區立體觀音像,到了宋代後,一如繪畫,反樸存真,崇尚淡雅,雕鏤緻花冠,代之而起是,高雅頭巾,圖案瓔珞,形消失,完全不現。

宋牧谿畫觀音像(圖十七)例,觀音端身坐於岩石上,有香草舖地座,岩石之下有「泉流縈映」,菩薩頂上化佛冠,飾物,耳雙環及胸前瓔珞,只是象徵性點綴,冠上頭巾身上白衣連成,作者白描筆法,鈎勒出菩薩眉目之端莊,慈祥,以及衣紋線條流利,披麻皺法,畫出岩石紋理結構,層層有緻,水墨之,不著絲毫色澤,益覺意境超然,筆法,不染纖塵,是牧谿上乘佳作。

塑像方面,其作風一如繪畫,茲舉麥積山一六五窟,宋塑觀音像(圖十八)例,觀音頭覆頭巾,花冠而不現,頭巾垂肩,菩薩面容,眉間有毫,雙目垂廉,口角含笑,雙耳不露,所著衣裳覆蓋雙肩中國形式,外衣袒露前胸,胸前無瓔珞,長袖及腰,長裙及踵,衣褶分明,為典型中國女子裝扮。

菩薩雙手正重疊於身前,赤足而立,古樸肅穆潔淨,一塵不染,和協,令人望而生敬!以上所舉二例觀音像,是宋代代表作,風格異前期,其中有一點值得一述,觀音像頭頂上覆以頭巾,是宋代作品特色,可能當時仕女流行披頭巾,或命婦們披頭巾貴,故觀音像天冠,頭巾,此風沿襲甚,元明清三代觀音像時時可見。

宋代後觀音像,只有襲,創意,題材方面,歸納,早期三大思想源流之外,加上唐代密教形儀,四者影響,各有取捨,溶會各家説法。

宋元之間,山水畫大興,常寓詩文、哲理於繪畫中,且寫超然物外煙水景色,觀音像創作受此風影響,繪畫中,無論屬那一思想觀音像,每好以山林泉石為背景或陪襯,使另有出塵感,其中取自華嚴經思想者。

依華嚴經所述觀音住處是
「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右旋布地。

」,因之觀音像四周便是岩石、樹林、泉流,觀音座處便是香草舖地岩石。

中所載,善財童子到此間進謁菩薩,故畫中觀音菩薩座下泉水中,畫一童子或雙手合十,或昂首屈膝,表示菩薩求法。

例如元代趙雍畫「善財童子參見觀音菩薩圖」 (圖十九) 觀音半跏坐於大塊岩石之前,旁有疏林掩映,祥雲繚繞,巖座之下,蓮花盛開,蓮葉伴,滴,善財童子赤足立於蓮葉之上,頭挽童髻,腰負包笈,雙手合十菩薩求法,
p. 73
一付純童稚相。

巖座左下方,尚有一女子立於蓮葉上,善財童子呈左右稱勢,此女名稱「蓮女」,觀音菩薩侍者。

菩薩身上披戴及座旁飾物,仍有些沿襲前代經軌,如頭戴化佛天冠,胸前飾瓔珞,腕間串環釧,手中持念珠,其座位右旁有經卷、楊枝水,甘露淨瓶,左邊有供物及香爐,菩薩相貌莊嚴,衣飾,置身於岩石流泉之間,有超塵寧寂感。

有善財童子觀音像,宋以後,普遍,明清之際,仍衰,因此種以岩石、山林、流水,背景觀音像,是隨著山水畫盛行,而大行其道,甚受士人們歡迎。

畫題之中,磐石觀音,巖居觀音,倚樹觀音,紫竹觀音,是此係統延續,這些畫題中,畫山水岩石及觀音像,而善財童子畫,如前述牧溪畫觀音像,便是一例。

至於取材自法華經一系觀音像,形像變化多,取材,事實上,民間所以信仰觀音,主要是法華經普門品教義宣揚,觀音能於急畏之中,普施渡,人願。

此期見於畫題便是「送子觀音」,此思想源於普門品中所述: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生福德智慧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今天(10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説起觀音菩薩,大多數人會想到「男生女相」,但事實上,原始觀音並是男相示人,為何今天看到觀音是女相呢?武則天有關。

《經》有云:「有轉輪聖王,名無浄念。

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眩,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四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代表觀音原型是一位叫不眩太子,可確定其確實男兒身。

▲取得皇權合法性,觀音男相變女相。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金剛經》記載:「菩薩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中華地區佛教徒接受了「」概念,而觀音是男是女並不是那麼,但讓信徒認知層面徹底轉變,還是因為武則天關係。

武則天武周王朝是篡奪了丈夫和兒子皇位。

以來,但凡皇位來路,皇帝總會想盡辦法強調權力合法性。

古代沒有「憲法」概念,所以皇帝眼中「合法性」無非是「君權神授」。

  淨土系經典,觀音和大勢菩薩阿彌陀佛脅侍,所以阿彌陀三尊形式出現,另外,西方土圖中可見觀音菩薩身影。

《觀無量壽佛經》雲:“次應觀觀世音菩薩……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大勢菩薩……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  因此冠有化佛,成為觀音菩薩特色。

西夏十三世紀來迎圖,觀音菩薩即冠現化佛和冠有寶瓶大勢菩薩合持一個金色大蓮台來迎接生者,生西方淨土。

百濟觀音,7世紀,木雕,法隆寺藏
  南北朝時期,我國即世音菩薩應驗記編纂。

宋代以來,觀音有關文學作品,如筆記説、戲曲傳奇、偽經寶卷層出不窮,觀音已成我國佛教文學中主角。

這些文學作品不但觀音信仰傳播有着推波助瀾作用,同時它們基礎上,我國發展出魚籃觀音、南海觀音、白衣觀音見於佛經記載圖像,中國美術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