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人是非是一個不良的行為,孔子曾經批評子貢,説他經常在背後説別人壞話。孔子指出:你自己難道就很好嗎?要我來説,我根本沒有這個閒暇去在背後説別人壞話。在《弟子規》中有這樣的教導:“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有修養的人不輕易議論別人的是非。佛家也有類似的教導:説人是非是一種口舌之惡,在造口業的同時損害了自己的品德,折損了壽命,減少了福報。古人説:口業分為搬弄是非和製造是非兩種。無論哪種都是不好的。如果你傷害了別人,則你自己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後果。
曾經有一位比丘,長相不是很莊嚴,有人誹謗他像一個猴子,結果那個誹謗者轉世五百次都成為了猴子。所以我們應該謹言慎行,不輕易評論他人。一句良言能使人温暖整個寒冷的冬天。


論修身之重:勿説人之非,守口德,行善業
孔子曾批評子貢,指出其好背後議人短,説人眾人不是。孔子自問,若自己處於同樣境地,定然不作此閒事。所謂“方人”者,即指議人過錯之行為。《弟子規》有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不隨意議人是非,乃修身養性之要。佛家亦言:説人是非,造口業,損德折壽,消福報。口業之分,一為搬弄是非,二為製造是非,此二者皆為口舌之惡業。説人過錯,既損德,又消福,還折壽,如刀削筋肉,自斷福報。他人因此而受損越大,自身果報愈重。
-
有一比丘,形貌不甚莊嚴,遭人誹謗,言其容貌如猴。只憑此一句,誹謗者自食其果,五百世轉生為猴。是以慎言為要,切勿輕易評價他人。
-
良言一句,温暖如陽;惡語傷人,六月寒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何言當説,何言不當,應自持一量尺,以免禍結惡緣。
世人常羨他人,或與人比較,由此生煩惱。殊不知,每人皆有自身福德因緣。勿輕易比較,更不可隨意評價他人。來此世界,各帶業力,因此感召之環境、人羣皆不同。貧富、壽夭、窮通,各異。修行自我,積德累福,守心閉口,方能悟道,過好此生。如楊絳先生所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勿他求信任,莫以慈悲為名而傷人,如此方能免入諸惡業,得自在人生。
説人是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關於人的評論,而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説人是非」。説人是非指的是人們對他人進行評價、談論和批評的行為。這個議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因為它涉及到個人隱私和社會責任。
説人是非可能是一個普遍且普遍存在的行為,但是它並不被所有人所接受。有些人認為説人是非是一種道德上的錯誤,因為它侵犯了他人的隱私和尊重。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保護,而不應該受到無根據的批評和談論。
然而,也有人認為説人是非是一種必要的社會行為,因為它可以揭示真相和改變不正義的狀態。他們認為人們應該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他們認為批評和評價是一種促使社會發展和改進的力量,可以推動人們思考和反思。
然而,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説人是非,我們都應該意識到這個行為的後果和責任。當我們對他人發表意見和評價時,我們應該謹慎和尊重。我們應該基於事實和證據,而不是傳聞和虛構。我們應該避免傷害和冒犯他人,並且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
總的來説,説人是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答案。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並嘗試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們。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説人是非,我們都應該記住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和責任。只有通過理性和尊重的對話,我們才能建立一個和諧和進步的社會。
延伸閲讀…
來説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在背後説人是非的因果!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