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發明】50大最佳發明揭曉 |2010年 |改變人類未來 |

【近十年發明】50大最佳發明揭曉 |2010年 |改變人類未來 |

你可能看到過這樣新聞,美國,一名特斯拉(Tesla)司機高速路上行駛着,他睡着了!此時他使用特斯拉“駕駛”功能。

這樣事件不止一次曝光於媒體,汽車駕駛引發了擔憂。

有人擔心司機使用自動駕駛會誘發多車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則表示,“駕駛”功能只是駕駛輔助系統,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並非汽車自動巡航駕駛系統。

儘管有夠安全提示,還是有司機駕駛車輛時“駕駛”睡覺而逮捕。

以前,駕駛只在科幻電影中。

如今,它進入了人們現實生活。

雖然這時候自動駕駛技術處於“輔助”階段,沒有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代名詞,這幾年擴張中。

是總投資500億元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看作是特斯拉搶佔全球第二經濟體——中國市場關鍵一步。

現在,上海工廠預計年底投產,將大批量生產帶有駕駛功能電動車。

是什麼讓特斯拉立於不敗之地?是電力驅動新能源嗎?實際上,駕駛才是特斯拉核心競爭力。

目前來説,全球所有電動汽車,只有特斯拉將“電動”與“駕駛”做到了“”。

並且無人能及。

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數據,目前有48家企業正在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顯然,電力驅動不能算競爭力了。

不過,想和特斯拉高下車企。

通用汽車、奔馳、奧迪、富豪汽車、日產汽車、BMW、雷諾、Google預計於2020年時,推出能於部分時間駕駛汽車。

而IEEE專家學者預測於2040年時,高達75%車輛自動化。

未來,汽車行業發生鉅變,駕駛關鍵之一。

作為自動化載具,駕駛汽車需要人類操作即能感測其環境及導航,避免因為行車距離過近、分心駕駛及危險駕駛人因素而導致交通事故。

陸地上優勢,汽車引領自動駕駛技術引起交通運輸系統變革,它擺脱了汽油燃油束縛,各種環境中(比如月球、火星)能鬆應付。

電動車運輸,杜絕液體燃料帶來安全事故,星球之間遠距離運送會安全。

如果實現了完全自動駕駛,人類進入太空進行星際移民時,機器人或人類使用擁有駕駛載具,是夢想。

其實,汽車自動化實驗自1920年代開始,第一部自動化汽車到1980年代首次出現。

但是,直到特斯拉出現,可商用、走進現實生活自動駕駛汽車開始發揮它價值。

駕駛技術重要性好比尼古拉·特斯拉交流電系統(埃隆·馬斯克電動車取名Tesla紀念這位科學和工程師)。

駕駛技術不僅會改變現有交通系統,整個人類擴張起到關鍵作用。

可以説,駕駛是發明之一。

世界頂級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The Future of Humanity》(翻譯“人類未來”)一書中寫到了人類其它星球如何建造可生存環境:“無人駕駛機器人飛船艦隊會派往其它星球,投放幾百萬個攜帶有DNA納米膠囊,對其它星球完成改造。

“他闡述了未來探索小行星、外太空採礦、星球基地建設時使用到機器人,而無人駕駛技術會是前提條件,因為極端環境中,該技術大大保障人類生產和生活安全。

書中,加來道雄這樣評價特斯拉電動汽車創始人:假如有一天,我們藉助埃隆·馬斯克可回收火箭衝向天空,並落地火星,坐在駕駛Tesla電動車上,那會是怎樣一番情景?移民其它星球是一個歷程,但會遭遇一個面對問題:人類生命,如何讓人類身體存在?如果駕駛可以看作是人類外部世界探索,尋求擴展,那麼3D仿生技術是人類內部機構一次認識,目的是增強自身,實現生命價值延續。

深圳華世未來泊車設備有限公司希望改善交通擁擠狀況而研製出立體巴。

近十年發明 Play

這個市場分為仿生大腦、仿生心臟、仿生四肢、視覺仿生、仿生外骨骼和其他產品幾大部分。

3D仿生技術是顛覆性。

仿生學(Bionics)開始於1958年8月美國J.E.Steele提出。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本領一門科學。

以前飛機、潛艇實際是動物仿生運用。

現在仿生技術開始轉向了大的羣體——人體,仿生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體生理結構,使用機械技術強化功能(如機械臂)。

多種技術結合,可以用來重構人體。

仿生心臟是科學和醫學同時面臨挑戰之一,人造心臟來替代病變或損壞心臟是醫學界夢想。

如今,人造心臟臨牀應已成為可能。

法國Carmat醫藥公司開始新型人造心臟推廣到市場。

這種人造心臟經歷15年研發,表面人造製品和動物組織製成,兩個小型電動馬達驅動。

2011年,英國男子克里斯·馬歇爾於心臟動脈,接受了植入性左心室輔助裝置手術。

但是於技術不是很完善,患者需要會找電源自己心臟“充電”。

不過,目前Carpentier(產品名)獲得了包括法國、比利時、波蘭、斯洛文尼亞和沙特阿拉伯國臨牀試驗許可。

而最近,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產品正式獲批上市,解決心臟移植以來難題。

來慶“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EVAHEART I“於8月26日獲國家藥監局批覆上市。

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上市植入式心室輔助產品,將填補國內產業空白,推動中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

而美國,來自芝加哥生物科技公司Biolife4D近日3D打印出了一顆微型人工心臟。

雖然是迷你版本,但是其結構組織和人類心臟。

創造這種心臟,他們使用了他們專有生物材料,複製了人體生物材料。

3D仿生技術是3D和仿生技術結合。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佈,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設計和打印出充細胞、血管並有心室和心房心臟。

此次實驗採用是自體幹細胞技術,是再生醫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標誌着全球首個3D打印“人造心臟”問世。

3D仿生技術發明重要性亞於青黴素,利用尖端技術實現人造器官,讓人類壽命大大增加。

同時,未來人工智能發展,3D仿生技術會運用到仿生人(機器人)行業中。

這些仿生人有助於人類完成”生命進化“,進入其它星球後稱基地建設中堅力量。

如果駕駛和3D仿生是人類試圖外部到內部完成增強建設,完成星際移民目標。

但是如果移民火星,開啓陽系外星球殖民,如何解決一個關鍵問題——通信。

現在,有一項技術致力於建立人類信息通信系統。

它名字IPFS——星際文件系統。

假如地球上人類完成火星殖民,火星建立定居點。
近十年發明

儘管火星是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行星。

但是,地球和火星距離。

距離近時6000萬千米,距離超過4億千米。

那麼通信需要多少時間?現在光速299.792千米每秒。

因此,從火星表面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間:最近距離:182秒,3分鐘;距離:1342秒,22分鐘;:751秒,12.5分鐘。

【大紀元2010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清風綜合報導)2010年《時代週刊》「50個最佳發明」11月12日揭曉,涉及技術、交通、 醫療、生物工程、綠色能源、服裝、機器人軟件以及軍事多個領域,蘋果iPad、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電車充電站、噴氣飛行包,博上榜。

3.戴耳朵上微型攝像機:Looxcie。

這種攝像機由一位想 記錄下來孩子們派對父親發明,它能錄下用户看到一切,錄像時間達5時,且不用手拿。

用户通過一個鈕,可以把持續30秒錄像片段發送到 Facebook、YouTube或預置郵箱地址裡。

5.Square。

進入Square,你會看到一個Twitter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開發支付平台。

藉助於裝智能手機上微型磁卡 閲讀器,Square能夠讓任何人處理信用卡。

6. 索尼Alpha A55。

傳統數碼反遭受著一個數十年之久技術障礙困擾:你拍攝照片時,使圖像變向指向眼睛和焦傳感器鏡子,會拍攝到照片同時突然出現。

鏡子復位以前,無法聚焦。

索尼Alpha A55通過採用一個設計、保持原位半透明鏡子解決了這個難題。

8.谷歌無人汽車。

谷歌普鋭斯裝有雷達傳感器、錄像機和一個激光測距儀,如果是沒有遭遇燈柱情況下,它能夠自行駕駛14萬英里(約合22萬公里)。

9.馬丁噴氣揹包。

馬丁噴氣揹包自我定位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用噴氣揹包。

理論上講,馬丁噴氣揹包可以將使用者送上距地面8000英尺(約合2430米)高空。

於只能放下夠飛30分鐘燃料,你不能空中多做逗留。

據悉,馬丁噴氣揹包售價10萬美元左右,實地測試2011年開始。

10.Edison2超輕車。

Edison2概念車的重量800磅(362.87公斤),每加侖燃料可行駛102.5英里(164.96公里)。

11.安特羅電動轎車。

Antro Solo可以乘坐3人(1名司機,2名乘客),2名乘客一邊各一個,他們通過踏板幫助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動力。

如果你需要一點車,安特羅有解決方案: 兩部轎車可以合在一起!像變形金。

12.電車充電站。

Coulomb Technologies公司正在連接公共事業設施公共場所建造自動充電站系統,這樣,充電費用可以直接加到家裏電費上。

13. 巴。

深圳華世未來泊車設備有限公司希望改善交通擁擠狀況而研製出立體巴。

這種新型交通工具造價於地鐵,部份採用太陽能驅動,可橫跨兩個車道,搭載乘客1200人,車體底層高度7英尺(約合2.13米)。

於橫跨車道之上,下方允許其他車輛通行。

14.路面嵌入式充電器。

韓國科技學院工程師正在試驗路面嵌入式充電 器—電熱絲埋入路基裡,利用磁性能量轉移路面上電車。

15.Transition飛車。

Transition飛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師團隊設計,目前獲相關部門批准可上路行駛,它配備有安全氣囊和降落傘,售價20萬美元左右,於蘭博基尼跑車,預計於明年上市。

16.塑料瓶船。

「普拉斯提基」(Plastiki)號於今年3月美國舊金山出發穿越太平洋,航行8000海浬後,於今年 7月底到達澳大利亞港口城市悉尼。

「普拉斯提基」號是一艘長約60英尺(約合18米)雙體船,主要大約1.25萬個再生塑料瓶建造而成。

17.eLegs 外骨骼。

eLegs外骨骼系統利用人工智能,通過一套枴杖「閲讀」使用者手臂姿勢,模擬人類步態,令截癱患者站起來。

18.NeoNurture 育嬰箱。

NeoNurture育嬰箱美國大學生利用充分使用資源(舊車零部件)而研製。

汽車大燈於供暖,儀錶板於保持空氣流通,車門蜂鳴器和信號燈組件報警系統,供暖系統出現問題時提醒護理人員。

19.激光滅蚊器。

內森.麥沃爾德Intellectual Ventures公司2008年開始開發這種滅蚊激光器。

該公司表示,激光每秒可擊斃50到100只蚊子。

速度快之外,該激光器精準,它能區蝴蝶和蚊子, 能分辨雌蚊子和雄蚊子。

20.眼睛書寫器。

「眼寫字」利用廉價眼動追蹤眼鏡和開源 軟件,使患有神經性肌萎縮症疾病患者可通過追蹤眼球運動情況寫字和作畫,並屏幕上顯示出來。

生物工程類最佳發明: 21.首個人造生命細胞。

生物學家克雷格.温特爾「」了一個細菌基因組。

這個細菌可分裂和復 制,他希望類似這樣合成能夠讓培育新型人造生物燃料成為一種可能,同時通過培育大量季節傳播流感病毒毒株而加速疫苗生產步伐。

22.實驗室培植肺。

研究人員利用一個老鼠肺模板(包括血管、膠原蛋白和其它結締組織),上面「種植」幹細胞和營養物,生成像「」組織,這種組織能像肺組織令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

研究人員希望大規模地複製這一創舉:更換足夠多肺組織,幫助肺氣腫或肺癌患者。

23.3D生物打印機。

美國聖地亞哥Invetech 和Organovo兩家公司合作研製出一種點陣打印機,可打印人體器官。

這款裝置體型小巧。

它兩個打印頭構成,一個負 責噴射凝膠體,形成器官支架,另一個負責支架內填充活細胞,打印器官精確度可達到微米級。

肝臟、腎臟以及包括牙齒內其它身體零部件可以實現 「需打印」。

24.速生大馬哈魚。
近十年發明

美國AquaBounty公司鱗馬哈魚基因一種鰻魚基因結合,培養出速生大馬哈魚品種。

這種魚生長速度是普通馬哈魚2倍。

不過,環保家警告説,第一批可食用轉 基因動物並可靠,素有「科學怪魚」稱。

25.「深綠」水下風箏。

瑞典公司Minesto開發這種水下風箏海流中俯衝、下潛時,看上去像是孩子玩具。

於海水密度 是空氣800倍,使得安裝風箏上小型渦輪機產生能量是空中800倍。

Minesto稱這項技術「深綠」(Deep Green),即便海面風平浪靜,它能產生500 千瓦能量。

26.身體運動驅動裝置。

普通人一次呼吸產能大約1瓦特,一步產能大約70瓦特。

今年普林斯頓大學邁克 爾.麥卡爾同事們掌握了運動轉變成能量方法,他們壓電晶體埋入類似橡膠彈力生物相容性材料裡,它受壓彎曲時,裡面晶體會產生能量。

這種晶體放入鞋內,或者直接植入人體,產生電流足以為小型電子產品或內置醫療儀器充電。

27.電量提醒線。

電量提醒線(Power Aware Cord)嵌入到電纜周圍金屬絲上,提醒你當前電器消耗多少電量。

電流,藍光越醒目、運行。

研究人員測試時,發現醒目閃爍引起注意可讓用户改變習慣,促使他們關掉電源。

28.布魯姆盒子。

美國加州一家名叫布魯姆能源(Bloom Energy)公司研製布魯姆盒子,有集裝箱一半大小,利用固態氧燃料電池通過一種燃料資源氧化成液體發電。

目前使用燃料資源是天然 氣,該公司希望來一種原料代替天然氣。

29.()用水洗衣機。

英國Xeros公司正在研製一 種新型洗衣機,可使用吸污尼龍粉,需水量大大減少,可減少90%。

商用型洗衣機預計明年上市。

近期,有媒體盤點了過去20年美國最21項發明,涵蓋工業製造、生物技術、醫療、消費電子、航空航天各領域。

這些發明及其商業應用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了突破性推動,足夠地域空間,讓足夠廣泛的人羣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自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見證了智能手機、社交媒體、人工智能、駕駛、機器人、無人機、區塊鏈、量子計算技術興起,並正在經歷技術應用帶來經濟社會變革。

近期,財經媒體24/7 Wall St.盤點了過去20年美國最21項發明,涵蓋工業製造、生物技術、醫療、消費電子、航空航天各領域。

這些發明及其商業應用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了突破性推動,足夠地域空間,讓足夠廣泛的人羣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3D打印機使用分層方法應用19世紀後期地型圖製造中,直至1986年,美國科學家發明瞭世界第一台商業3D打印機。

製造方法開源軟件融合,3D打印技術發生突飛。

生產成本汽車、遊艇、飛機、衞星等零部件到橋樑房屋,服裝飾品到人造器官,我們所見許多物體可以使用3D打印來實現。

上世紀70年代末,人造胰腺出現了,但體積有文件櫃大小。

多年研發,於治療1型糖尿病人造胰腺正在變得。

2016年,美國批准了第一批便攜式人造胰腺臨牀應。

這個過程可以為 LED 燈泡持續供應達兩時燈光。

近十年發明 Play

延伸閱讀…

改變人類未來:近十年3個偉大的發明

發明年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通過式設備將數字圖形疊加到現實物體上,傳遞信息增強現實技術存在一段時間了。

然而,直到開源軟件庫ARToolKit出現,讓增強現實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

該技術地應用製造、醫療、旅遊、時尚、教育領域。

1954年,美國科學家發明瞭世界第一款口服避孕藥。

2002年,美國首次推出了避孕貼片,該塑料貼片含有與避孕藥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只需貼皮膚上,實現避孕,使女性避孕。

上世紀90年代,發光電極、圖像傳感器和光學設計推動了膠囊內窺鏡出現。

2001年,膠囊內窺鏡首次應用於患者檢測。

該膠囊只有普通藥丸大小,吞嚥。

通過使用微型無線攝像頭,醫生可以對患者胃腸系統進行檢測,擺脱了痛苦傳統介入式檢測技術。

現代化汽車配備了很多安全技術。

其中,出名基於傳感器防撞系統,這些系統因車型而異,包括車道偏離和盲區警告。

近年來出現創新制動系統(AEB),這是一種車載雷達和攝像頭組成系統,可以自動檢測發生前方碰撞,並駕駛員沒有響應情況下施加制動。

預測,到2023年,所有美國銷售汽車配備AEB。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墨水技術努力地模仿傳統墨水,並消耗電能,但該技術進展。

到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電子書需求開始增加,索尼發佈了第一款基於微囊電泳顯示技術電子閲讀器。

2007年,亞馬遜發佈電子閲讀器Kindle並迅速超越索尼。

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普及,電子閲讀器市場需求有所下降,但於愛書者而言,電子閲讀器依有普及率。

2012年以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開始使用CRISPR技術生物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代或添加。

該技術標誌着生物技術進入一個時代。

實驗證明,該技術可以於疾病治療,但該技術面臨倫理風險。

1982年,美國醫生開創了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先河,自此,人工心臟技術得到突破。

美國Abiomed公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可以使用完全植入式人工心臟AbioCor,並於2001年完成首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

人工心臟AbioCor由塑料和鈦製成,外部充電電池體內電池進行無線充電,並通過植入腹部系統控制器可以監測和控制人工心臟運行情況。

外部電池斷開時,內置電池可以支撐人工心臟工作30-40分鐘。

智能手機及各種APP普及得益於易用操作系統,目前iOS和Android成為壟斷全球兩大移動操作系統。

2007年初,蘋果公司發佈了iOS系統,並應用iPhone上。

本文來於 Mashable《26 incredible innovations that improved the world in 2015》,tech2ipo 翻譯 2015 年開始,改變世界創新時機。

2015 年 1 月初, Bill Gates 通過使用一個處理器飲用了由下水道污泥和人類排泄物轉換成乾水。

2015 年 2 月,社會工作者和電腦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演算法,防止 HIV 病毒流浪青少年中蔓延。

2015 年 3 月,一個研究室創造了一個微晶片,幫助彌補發展中國家數位鴻溝。

2015 年全年,革命性思想和發明創造解決著湧現世界上問題。

專為殘疾人士設計 Nike Zoom Soldier 8 系列運動鞋,到可以完全吸收洩漏石油「納米薄片(Nanosheets)」,到通過點繪眉心痣印度女性提供急需碘,這些是 2015 年我們喜歡發明創造並我們生活帶來了意義上翻天覆地改變。
近十年發明

2015 年,全世界有 24 億人口獲得基本安全公共衞生條件,同時,超過 6.6 億人口使用著改善過飲用水源。

蓋茨基金會工程師們討論並想出人類如何能夠利用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

美國西雅圖一家名 Janicki Bioenergy 能源公司 CEO Peter Janicki ,研發出了一款能夠進行污水處理裝置。

這台污水處理機只需幾分鐘能夠處理糞轉化成飲用水、電以及無病原體灰燼。

該污水處理器不僅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供水和能源,還可以僱傭經營者這些需要它地區運行它。

但是,來自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者和計算機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名為 PSINET 新算法,藉助於人工智慧,通過使用數學和數據幫助救助機構識別出流浪人士社區中,能夠流浪青少年傳播預防艾滋病訊息最佳人選。

研究人員表示,和傳統口耳相傳方法相比,PSINET 算法可以多傳播 60% 訊息。

2012 年,腦性麻痺患者 Matthew Walzer 給 Nike 公司寫了一封信,要求其創造出一款能夠使得殘障疾病人士無需其他人幫助下可以穿上運動鞋。

今年,Nike 公司宣佈推出殘障疾病人士設計 Zoom Soldier 8 系列運動鞋,Zoom Soldier 8 使用了名 Flyease 技術,專門設計了一種拉鍊機制。

代替了傳統不便於如截肢者或患有中風及腦性人羣使用鞋帶,殘障疾病人士穿這雙運動鞋時,需用一隻手可以鬆運動鞋鎖扣打開、穿上及。

Nike 公司運動創新部門高級總監 Tobie Hatfield 設計了 Flyease 技術,並 Walzer 協作開發並測試了這款運動鞋。

位於美國俄勒岡州新創公司 RevMedX 推出了設備 XSTAT 30,這是一種注射器樣設備,可以傷口中註射入大量、小型擴張藥棉,控制傷口出血性。

XSTAT 30 於 2014 年 4 月得到了 FDA 批准於軍事用途,近日,該設備得到了 FDA 批准於民用。

一位來自 RevMedx 研究人員告訴 PBS NewsHour,藥棉遇到血液時,其體積會迅速漲大 15 倍,並傷口覆蓋住,同時傷口施壓讓血止住。

這些藥棉取代醫生紗布包紮傷口並保持壓力傳統方法,因此顯然,這種方法要傳統止血法要很多。

WiderNet 國家教育部、衞生部和資訊科學學校進行聯繫,旨在將機構文件儲存在晶片上「圖書館」中,人們使用。

同時,今年 5 月,WiderNet 項目完成了其融資目標,並全世界圖書管理員、教育者及志願者合作,幫助他們找到所需要訊息。

與老年痴呆症相關認知和感覺障礙導致老年痴呆症患者進食困難,面複雜混餐具時,他們往往,不知所措,因此這導致老年痴呆症患者往往會出現嘴漏窘境,吃飽他們來説那麼了。

瞭解這一問題,工業設計師姚彥慈創造了 Eatwell 餐具,乍一眼看去,這個五顏六色組合餐具像極了兒童玩具,其亮色系餐具可以與食物形成對比,從而可以使用者分辨出食物。

這個看似餐盤, 20 個具有特色餐具組成,比如湯匙、叉子角度設計得於使用者使用;杯子內部,讓吸管滑動。

GE 正在研發一種 3D 打印設備,其有可能使海水淡化變得。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是蒸汽汽輪機原理來實現它。

「作為海水淡化技術一部分,研究人員正在參與一項 GE 汽輪機小型化項目。

使用 3D 列印微型蒸汽渦輪機海水或鹽水凍結,而不是它變成蒸汽。

通過凍結混合物,鹽會形式分離,只留下冰,而冰融化後成了乾水。

」 這是一種低成本低能耗生產飲用水方式,同時 GE 其繼續進行測試併計劃 2016 年中期評估其可行性。

秘魯國家統計和信息研究所公佈《全國家庭調查》顯示,秘魯叢林中有 42% 農村地區沒有電。

開發創新技術、應全球問題著稱西班牙工程技術大學(UTEC)研發人員們開發了一種新型電燈,稱為 Plantalámparas。

這種新型電燈植物作為供電源,為 Nuevo Saposa 社區居民提供電能。

隨著植物生長和光合作用進行,泥土中會含有植物廢料分解時所釋放營養物和微生物。

UTEC 團隊捕捉微生物中遊離電子通過土壤中電極其存儲電池中。

這個過程可以為 LED 燈泡持續供應達兩時燈光。

延伸閱讀…

2010年《時代週刊》50大最佳發明揭曉| 大紀元

過去20年美國最重要的21項發明

一位研究人員表示,「納米薄片上孔洞增大了表面積,從而使材料能夠吸附於自身重量 33 倍油及有機溶劑。

」2013 年,團隊開發材料第一階段時,它只是粉末,並沒有一個實際使用。

洗衣機需要消耗 20 加侖水來洗去 1 湯匙污垢。

節約用水、提高效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三名研究生發明瞭 AquaFresco 過濾器,洗衣機使用它後,可以回收並使用 95% 洗衣水。

AquaFresco 過濾器濾出少量廢棄物,回收水和劑,繼續它們來洗衣服,如果它效果滿足要求話,基本可以同一缸水來清洗 6 個月衣服。

Better Shelter 是專為難民打造一個臨時避難,其預期使用壽命長達 3 年。

採用包裝,這意味著援助組織無需使用任何工具情況下可以鬆地臨時住所拆卸或是組裝完畢。

基於難民日常生活考慮,每個避難配備了太陽能發電裝置,為照明提供電能。

Better Shelter 聯合國難民署和宜家基金會合作,需要使用避難所國家難民提供幫助,比如希臘。

一些發展中國家,當患者分娩出血時,醫生會瓢和棉布進行自體輸血——收集和回收該患者血液後醫療過程中使用。

這個 DIY 方法是,因為輸血時使用器械和物資是。

Sisu Global Health 創造了一種低成本設備: Hemafuse,使這個過程變得、衞生。

它像一個手動泵,吸收血液,然後通過使用閥血液儲存在血液袋中以供後使用。

其中,過濾器負責去除血液中凝塊和其他微粒。

Hemafuse 2015 年 10 月獲得了 SXSW 生態社會影響獎,並 9 月獲得來自 AOL 合夥創始人 Steve Case 10 萬美元投資。

這款探測器使用 3D 打印螺旋槳,通過一組滑輪其水力發電機相連接。

發電機可以利用螺旋槳洋流動能轉化電能——儘管產生電量多,但足以啟動一個海水淡化機。

於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假肢來説無法佩戴者提供觸感,但是現在, DARPA 研發出義肢專案並通過使用神經技術來做到這一點。

據 DARPA 表示,該項目研究人員通過使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發機械手連接到一位 28 歲男子義肢上,並通過使用電極來直接刺激他大腦,使其大腦皮層和運動皮層此刺激產生感覺。

這位男子成為了第一個能夠通過使用義肢產生生理上「感覺」殘疾人士。

產品設計師 Mariko Higaki Iwai 和來藝術學院學生創造了 Flo,它是一個集洗滌和脱水裝置,幫助發展中國家女性很清洗並乾燥可重用衞生巾。

Flo 旨在確保女孩不要因為月經期到來而耽誤學習或工作,同時遠離生殖感染和疾病,使她們保持著信心。

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嬰兒呼吸困難時,需要使用 CPAP(呼吸道加壓通氣)呼吸機來進行治療。

於發展中國家來説,這是一個過程,有時只需一根淹水裏管子可以實現。

但當遇到呼吸綜合徵時,需要使用 NIPPV(無創正壓通氣)來進行治療,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儀器。

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嬰兒且廉價呼吸,西密歇根大學讀學生創造了 NeoVent 裝置,通過提供兩個等級振盪壓力幫助患有呼吸綜合徵嬰兒呼吸。

該設備可以發展中國家任何一個醫療中心使用,只需要其裝備 CPAP 呼吸機上,可以實現 NIPPV。

印度,成千上萬磚窯每年要生產近 2000 億塊磚頭。

生產磚過程不僅會污染空氣,會排出大量温室氣體。

同時,造紙廠會採用垃圾填埋法來處理造紙過程中所產生鍋爐灰,這不僅人類和環境帶來影響,同時會造成鍋爐灰毫無利用價值。

能夠解決這兩個問題,來自麻省理工學生研製出一款新型磚,稱為 E co BLAC。

學生利用鍋爐灰、採用能源鹼活化技術來製造這款磚(而不是磚窯中進行燒製)。

據《Fast Company》報導,大腸桿菌測試是利用印有抗體金納米粒子纖維紙進行,如果試紙探測出了細菌,那麼試紙顏色會發生改變。

與此同時,這款 HIV 塑料試紙開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進行試驗,研究人員希望可以 2016 年年中進行商業化測試。

情況下,印度女性會眉心點繪一顆痣(稱為 Bindi),用以表明自己宗教信仰或是處於已婚狀態。

而現在, Bindi 印度所有女性中盛行起來。

Live Saving Dot: Bindi 表面塗上了人身體每天必需碘和建議服用 150-220 微克含量營養物,並其給予印度女性。

印度,接近 3.5 億人碘攝入量。

缺乏碘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女性懷孕期間。

皮膚可以吸收碘,而 Life Saving Dot 會是一個成本營養補充品。

只需要 10 盧比或 16 美分可以買到一包含有 30 粒 Bindi Life Saving Dot。

截止目前, Life Saving Dot 通過療養營(Health Camps)和診所向印度農村女性分發了 Bindi 。

兩個澳洲發明家創造了 Flow Hive beehive ,這是一款可以無需進入蜂窩或打擾到蜜蜂情況下,可以讓養蜂人收集到蜂蜜蜂箱。

這款創新蜂箱是一個個蜂窩組成,蜂蜜填滿蜂窩之前蜜蜂可以自己蜜蠟完成蜂窩搭建。

養蜂人只需要扭轉一個手柄可以蜂窩豎直放置,這樣蜂蜜會通過底部自動流出蜂箱。

與此同時, Flow Hive beehive 配備了一個可以看到蜜蜂透明玻璃窗。

發明家表示,這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打擾蜜蜂情況下其進行研究。

大家可記得「科學小飛俠」卡通影片中,鐵雄隊長透過腕錶呼叫夥伴情節?超科幻裝置,相信羨煞了許多和編憧憬未來少年。

才不過數年時間,如此夢幻功能,出現當代穿戴式智慧裝置上。

現在智慧手機及腕錶可説是人手一機,成為生活中標準配備。

遙想智慧手機出現前年代,如果想擁抱如今智慧手機全部功能,手中有一支小海豚語音手機,背負著三、四公斤筆電,以及差不多重量單眼。

除此之外,口袋中放著卡匣式聽、翻譯機。

如果想及時處理行事曆或工作流程,行囊中需要一本萬筆記或當時價值PDA。

若是想追劇,或是隨興玩玩線上遊戲,那個時代,是一項可能任務。

這一整身行頭,無論是價格或是重量,於一個上班族而言,是負擔。

而這所有功能,現在只要一支智慧型手機或腕錶能搞定。

千禧年20年,3C科技發生了甚麼變化?我們生活造成甚麼樣影響? 觀察我們列出了10演化趨勢:調研機構IDC公佈數據指出,2018年一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總量達14億支。

另一機構Newzoo調查指出,2018年底全球活躍智慧型手機達33億支。

這些數據顯示,智慧型手機已成人們生活中必需品。

事實上,傳統功能手機個人數位助理融合概念,可回溯到1994年IBM發表Simon,但定義「智慧型手機」概念,是2002年提出。

2007年可説是智慧手機發展關鍵年,賈伯斯Macworld2007大會發表了第一代iPhone,操作、多點觸控螢幕及線上App市場特色震驚了全世界。

而另一巨頭Google落人後,於隔年推出Android手機。

自此後,其它系統淡出舞台,智慧手機形成兩雄爭霸局面。

俗稱1G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自1983年開始使用,屬於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

承接1G2G行動通訊系統,語音係數位化方式傳輸,具有通話功能,某些系統並引入了簡訊或傳輸量軟體。

3G自1990年代末期開始研發,2005年引進台灣,提供了品質數位語音服務。

國內4G LTE業者於2014年5月起開始營運,語音通話之外,擴展到影像通訊領域。

各方預期5G成為下一代行動通訊標準,包括美、日、韓、歐盟及中國大陸內,投入資源競相發展,預計2020年起,於各國布建系統並進入實測、應用。

「嗨~夥計,我們出發吧」大家於智慧車最初印象,應該是「霹靂遊俠」影集李麥克那輛霹靂車吧。

進入後PC時代,PC及筆電市佔驟降,但相關運算功能,普遍納入了手機、家電及智慧手錶各式智慧裝備,傳統用來代步汽車,搖身一變,成為另一種移動式智慧載具。

工業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主要應用,國際機器人協會(IFR)預估,2020年工業型機器人銷量達52萬台,是2015年2倍,顯示產業於機器人需求,有增加趨勢。

機器人可以、精準作業,降低人力成本之外。

於一些危險或人體不堪負荷任務,機器人可以協助完成。

除此之外,掃地機器人,到陪伴人形或寵物機器人,機器人開始家庭所接受。

1999年SONY推出機器狗Aibo,萌樣,相信讓大家印象。

2015年日本軟體銀行推出Pepper人形機器人、2017年華碩電腦推出陪伴機器人Zenbo,整合入家庭日常生活,透過語音操作,可提供教育、個人助理、娛樂功能。

CRT映像管應用於電視機和電腦,但於耗電、且佔空間,千禧年後淡出舞台,LCD、LED新型螢幕取代。

目前市佔TFT-LCD,1991年開始量產。

近年來,LCD顯示器尺寸與解析度提升,尺寸1997年22英寸增加2019年48英寸,解析度千禧年1K,進展到目前4K、8K。

雖然LCD、LED顯示器,目前是電腦顯示裝置主流,但矽谷精神教父凱文•凱利預測,未來朝向不具實體「像投影」技術發展。

「全息投影」是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研究電子鏡效能增強時發現,透過方位觀察相片,可以看到攝物體角度,進而產生立體視覺。

「全息投影」近年來蓬勃發展,關鍵原因之一,是雷射器成本降低及大規模生產。

,未來人機介面當紅炸子雞,當屬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發展。

VR/AR人機介面,其它介面複雜多元,使用者可透過聲音、體態、手勢、觸覺,眼球追蹤,來操控遊戲中角色場景。

但VR/AR潛力不只於此,透過身歷其境沉浸式體驗,這項科技改變人類虛擬世界互動方式,VR/AR遊戲,醫療復健、工業設計、教育訓練,商品行銷方面,存在潛力。

VR概念,半世紀之前,出現文學作品中。

1935年説家 Stanley G.Weinbaum 其作品中,提及一款可以看見擬世界眼鏡。

後數十年間,VR受到足夠重視。

近年來,VR/AR受到矚目,應該產業巨擘投入有關。

1994年Sega推出SegaVR-1;1995年任天堂推出Virtual Boy;2012年facebook20億天價,收購Oculus Rift開發計畫,震驚了全世界。

此外,Google2014年推出價格Google Cardboard,認為是加速VR普及率因素之一。

面3C科技蓬勃發展,我們抱持著態度。

然而,一片向榮背後,隱藏著若干隱憂。

面如此高度確定未來,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去面對呢?記得科幻説家Arthur C. Clarke説過:「於任何想預測未來幾十年發展人而言,閲讀科幻説是一項關鍵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