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7(Y-7)是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在前蘇聯的安-24和安-26的基礎上,仿製和研製生產的雙發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支線運輸機。於1986年5月1日正式編入航班投入客運。運七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著國家自主研發和生產先進飛機的能力。
1966年4月,國家下達研製Y-7飛機的任務。1966年5月開始研製,由603所和172廠組成300多人的設計隊伍。在全國300多個科研生產單位的配合下,1968年3月完成全部設計並投入試製。1970年12月26日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3]之後用兩架原型機分別進行機載成品鑑定和飛機設計定型鑑定試飛。1980年完成了換裝大功率的WJ5A-1型發動機的論證、設計、生產及鑑定試飛。飛機的單台發動機起飛當量功率由1875.5千瓦。


運-7(Y-7)雙發渦輪螺旋槳支線運輸機
起源與發展
運-7(Y-7)是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輪螺旋槳支線運輸機,其設計靈感源於前蘇聯的安-24和安-26飛機。該機型於1986年5月1日正式開始運營,投入客運服務。[1]
設計與研製
1966年4月,中國政府委託西安飛機工業公司開始研製Y-7飛機,同年5月,研製工作正式啟動。由603所和172廠組成的設計團隊共計300多人,得到了全國300多個研究機構和生產單位的支持。1968年3月,Y-7飛機的設計工作完成,並進入試製階段。1970年12月26日,首架Y-7原型機首次升空試飛。[3]隨後,兩架原型機分別用於機載成品鑑定和飛機設計定型鑑定試飛。1980年,Y-7飛機成功換裝功率更大的WJ5A-1型發動機,使得單台發動機的起飛當量功率從1875.5千瓦(2550馬力)提升至2133千瓦(2900馬力)。
試飛與定型
從原型機首飛到定型生產的十六年間,Y-7飛機經歷了兩次試製,兩架全機靜力試驗,一架機身疲勞試驗,以及四架飛行試驗。試飛期間,飛機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國各地,完成了55項試飛科目。1982年7月30日,國家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Y-7飛機設計定型,並同意進行批量生產。[1]
民航應用
1984年1月24日,運-7飛機開始交付民航使用。同年4月29日,首架運-7飛機在安徽合肥投入客運航線運營。[1] Y-7飛機獲得了中國民航局(CAAC)的試航證書,確立了其在中國航空運輸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