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宗旨是尋求長生不死,靈丹妙藥和悟道成仙。透過修身養性,內觀靜思,以及符咒法術等手段,道教徒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達到生命的圓滿境界。
道教的主要節日
-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道教中稱為“上元節”,紀念天官大帝賜福人間。
-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道教又稱“地官赦罪日”,這一天人們會進行超度亡魂的活動。
-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道教稱之為“下元水官解厄日”,祈求水官大帝為民消災解厄。
道教的傳播與現代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教也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挑戰。在
道教
本教乃我中華民族之本土信仰,以修道、行道為己任。其名“道教”,乃因其根本信仰為“道”。我教源自黃帝時代,歷經四千七百餘載,由春秋時期之老子開啟教義,至東漢後期,由張道陵天師正式立為宗教。我教尊《道德經》為聖典,信徒通過修煉,以求長生不老,乃至成仙。雖教派林立,然皆以“道”為圭臬。
修持方法與態度
道教的教義中,強調了修持的重要性和方法。其中,“重生”和“積功立德”是兩個核心概念。道教認為,人通過對“道”的修煉,可以達到精神永生,享受人間幸福。而修煉的過程中,重視的是個人的品德和行為,即所謂的“積功立德”。這意味着,道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個人的精神修養,還要積極地參與社會,為他人謀福利。
在精神修養方面,道教強調了“清靜”的重要性。這意味着減少私心和慾念,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通過“清靜”,修道者可以更加接近“道”的本性。


對於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態度,道教提出了“無為”的概念。這並不是指什麼也不做,而是主張順應自然,與民休息,不妄作為。這是一種積極進取、克己向善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逃避。
在精神修養方面,道教強調了“清靜”的重要性。這意味着減少私心和慾念,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通過“清靜”,修道者可以更加接近“道”的本性。
在宗教儀式中,上香是有特定方式的。通常是在聖像前,用
唐朝時期,道教被尊為國教,老子被奉為道教的創始人。按照道教的曆法計算,自老子降生那一年(公元前1300年)就被定為道歷的起始之年。然而,到了宋代以後,道教仍然沿用黃帝紀年的曆法。在道教的祭祀儀式中,由於對神明的朝拜是面向十方世界的,因此上表奏文通常不以黃帝紀元來標記道歷,而是採用當時通行的中國曆法。道教徒為什麼會留長頭髮,並穿著傳統服飾?一方面,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盡孝道的象徵,因為頭髮是父母賜予的,不應隨意剪掉。此外,道教還認為留長髮有助於保養身體,通過定期的梳理,可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出家修行的道士需要留長髮並盤髮綰髻。在道士之間見面時,他們會遵循傳統禮節相互行禮,通常是抱拳拱手作揖。在互動中,他們會使用特定的禮詞,如“福生無量天尊”或“慈悲”等。
中國民間的“鬼節”,也即道教的中元節,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根據道教經典的記載,這一天地官會巡察人間,評定世人的善惡。為了紀念這一節日,道觀通常會在這期間舉辦道場法會,連日誦經祈禱,供香燭、焚燒紙錢,施捨衣物和食物,以超度亡魂,祈求神明的庇佑,使萬物生靈得以解救,登上道岸。道教認為,在中元節這一天,陰間的眾鬼會被釋放,人們可以通過設齋祈禱為先人求得冥福,並請求地官赦免他們的罪過,使他們早日升入天堂。由於傳説中這一天地府會放出所有的鬼魂,民間普遍會進行祭祀活動,這使得中元
李唐王朝與道教
由於政治原因,李唐王朝將老子尊為先祖,從而使道教成為唐朝實際上的“國教”。這一舉動不僅對當時的宗教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後世的道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宋代,道教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徽宗甚至自封為“道君皇帝”,顯示了道教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李唐王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提高道教的地位,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將老子尊為李氏的祖先。這一政策不僅加強了政府與道教之間的聯繫,還為道教在唐朝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持。


延伸閲讀…
道教信仰
道教
道教的影響力在宋代得到了延續,宋徽宗的自封行為更是將道教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
李唐王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提高道教的地位,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將老子尊為李氏的祖先。這一政策不僅加強了政府與道教之間的聯繫,還為道教在唐朝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持。
延伸閲讀…
道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站- 道教的核心宗旨是什麼…
政策 | 影響 |
---|---|
尊老子為祖先 | 提高道教地位 |
支持道教經典傳播 | 促進道教文化傳承 |
修建道觀 | 提供修行場所 |
宋徽宗與道教的密切關係
宋徽宗,作為宋代的一位皇帝,對道教的熱衷超出了其他皇帝。他自封為“道君皇帝”,這並不僅僅是一個頭銜,更是他對道教信仰和實踐深切投入的體現。在他的統治下,道教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響力得到了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