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風獅爺”是金門島特有的信仰文化,起源於古代先民為防風而引入的石獅辟邪信仰。在金門島的風大之地,風獅爺被設置以防煞,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不只具有防風之能,更以其神奇的庇護功能成為金門的守護神。當地居民甚至祈求風獅爺能找回走失的牛隻或被小偷搶走的財物。這個傳統的信仰文化讓風獅爺增添了幾分神秘、生動的故事。”
金門風獅爺:傳承與創新
金門,昔日稱「浯州」,位於台灣海峽的大陸架,是福建省泉州市下的一個小島。自唐宋以來,金門就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林木茂盛的地方。然而,隨著元朝時期鹽業的發展和之後的戰亂頻仍,金門的森林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加之東北季風的強勁吹襲,島嶼上逐漸形成了飛沙走石的自然環境。為了抵禦惡劣的風勢,金門的居民從鄰近的泉、漳州引進了「風獅爺」的信仰。這些風獅爺被安置在聚落入口或是風勢強勁的地點,用來防風鎮煞,成為金門獨特的地方信仰和文化特色。


風獅爺的多功能角色
原本用於防風的風獅爺,因其靈驗而逐漸擔負起更多的庇佑功能,如鎮水患、防路沖、擋宅沖、剋蟻害等。金門居民深信風獅爺的神力,甚至將其視為尋找走失牛隻或是捉拿小偷的幫手。為了表達對風獅爺的感激之情,居民們會製作謝袍、準備祭拜供品,這些儀式為風獅爺增添了神秘且生動的故事色彩。
風獅爺的傳説與歷史
據傳,風獅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的山越居民信仰的山貓爺。在五胡亂華時期,長居江南的漢人因戰亂而遷徙至金門避難,一些山越居民也隨之而來。在一次東北季風肆虐中,一艘船幾乎翻覆,船上的人拿出山貓爺的獸像祈求平安,結果風平浪靜,船隻得以安全抵達金門。這些漢人因此開始供奉山貓爺,並將其稱為風獅爺,因其形象酷似威武的萬獸之王獅子。
金門風獅爺的分佈
根據金門縣政府的統計,現存有68座風獅爺,分佈於金沙鎮、金寧鄉、金湖鎮、金城鎮等地。這些風獅爺的造型可能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作為辟邪招福的象徵,自漢朝引入中國後,便被廣泛用作辟邪物。
風獅爺的現實應用
由於金門長年的東北季風問題,風獅爺不僅是信仰的象徵,也發揮了實際的防風功能。金門島上的許多古老建築和聚落,都因為風獅爺的守護,得以在強風中屹立不倒。此外,風獅爺也成了金門旅遊的重要觀光資源,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前來朝聖。
結語
金門風獅爺不僅是當地居民信仰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遺產。透過風獅爺,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如何藉助信仰和智慧來適應和改造環境。如今,金門的風獅爺依然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成為島嶼上獨特的文化地標。
金門風獅爺是台灣金門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表演,也是金門傳統的神靈形象之一。居民相信風獅爺可以驅邪避災,保佑平安。金門風獅爺在傳統的節慶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金門風獅爺有著豐富的表演內容和獨特的形象設計。它由兩位表演者扮演,一位扮演頭部,另一位則扮演身體和尾巴。扮演者們身穿華麗的戲服,頭戴獅子頭巾,身穿獅子衣裳,手持彩繩,形象生動活潑。
金門風獅爺的表演過程中,扮演者們以輕快的舞蹈和音樂配合,展現出獅子的靈動和力量。獅子的身體動作與表情變化多端,既有猛烈奔跑的姿態,也有優雅翻滾的動作。整個表演過程充滿著節奏感和視覺效果,讓觀眾為之驚艷。
金門風獅爺在金門地區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人們相信它能帶來祥瑞和福氣。因此,在各式慶典和重要活動中,金門風獅爺總是受到熱烈的歡迎和追捧。它不僅能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也能凝聚人們的情感和凝聚力。
金門風獅爺的存在讓金門地區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它代表了金門地區的傳統和信仰,也展現了金門人民的創造力和執著精神。金門風獅爺不僅是一項民俗表演,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它將繼續傳承並繁榮下去。
延伸閲讀…
尋訪風獅爺
風獅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