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風獅爺故事」自唐朝時期起便根深蒂固於金門島上。島上曾經是一座森林密佈的國度,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自然環境惡化,金門逐漸失去了茂盛的林木。為了抵禦東北季風的肆虐,金門的先民從泉、漳州引入了石獅辟邪的信仰。他們在聚落和風大之地豎立了「風獅爺」,以期望這些風獅爺可以預防風災並保護他們的家園。
最初,風獅爺僅用於防風之用。但由於其神奇的力量,它開始發揮其他保護功能,如防水患、擋路沖、宅沖和剋蟻害等。甚至連牛隻走失或遭小偷,年邁的居民都會向風獅爺祈求助盼能找回失物。為了感謝這些風獅爺的恩澤,居民們會特別製作謝袍並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於是,金門風獅爺的故事因此多了幾分神秘和生動。


金門在唐代時期蒺藜滿地,歷經長期戰亂及濫伐林木,風砂四起,為了抵抗狂風侵襲,從泉州、漳州遷徙而來的居民引進風獅信仰,將其立於村落或風勢強勁之處,以求護佑。這些風獅不僅用於抵禦強風,還被視為鎮煞、防災、驅邪的守護神。當地居民深信風獅法力無邊,能夠保佑家畜不受損失,甚至有傳説稱風獅可以幫忙尋回走失的牲畜或被竊的物品。因此,居民們會不時向風獅獻上謝袍與祭品,表達對祂的感激之情。
金門在唐代曾是綠意盎然之島,然而隨著元朝伐木製鹽以及歷朝戰亂的破壞,島上的林木日益稀少,加之強勁東北季風的侵襲,使得沙石飛揚,因此先民從泉州、漳州引入了石獅子的信仰,在聚落或風口處設立風獅爺,以期能防風化煞,逐漸演變為當地獨特的文化信仰,成為金門的守護神。原本用以防風的風獅爺,因其靈丹功效,開始具有更多的保護功能,如鎮水患、避路沖、擋宅沖、剋制蟻害等,甚至能助尋回走失的牛隻或被盜的物品。當地居民為了答謝風獅爺,會為其製作謝袍和準備祭品,這些行為賦予了風獅爺幾分神秘與生動的故事色彩。
風獅爺在金門又被稱為「風獅」或「石獅公」,它們分佈在島上的各村落中。其主要任務是鎮風避邪和擋煞。風獅爺的材質、樣貌和形象多樣,有的的面容兇悍,有的則顯得親和,甚至有些因出土原因而面貌不全。據統計,金門共有逾百座風獅爺。在此,我們精選了三則與風獅爺結緣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瓊林石雕風獅爺
手持令旗、神情自信,胸前掛著鈴鐺,身高188公分的瓊林石雕風獅爺,是金門知名的風獅爺之一。然而,人們鮮少知道它曾在1949年因軍事施工不慎而被深埋於土中,直至1951年,由於豪雨沖刷,它才得以重見天日。1959年,它被移至環島北路旁,供奉於現址,不僅是瓊林村民的守護神,也曾出手相助在金門打工換宿的年輕人。當時,這些年輕人在油箱幾乎見底的情況下向風獅爺祈求,希望至少能騎到兩公里外的加油站。儘管心照不宣,但他們對奇蹟的出現並不抱太大希望。然而,重新上路後竟在短短八分鐘內安全抵達,免去了推車之苦。
何厝街的風獅爺
何厝街曾是金門東半島最早的開發街道之一,當時的繁華有「七宮八宗祠」的美譽。然而,隨著何厝的衰落,許多風獅爺也隨之消失或隱沒在荒草之中。身穿小花披風,蹲坐在街道中的風獅爺,讓尋訪者連續兩年都未能得見。直到有一天,一位郵差告訴尋訪者,他送信後會帶他們去見風獅爺。沒想到,這位郵差正是第一位發現這尊風獅爺的人。
金門風獅爺故事源遠流長,是金門地區獨特的民間信仰。傳説在很久以前,金門曾經受到敵寇的威脅,村民為了保護自己,構思出獅子舞,並給予它神聖的力量。
傳承至今,金門的風獅爺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等重要節日,金門的街頭巷尾都會舉行盛大的風獅爺表演,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金門風獅爺故事中,風獅爺不僅代表著威風凜凜的英勇,也寓意著金門人民的勇氣和堅毅。獅子在表演時優雅而又矯健地跳躍,彷彿在向大家展示金門人民的生命力。
獅子舞的傳承
金門風獅爺傳統的獅子舞,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為了保存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金門各地都有專門的獅子舞團隊。他們不僅在金門表演,也經常到其他地方進行交流演出。
金門的獅子舞不僅總懷著對過去的敬仰,也對未來充滿期待。年輕的一代接續傳統,經過長時間的磨練,將獅子舞的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度。
金門風獅爺故事的演出通常在傳統廟宇或城隍廟前進行,享受舞者們的表演可以感受到舞者們的熱情血液。
獅子舞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驚險刺激的跳躍,還可以見到獅子做出各種獨特的花式動作。舞者們身手敏捷地隨著鼓聲、鑼聲的節奏,恰到好處地配合獅子舞的動作。
觀看獅子舞的經驗是一種享受,不僅可以感受到舞者們的激情和力量,也可以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以及金門人民對於傳統的堅持。
延伸閲讀…
相遇與再後來:我與風獅爺的小故事
金門風獅爺文化信仰那些你不知道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