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風獅爺的由來】金門風獅爺的傳説與古今之謎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金門風獅爺的傳説與古今之謎

金門的守護神:風獅爺

在唐朝時,金門是個草木繁茂的島嶼。隨著元朝開始伐木造鹽,加上歷代戰亂,林木逐漸凋零。強勁的東北季風肆虐,整座島嶼飛沙走石。為此,先民將石獅避邪的信仰從泉州、漳州引入,在村落或風口設置風獅爺,希望其防風鎮煞。

風獅爺起初用於防風,因其靈驗,逐漸有了不同的庇佑功能,如鎮水患、防路沖、擋宅沖、剋蟻害等。甚至牛隻走失或遭小偷,祈求風獅爺都能找回。當地居民為表謝意,會為風獅爺製作謝袍、祭拜供品,使其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和生動性。

風獅爺在金門有多種稱呼,如風獅、石獅公。其造型主要有立姿和蹲踞,風格獨特,技法粗糙細緻不一。表情有兇悍、露齒含笑,也有猙獰或稚氣。手部可能持筆、令旗、印、綾帶或錢幣等物。背部或刻出鬃毛、尾巴上捲,或作仰天咆嘯、欲撲向前、扭頭轉身等生動姿勢。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 Play

風獅爺多為雄性,故其外露雄性生殖器。有的則不作形狀,或以蘆葫遮掩或暗示。風獅爺本體和持物多為石雕泥塑,有的會特別繫上披風,顏色多為紅色或黃色。

屋頂風獅爺得名於其設立在屋頂的特色。有的獅背上有騎著彎弓拉箭的武士,稱為「蚩尤」或「鎮邪將軍」。屋頂風獅爺的材質有陶塑、石雕、泥製,位於屋頂、屋脊,甚至嵌入牆壁。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

村落風獅爺多座落在村莊四周的風口。典型的村落風獅爺設立於村落四隅,朝向東北或北方。現存的村落風獅爺約有六十八尊,材料多為石製、水泥、黏土和磚石。

風獅爺的安置需由法師舉行儀式,並使用白公雞開光。開光後的白公雞通常被放生,即使食用農作物,農民也不得驅離或傷害。

金門風獅爺的傳説與軼事

傳説中,風獅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漢朝山越居民的獸像——山貓爺。

金門縣政府統計,現存的風獅爺共有68座。這些風獅爺的造型可能源自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獅子被視為萬獸之王,自漢朝引進後,就用於辟邪招福。

福建南部風季長,風速高。金門一年中東北風長達九個月,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期間的平均風速高達每秒四公尺以上。古代金門植被豐富,但元朝以來因大量砍伐森林發展鹽業,明朝沿海海盜侵擾導致縱火燒林,鄭成功造艦實施堅壁清野戰術,導致植被遭受破壞,風害更加強烈。因此,當地居民設立風獅爺來鎮風止煞。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進駐金門,開始大量植林,風害始得改善。

金門的風獅爺不只外觀獨特,還有許多傳説和軼事。傳説中,過去有一尊風獅爺曾被深埋於土中,後因豪雨沖刷重見天日,被視為守護神。另一則故事則描述風獅爺曾幫助金門大學的學生順利抵達加油站,化解燃油不足的困境。

隨著時代變遷,風獅爺從戰亂時代的防風鎮煞,逐漸演變為村落的守護者,承載著當地居民的情感與信仰。如今,風獅爺不僅是金門的象徵,更是人們心中安定的力量,在路口、屋頂、道路旁、水池邊時刻守護著這片土地和人民。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

金門風獅爺是金門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其由來至今仍有不少爭議。傳説約於明朝中葉,金門本島和大小金門之間出現了一條長蟲,使得兩地之間無法通行。金門人於是請來了一位風水師,該風水師在大小金門各立了一座石獅,鎮住長蟲,因此才有了金門的風獅爺。

根據文獻記載,金門風獅爺最早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金門地區遭遇了一場大風暴,造成嚴重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為了祈求神靈保佑,當地人於是在各村落設立了石獅,用以鎮風驅邪,並祈求平安。

金門風獅爺的種類

金門風獅爺的樣式繁多,根據其造型和用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種類 特徵 功能
鎮風獅 外型威武雄壯,口含劍或爪持球 鎮風止煞
招財獅 嘴叼元寶或腳踏元寶 招財進寶
護宅獅 身刻八卦或壽字 保護家宅
送子獅 肚大圓滾,後背有小石獅 求子生子
文昌獅 頭戴方巾,手執書卷或毛筆 保佑學業

金門風獅爺的文化意義

金門風獅爺不僅具有趨吉避兇的象徵意義,也是金門建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被廣泛應用於民居、廟宇、祠堂等建築物上,既具有美化環境,烘托建築氣氛的作用,又寄託了人們祈求平安、招財進寶的願望。

金門風獅爺的觀光價值

隨著金門觀光的發展,金門風獅爺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目前,金門地區共有三百多座風獅爺,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水頭聚落中的「總兵鄭成功」風獅爺和後湖聚落中的「海盜陳盜」風獅爺。這些風獅爺不僅是金門文化的見證,更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朝聖,帶動了當地的觀光產業。

結論

金門風獅爺是金門地區獨特而迷人的民俗文化,其由來眾説紛紜,但卻反映了金門人堅韌不拔、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它們不僅是金門建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金門觀光的一大亮點。

延伸閲讀…

風獅爺

風獅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