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古代中國的炊具與禮器】
- 東周時期鼎形多樣化,注重實用,加蓋帶環,銘文從鼎腹內壁移至外壁。
春秋戰國時,禮儀制度崩壞,但用鼎制度反而得到完善。
春秋中期出現了用以烹煮牲畜的鑊鼎,容量大,有耳帶蓋,方便使用;另一種升鼎用於祭祀,奇數成組,大小相異,造型華美。
魚鼎仍盛行於春秋中期,除了常見樣式外,還出現了淺腹平蓋的魚鼎。
春秋晚期鼎主要有魚鼎、升鼎和飤鼎,飤鼎用於盛放庶羞。
紋飾繁多,流行靜麗繁縟風格,多見交纏龍蛇紋,並大量使用紅銅鑲嵌技術。
鼎作為祭器和禮樂制度象徵的意義逐漸淡化,而貴族社會崇尚奢華排場,戰國晚期鼎的製造迴歸到它最初的烹飪功能。
東周時期,各地鼎形差異明顯,秦國鼎分為春秋型和戰國型。
青銅器在春秋晚期迎來高峯,但在戰國中晚期開始衰落。


戰國中晚期,南北鼎形風格差異明顯,三晉和燕國地區流行附耳低矮的扁圓鼎,南方流行高足鼎。
- 兩漢至魏晉時期銅鼎逐漸衰落。
漢代保留了少量周代青銅食器,鼎、壺、鈁等仍有使用。
漢代鼎是青銅器衍生的陶器器形之一。
漢代銅鼎形體較小,以實用為主,壁薄,多為鼓腹、素面,銘文一般刻在鼎外。
- 根據腹形制,鼎可分盆鼎、罐鼎、鬲鼎、盤鼎、束腰平底鼎、方鼎等。
根據足部形態,可分錐足鼎、柱足鼎、扁足鼎等。
鼎耳可為無耳、立耳或附耳。
- 通常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為鼎,鬲也可有,需要另行區分。
鼎腹足兩部分分明,鬲則模糊不清。
漢代陶鼎承襲了西漢鼎形,以後逐漸衰落。
部分新發現的陶鼎,填補了商周時期鼎形空白。
- 周代等級制度中鼎有等級之分,僅周天子可享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周代禮儀中,鼎既是食器,又是盛器、禮器、明器,甚至刑具。
鼎上紋飾豐富,有獸面紋、乳釘紋、雲雷紋等。
鼎銘文種類繁多,可達百餘種,有自名、標明鼎實、功效、用途、形狀等。
商代以二里崗文化為代表的青銅時代,鼎形已較完善。
- 新石器時代陶鼎出現,材質有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夾砂灰陶。
陶鼎在飲食發展中舉足輕重,影響廣泛。
陶鼎最初可能源於陶釜或三足鍋、三足釜。
8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裴李崗遺址、磁山遺址有陶鼎出土。
陶鼎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夏商時期,是沿襲時間最長的器物之一。
- 商代早期,青銅器體系已較為完善,方鼎、圓鼎、扁足鼎種類齊全。
圓鼎腹圓深,耳為立於口沿上的小立耳。
早期方鼎體型巨大,方形深鬥形。
圓鼎三分中一足與一耳同垂,扁足鼎除外,其餘採用中空的錐形足。
當時青銅鑄造工藝不成熟,足孔常留足內內範。
商代早期銅鼎飾紋,不同於夏代銅鼎的無紋飾。
商代中期銅鼎發現較少,發展情況不明確。
圓鼎兩耳不再同垂,與三足等距對稱。
鼎足仍有與器腹相通的情況。
商代晚期銅鼎發現較豐富。
殷墟作為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出土眾多有代表性的青銅器。
其中著名後母戊鼎體型巨大,用於祭祀。
商代晚期銅鼎種類增多,鬲鼎流行。
- 商代晚期銅鼎附件、紋飾繁多,獸面紋發展空前。
一件器物多達十餘種動物紋,分上中下三層,常以雷紋襯底。
鼎耳出現虎伏鳳等附件,也是商代晚期突出特點。
西周早期青銅鼎在周人政治生活中作用遠不如商代,僅用於食器和財富象徵,形制沿襲殷代。
西周穆王前後,鼎形出現與商代不同之處,怪獸紋減少,風格以素為貴,逐漸確定其在禮樂制度中的地位。
突出變化是大量銘文出現。
西周早期鼎主要流行兩種器形,獸蹄足或柱足鼎,梯形剖面;分檔鼎。
方鼎仍為長方槽形,出現了蓋子。
紋飾有長垂角獸面紋,鳳鳥紋增多。
銘文發展顯著,書史記事性增強。
鼎形受社會風尚影響而發生變化,方鼎逐漸減少,腹部鼓腹變半球形,鼎足先為兩端凸起,後演化獸蹄形,紋飾也少用獸面紋,竊曲紋、重環紋、絃紋流行。
西周禮樂制度規定鼎用制度,周王恩賜貴族重寶,銘文記錄受賜功績。
分襠鼎、扁足鼎逐步消失。
中期的柱足或蹄足垂腹鼎較早期寬淺,底近平,足矮。
盂鼎出現,方鼎消失,出現垂腹圓角,附耳方鼎出現。
西周晚期鼎仍為流行食器,裝飾簡樸,趨於定型化。
圓鼎除垂腹鼎外,盂鼎盛行,器腹近半球形。
方鼎消失。
西周禮樂制度下,鼎的地位不斷提高。
- 東周青銅鼎造型變化多樣,注意實用性,出現鼎蓋和環,銘文位置由鼎腹內壁移至外部。
春秋戰國時期鼎形風格主要有兩類。
其中鑊鼎用於烹煮,形體大,深腹、附耳、有蓋。
升鼎用於祭祀,奇偶成組,華美設計。
盂鼎仍流行於春秋中期,有淺腹平蓋樣式。
春秋晚期鼎有盂鼎、升鼎和飤鼎。
鼎紋飾和附件繁多,龍蛇紋交纏,使用紅銅鑲嵌工藝。
鼎作為禮器意義淡化,貴族奢華追求下,鼎重回烹飪功能。
東周時期,各地鼎形差異明顯。
青銅器經歷戰國中晚期的衰落開始復興。
南北鼎形差異顯著,三晉和燕國流行扁圓鼎。
南方則流行高足鼎。
- 兩漢至魏晉時期,青銅鼎開始衰落。
漢代常見的簠、簋、敦等周代青銅器消失,僅鼎、壺、鈁等器形留存。
漢代青銅鼎形體較小,以實用為主,器壁薄,多為鼓腹、素面,銘文刻於鼎外。
延伸閲讀…
鑄客銅鼎
Top 1000件銅鼎純銅- 2024年2月更新
銅鼎:中國古代青銅器之瑰寶
導言
銅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極具代表性的器物,在其悠久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
銅鼎的起源與發展
銅鼎最早出現在商朝,成熟於西周,並於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不同時期的銅鼎具有不同的特徵:
時期 | 特徵 |
---|---|
商朝 | 造型簡潔,肩部飾有獸面紋或雷紋 |
西周 | 造型雄偉,器壁厚重,紋飾繁複 |
春秋戰國 | 造型多樣,出現了鏤空、錯金銀等裝飾工藝 |
銅鼎的用途
銅鼎在古代主要有以下用途:
- 禮器:銅鼎用於祭祀、宗廟等禮儀場合,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 炊器:銅鼎也是一種炊具,用於烹飪和盛載食物。
- 兵器:在商周時期,銅鼎有時也被用作兵器,稱為「戈鼎」。
銅鼎的形制與紋飾
銅鼎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
- 口沿:器物的上端,通常外侈或直口。
- 肩部:口沿以下,有獸面紋、雷紋等裝飾。
- 腹部:器物的中部,容積較大,有各種紋飾,如動物紋、雲雷紋等。
- 底部:器物的下端,通常為圓形或三足形制。
著名銅鼎
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著名的銅鼎,其中包括:
銅鼎名稱 | 年代 | 所屬時期 |
---|---|---|
司母戊鼎 | 商朝後期 | 約公元前13世紀 |
後母戊鼎 | 商朝後期 | 約公元前12世紀 |
大盂鼎 | 西周早期 | 約公元前11世紀 |
伯虎尊 | 西周中期 | 約公元前10世紀 |
曾侯乙尊 | 戰國中期 | 約公元前5世紀 |
結論
銅鼎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精湛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它們不僅是珍貴的文物,更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今天仍繼續激勵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