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是著名的驅邪神祇,其形象大多為虎背熊腰,豹頭彪面,鷹鼻鯨口、龍額魚眼,臉上大把虯髯,威武果敢,不過穿著打扮與動作,各藝師則自有表現,朱袍抱印、黑袍握劍、褐衣持傘,白衣讀書,甚至金甲提鞭,乘馬飛躍,種種不一[1]。在古代,他最經典的形象通常是穿著藍袍,戴著破帽。文獻描寫為:「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2][3]而今日最常見的形象是:身著朱紅色官服,頭戴烏紗帽,或仗劍,或持扇,腳踏惡鬼。或有小鬼在旁為其提燈、持印、撐傘、牽馬、背葫蘆等,俗稱「五鬼搬運」,有「運財」的意味,也有人説五個鬼卒,可降伏五瘟神。身邊常隨一蝙蝠,代表為其偵查邪魔惡鬼,「蝠」也象徵「福」,有「賜福」的意味。[4]鍾 馗鍾馗」
鍾馗,神通廣大的驅邪之神,其形態各異,但總是威武不凡。藝師們表現他的形象時,不拘一格,有時著朱袍抱印,有時則黑袍握劍,或是身穿褐衣持傘,甚至有時衣白如書生,手持金甲提鞭,宛如騰空飛沙的英勇將軍。鍾馗的形象多變,但每一個都是力量與正義的象徵。


鍾馗的種種形象
在古代,鍾馗的形象常常是身穿藍袍,頭戴破帽,一幅英武不羈的模樣。文獻中對此形象有著清晰的描述:「鍾馗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這也是他最經典的造型之一。
而到了現代,人們更常見的是鍾馗身著鮮豔的朱紅色官服,頭戴烏紗帽,一手持劍,一手持扇,腳下踏著妖魔鬼怪。他的周圍還有小鬼隨行,有的提燈,有的持印,有的撐傘,有的牽馬,有的背著葫蘆,這種形象被稱為「五鬼搬運」,寓意著「運財」,同時也被認為能降伏五瘟神。而鍾馗身旁常伴隨著一隻蝙蝠,不僅是為了偵察邪魔,也象徵著「賜福」之意。
鍾馗的祭典與信仰
鍾馗的祭祀活動主要在除夕和端午節兩個節日進行。人們在這兩個節日會在家中懸掛鍾馗畫像,這項習俗源於一個傳説,即鍾馗可以在除夕夜驅逐惡鬼,在端午節時則能消滅瘟疫。宋神宗時期,甚至在除夕夜賜予官員們鍾馗畫像。根據《阮元廣陵詩事》的記載,馬曰琯和馬曰璐兄弟在端午節時,他們的住處懸掛著各種不同版本的鍾馗畫像,這些畫像都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沒有當代的作品,可謂盛事。
鍾馗的古代形象
|
鍾馗的現代形象
|
鍾馗信仰的應用
在閩南和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跳鍾馗」的習俗。這個儀式通常在節慶、法會或是遭遇意外事件的地點進行,由道士或藝師裝扮成鍾馗的樣子,手持寶劍,做出驅逐邪魔的動作。有時,也會用懸絲傀儡來表演,以達到同樣的驅邪效果。
關於鍾馗的來源,有多種説法。其中,李時珍提出了「蕈類説」,認為鍾馗的稱呼源於一種蕈類的名稱,後來由於傳説而成為了神明。他解釋説:「《爾雅》中提到:’鍾馗’是一種菌類的名稱。《考工記》中的註解則稱’終葵’是一種錐子的名稱。菌類的形狀像錐子,而錐子的形狀像菌類,因此它們有著相同的名字。喜歡探求故事的人因此編造了鍾馗的傳説,説他是沒有考中進士的人,能夠吃掉鬼怪,這就成了一個故事,實際上這是誤傳。」
鍾馗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唐逸史》中。據説,唐玄宗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走了他的玉笛和楊貴妃的繡番囊,正在生氣時,一個滿臉虯髯的大鬼出現,挖出小鬼的眼珠吞食。這個大鬼自稱是南山鍾馗,唐代高祖年間參加武舉考試,但由於外貌醜陋而被淘汰,於是羞憤地撞上殿前的石階而死。高祖感其忠義,賜予袍服厚葬。鍾馗死後化為神靈,發誓要為大唐除滅妖魔。唐玄宗醒來後,病就好了,他根據夢中的描述讓畫家吳道子畫出了鍾馗的樣子,並將這幅畫廣布天下。從此,民間便開始掛鍾馗的畫像以驅邪避災。
鍾馗:驅魔除邪的守護者
中國傳説中的神祇
鍾馗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角色,被敬奉為驅除邪惡的守護神。他的形象威武猛烈,具有驅魔除邪的神力,成為人們祈福和求助的對象。
根據傳説,鍾馗生前是一位名叫鍾輝的普通人,但他具備著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在他死後因為秉持善念與正義而成了神明。他憑著對抗邪惡的決心和能力,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鍾馗的形象非常特殊而獨特。他通常被描繪為一個面目猙獰的戰士,身著官服,頭戴軍帽,手持方天畫戟。他面容嚴肅,展現出他對於除邪務正的堅定決心。
在中國的民間傳説中,鍾馗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捉拿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他以自身的力量和觀察力,能夠迅速辨別出那些魔物的形態和詭計,並將他們驅逐出人間,維護世界的和平。
鍾馗的傳説故事數不勝數。其中一個較為著名的故事是關於他捉拿白無常和黑無常的故事。這兩個鬼魂具有極大的威脅性,造成人間的混亂和不安。然而,鍾馗出手對抗,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成功捕捉並將他們送回陰間,使人間恢復寧靜和平衡。
總結來説,鍾馗是中國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以處理邪惡和妖魔為己任,保護人們的安全和福祉。他的形象在中國的傳統藝術和文學中出現頻繁,成為了一種象徵和標誌。無論是在宗教儀式還是民間故事中,鍾馗都是一個信仰和仰慕的對象。
延伸閲讀…
鍾馗
鍾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