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太極判而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
太極理,陰陽五行氣。
理寓乎氣,氣不離乎理。
故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三者皆陽之所生;地二生火,地四生金,二者陰之所生。
其質形於地,是潤下水、炎上火、曲直之木、從革之金、稼穡土。


陰陽分,天陽而地陰,日陽而月陰,春夏陽而秋冬陰,東南陽而西北。
然晝則天地屬陽,夜天地屬陰,春夏則天地日月陽,秋冬則天地日月,東南四時皆陽,西北四時。
譬之手焉,左陽右陰,不可。
而左右仰皆陽,覆。
仰覆熱皆陽,寒。
五行者,一陰陽;陰陽,一太極。
本相離。
其質形於地,是潤下水、炎上火、曲直之木、從革之金、稼穡土。
其神運於天,春夏秋冬。
土寄旺於四季而名曰沖氣。
其質存於人身者,肝、心、肺、腎、脾。
其神舍於人心者,仁、義、禮、智、信。
質者,其;神者,其,相離。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乃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剋,乃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陰陽五行學説,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自發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物質世界是陰陽二氣作用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元素。
這五種物質資生、制約,處於運動變化之中。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對立事物,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對立兩個方面。


延伸閱讀…
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基礎上,陽五行學説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説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牀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組成部分,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起著影響。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對範疇。
陰陽最初涵義是,表示陽光向背,向日陽,背日陰,後來引申氣候,方位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躁動和寧靜。
中國古代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一切現象存在著對立而相互作用關係,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消長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進而認為陰陽對立和消長是宇宙基本規律。
陰陽學説認,世界是物質性整體,自然界任何事物包括著陰和陽對立兩個方面,而對立雙方是統一。
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根本原因。
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説「陰陽者,天地道,萬物綱紀,變化父母,生殺之本」。
所以説,陰陽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規律,世界本身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對立事物,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對立兩個方面。
延伸閱讀…
來説,運動著、外向、上升、、,屬於陽;靜止著、內守、下降、、晦暗,屬於陰。
天地而言,天氣陽,地氣陰;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可以陰陽屬性來劃分,但是關聯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
如果分析兩個事物關聯,或不是統一體兩個對立方面,不能陰陽來區屬性及其關係。
事物陰陽屬性,並不是,而是。
這種性,一方面表現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轉化,即陰可以轉化陽,陽可以轉化陰。
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無限可分性。
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説思想。
陰陽學説用以説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於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運動。
中國古代人民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世間一切事物是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運動變化生成,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資生制約關係,不斷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這五行學説基本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