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離合論】揭示身心平衡之道:深入探索《陰陽離合論》

【陰陽離合論】揭示身心平衡之道:深入探索《陰陽離合論》

「陰陽離合論」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在自然界和人體中均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黃帝的問題,我們可以推斷出陰陽的關係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在我們身體的運作中,陰陽的改變是數不勝數的。正如天地的運轉一樣,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陰陽失去平衡時,將導致天地四塞。因此,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和關注陰陽的變化,以保持身心的健康。

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我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但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之數,是何故也?」

歧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陰陽離合論 Play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兑,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週。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陰陽離合論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世間萬物存在的對立與統一。

陰陽離合論
陰陽離合論通過對陰陽的分析和辯證,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對於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陰陽離合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構成的。

陽代表著陽剛、健康、活力、積極的一面,而陰則象徵著陰柔、柔弱、隱藏、消極的一面。

陽陰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彼此為對方提供了存在的基礎。

陰陽離合論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可以應用於人類的生活中。

人的身體就是陽陰的兩種力量的展現。

人體的器官、精神活動、情感變化等都是陰陽力量在體內的表現。

只有陰陽兩者相互平衡、相互配合,人體才能保持健康。

在人類社會中,陰陽離合論也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

社會存在著貧富、勞資、權力等對立的現象,但這些對立又不可避免地相互依存。

只有通過平衡、調和,才能使社會達到穩定發展。

總結而言,陰陽離合論是一種古老而又智慧的思維方式,它揭示了世間萬物的本質和規律。

它提醒著人們在面對對立的現象時保持平衡、辯證思考,調和陰陽兩者,以實現和諧與發展。

這種思維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延伸閲讀…

陰陽離合論_百度百科

黃帝內經» 陰陽離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