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與淨化身心
台灣佛教界近年盛行著「山頭意識」,將寺院劃分為不同派系,殊不知此舉易造成「威權」與「尊卑」之象徵。然而,在「北法鼓」的聖嚴法師眼中,佛教傳承應著重於「淨化身心」,而非派系之爭。
聖嚴法師其人生平
1. 學術研究


聖嚴法師自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歸國,融合了唐宋禪法與日本禪。他帶領學生們開展禪七,以「觀呼吸」的方式沉澱心靈,從而「觀自己本來面目」。
此外,聖嚴法師注重學生對經典語言的學習,要求他們熟練梵文、巴利文、藏文或其他外語,以接觸前沿的學術研究。他創辦的《法鼓學報》在學界備受推崇,而法鼓圖書館則藏書豐富,為全台佛教藏書冠冕。
2. 致力淨化身心
聖嚴法師強調培養慈悲心,認為這是建設「人間淨土」的不二法門。他與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對談,倡導「大悲心起」,與地球生命體產生深層連結。
3. 實踐十二字箴言
聖嚴法師提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十二字箴言,作為面對困難的指引。他認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以智慧擔負責任,才能從煩惱中解脱。
聖嚴法師論著 | 譯文數量 | |
---|---|---|
信心銘 | 100+ | 多數 |
正信的佛教 | 最多 | 多數 |
4. 著作等相關資源
聖嚴法師的著作被譯成多種語言,並於亞、美、歐大陸出版,其主要著作有《正信的佛教》和《信心銘》。此外,相關資源還包括《法鼓學報》和法鼓圖書館。
台灣佛教的演變
聖嚴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繼承了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理念。在台灣佛教發展歷程中,聖嚴法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推動了禪宗思想、淨化身心及學術研究等面向的發展。
台灣佛教的「山頭意識」
近年來,台灣佛教界出現「山頭意識」,將佛教寺廟劃分為不同的派系。此舉易造成「威權」與「尊卑」之象徵,阻礙佛教傳承的發展。
面對處理放下:生命的洗禮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經歷許多的風雨。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硬扛,但終究逃避不了面對、處理與放下的課題。
面對 | 處理 | 放下 |
---|---|---|
正視問題 | 分析原因 | 坦然釋懷 |
承認錯誤 | 尋求解決 | 告別執念 |
面對
面對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最終爆發。唯有直視問題,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如何面對:
- 承認問題的存在
- 冷靜客觀地審視
- 尋求幫助和支持
處理
處理緊接在面對之後,是要實際解決問題。這需要耐心和智慧,不能一蹴而就。
如何處理:
- 分析問題的根源
- 制定解決方案
- 付諸行動
- 調整和優化
放下
處理完問題後,最後一步是放下。放下不是遺忘,而是釋懷。執著於過去只會阻礙前進,只有放下才能真正解脱。
如何放下:
- 接納過去已成的事實
- 感恩教訓和成長
- 專注於當下和未來
放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心力的投入。但只要有耐心和決心,終能揮別過往,輕裝前行。
案例分享
案例一:
小美因工作壓力大,與同事產生衝突。最初,她選擇逃避,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面對和處理。她主動向同事道歉,並提出瞭解決方案。最後,衝突得到化解,小美也收穫了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案例二:
小強失戀後,陷入痛苦之中。他無法接受事實,常常沉浸在悲傷中。後來,他意識到逃避無法解決問題,於是開始面對自己的情緒。他分析了失戀的原因,並試圖從中吸取教訓。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強逐漸放下了對前女友的執念,開始了新的生活。
延伸閲讀…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接受它、放下它」很難做到沒錯,就接納「做不到」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