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 Joseon Wangjo ?,1392年-1897年),稱朝鮮國(조선국/朝鮮國 Joseon Guk)[3]、大朝鮮國[4],日本及中華圈史學界有稱李氏朝鮮、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後一個王朝[註 1]。
王室本貫為全州李氏,26代君主[註 1]共505年。
國土大致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麗禑王之命進攻遼東右軍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威化島回軍,並廢黜禑王而立其子昌王王,控制高麗王朝軍政大權。
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松京(後改名開京,今開城市)壽昌宮自立王,改國號「朝鮮」。
1395年遷於漢陽(今首爾),將國更名漢城府。
1398年,第一次王子後遷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後漢城。
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
世宗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各方面得到發展。
諺文發明朝鮮平民文化普及提供條件。
朝鮮明朝徵國[3]。
16世紀末17世紀初,朝鮮於遭到後金和日本豐臣秀吉攻擊而採取鎖國閉關政策。
19世紀起,朝鮮內部紛爭日起,國家日益衰落。
甲午戰爭後,高宗於1897年稱帝,改國號韓帝國,結束了清朝宗藩關係。
「朝鮮」原本是朝鮮半島歷史最初國家古朝國號[註 2][5]:25。
該詞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
《尚書傳》其含義解釋「朝日」。
時期,「朝鮮」一詞沿用其國號稱[註 3]。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重臣們商討國號變事宜後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朝鮮太祖李成桂父李子春仕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
朱元璋認為「東夷號,惟朝鮮稱美,且,可以名而祖之。
」,而選定了「朝鮮」其國號[8]。
有些場合下,朝鮮會國號前冠以上國名號,見是「有明朝鮮國」,此外有「皇明朝鮮國」、「明朝鮮國」稱謂(但見冠以大清國號例子)[9]。
近代開港後,開始歐美日本使用「大朝鮮國」國號,此稱呼出現於1876年《日朝修好條規》,1882年通過鑄造「大朝鮮國大君主寶」而固定化。
[10]1897年改國號「韓帝國」。
西方學術界,「Joseon」來稱呼這個朝代,並無爭議。
然而,今日東亞學術界,於政治因素,該朝代存在著多種稱謂。
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該朝代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使用朝鮮國號國家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
歷代大王實錄定名為《李朝實錄》。
韓民國成立後,韓國人認為日佔時期使用「李氏朝鮮」有殖民色彩,所以這一歷史時期改名為「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簡稱「朝鮮」(韓語:조선/朝鮮);並《李朝實錄》更名為《朝鮮王朝實錄》。
[11]。
但中國、日本學術界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呼。
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開始有學者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2年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稱呼「表記」。
發表該意見理由為,反映日本學術研究成果説,需要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
[12][13]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使用「李王朝」(리왕조)[14]、「李氏王朝」或「朝鮮封建王朝」[15](조선봉건왕조[16])稱謂,主體史學認為是第五個國家主體和第二個統一國家。
[17]於政治上忌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和「王朝」中間加「」二字,例如稱呼歷代大王實錄《朝鮮封建王朝實錄》。
[18]歷史教育場合,對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朝國家」稱呼。
14世紀末,於年戰亂和蒙古帝國入侵,高麗王朝岌岌可危。
1388年,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開元路;高麗重臣、門下侍中崔瑩藉此準備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攻打遼東半島。
李成桂軍隊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願遠徵,多有逃亡者。
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遭到崔瑩拒絕,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國王王禑統治,並立王禑子——年八歲王昌王。
1589年己丑獄事其中一例。


李成桂即位後了免除後患王族宗親採取了屠殺政策,遣鄭南晉、鹹傅霖絞死了恭讓王和其二子。
尹邦慶、將軍吳蒙乙趕去江華島,孫興宗、沈孝生趕到巨濟島,並囚禁這兩座島上王族血親全部誅殺。
1392年,李成桂清除宮廷派首領、守門下侍中鄭夢周,並流放王瑤到原州後,自立王,結束王朝近500年歷史。
十一月,李成桂頒詔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鄭道傳人制訂《朝鮮經國典》。
李成桂推行崇尚儒教,貶抑佛法國策,寺院土地多沒收,貴族莊園裡奴婢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改良農具谷種勸農政策。
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該地區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20]。
朝鮮新王位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一個問題。
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幫助李成桂剷鄭夢周,各王子中功勞是。
但重臣奉化伯鄭道傳希望朝鮮建立宰相為中心統治制度,並遊説李成桂其喜愛繼妃神德王后所生幼子李芳碩封為世子。
鄭道傳後成為世子輔佐人。
鄭道傳勢力下令廢除李成桂元妃神懿王后所生王子侍衞軍,並策劃剷除元妃生所有王子。
但李芳遠破壞長幼之序名率領宗親及其勢力搶先一步發動政變,闖入宮中李芳碩殺死,並剷鄭道傳一派,史稱「第一次王子」(戊寅靖社)。
李成桂次子李芳果李芳遠扶植下成世子,並繼承王位,是為定宗。
而李芳遠成為朝鮮實際掌權人。
[21]:92-95
定宗即位後,李芳遠權力勢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定宗元年9月,李芳遠提出廢除私兵建議,引發其四兄李芳幹一派勢力。
1400年正月,李芳幹及樸苞(韓語:박포)一派李芳遠開京街頭展開巷戰,但戰敗,史稱「第二次王子」(庚辰靖社)。
第二次王子後,定宗讓位李芳遠,是太宗。
李芳幹流放,樸苞流放後處死。
[21]:95-96
太宗即位後,廢除王子和貴族私兵制度。
私兵制度廢除預防可能反叛,並增加國家軍隊中士兵人數。
太宗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税法,普查人口。
隨著發現土地增加,國家收入增加一倍,使王權得到鞏固,其王位繼承者世宗統治打下基礎。
1418年8月,世宗其父太宗退位後登基。
1419年5月世宗太上王太宗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徵清除馬島倭寇。
1419年9月,馬島大名活捉帶回朝鮮宮中。
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
馬島大名授權每年朝鮮進行50船貿易,朝鮮朝廷進貢並負責防止倭寇朝鮮海港侵擾。
[22][23]
北部邊疆,世宗下令修建四郡六鎮加強防。
世宗還制定諸多鞏固國防法規並倡導武器發明和發展。
世宗帶領下,朝鮮研製出許多火箭及火炮,如神機箭改造。
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擊敗女真兀狄哈部落,鞏固朝鮮半島東北部鹹鏡道地方統治。
目前朝鮮半島領土基本上與世宗時期相符[21]:167-171。
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科技、文化方面得到發展。
世宗大力倡導朝鮮臣民學習文學。
世宗景福宮建立集賢殿,選拔人才進行各種學術研究。
其中是《訓民正音》編輯和朝鮮諺文書寫系統發明。
朝鮮諺文發明大大提高朝鮮平民文化普及,並為朝鮮民族創造出自己書寫文字。
於世宗功績,韓國人尊稱「世宗大王」。
[24]
1450年世宗去世,其長子文宗即位。
文宗基本上繼續世宗政策,不過即位兩年病去世。
文宗年12歲兒子端宗即位。
端宗叔父首陽大君李瑈韓澮、鄭麟趾等人之計,1453年發動政變,史稱癸酉靖,李瑈死士2位輔助端宗重臣領議政皇甫仁和左議政金宗瑞殺死而掌握實權,拜領議政府事。
1455年端宗內禪予李瑈,朝鮮世祖。
後來成三問、樸彭年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闢,事敗,世祖殺害,史稱「死六臣事件」。
世祖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賜死端宗。
雖然世祖王位來於篡位,世祖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
一系列改革,世祖加強王權,使國家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一步加強。
朝鮮王朝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譽為「國家立國磐石」。
世祖後,其子睿宗成為朝鮮第八任君主。
但體弱多病睿宗即位不到兩年病去世。
1469年,睿宗侄子成宗即位。
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發展。
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宮中建立弘文館,並成立儒學家組成智囊團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朝鮮三司制度。
成宗時期是續世宗後,朝鮮一個文化發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這一時期發表問世。
成宗兒子燕山君認為是朝鮮昏君和暴君。
他統治期間,朝鮮發生戊午士禍和甲子士禍,大批知識分子屠殺。
燕山君得知生母不是貞顯王后而是廢妃尹氏後,行為開始變得。
尹氏指控出於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成宗賜毒酒而死。
得知此事後,燕山君殺死指控尹氏、鄭兩貴人和支持賜死尹氏官員及其家眷。
對世祖篡位有偏詞士林派學者遭到燕山君殺害。
燕山君搜掠千名美女其作樂,成均館當成花天酒地地方。
於有民眾使用諺文書寫傳單痛斥燕山君,燕山君下令禁止諺文使用。
燕山君統治維持12年。
1506年中宗後,燕山君遭成希顏、樸元宗朝臣廢黜,流放江華島,兩個月後病死[25],得年30歲。
因以暴君身分廢,因而無廟號、尊號、諡號、陵名。
中宗是個人,只是處歷史時期而推上王位。
不過中宗時期,中宗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許多大規模改革。
趙光祖建立鄉加強地方管理,並通過土地改革降低差距。
趙光祖還通過發行本儒學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並致力於精簡國家機構。
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於趙光祖嚴厲監督,這一時期朝鮮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
趙光祖改革得到廣大民眾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勛派反,並密謀陷害趙光祖。
中宗後宮熙嬪洪氏(勛派洪景舟女)王宮後山通過塗蜂蜜和蟲子咬製造上有「走肖為王」字樣樹葉。
使中宗相信老天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
1519年,趙光祖賜死,史稱「己卯士禍」。
隨後50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腐敗盛行。
朝鮮王朝中期黨派紛爭奪越演越烈,國力削弱,倭寇後金入侵使國家毀滅。
士林派燕山君、中宗和明宗統治期間勢力削弱。
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掌權但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
東人黨分裂南人黨北人黨。
西人黨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
權力這些黨派間,隨之而來是清剿和報復。
1589年己丑獄事其中一例。
東人黨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
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質疑。
西人黨首領負責調查此事。
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並藉此事清剿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東人黨。
有千名東人黨人處死或流放。
16世紀末,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蓄謀朝鮮踏板攻打明朝,於1592年4月率15萬陸軍和數萬水軍入侵朝鮮。
倭寇攻佔釜山和東萊城後,兵分東、中、西三路北上,20天後攻下漢城,後佔領平壤。
朝鮮宣祖逃往鴨綠江邊義州。
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率領朝鮮水軍抵抗外敵,並研製出了極具戰鬥力龜船,玉浦、赤珍浦、泗川、唐浦,是閒山島海戰中擊敗敵軍,遏制住倭寇「水陸並進」計劃,使其平壤以北地區進犯[5]:263-266[26]:144。
陸上,雖然朝鮮官兵節節敗退,但朝鮮各地民眾組織義兵,抵抗倭寇入侵,出現了郭再祐、高敬命(韓語:고경명)等義兵部隊,取得了延安大捷、晉州大捷勝利[5]:266-269[27]:230。
1592年7月,明朝應朝鮮宣祖求助請求,遼東派遣了一支數千人隊伍援助。
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敵率兵攻打平壤,結果戰敗。
遊擊將軍史儒陣亡。
同年8月,神宗任命宋應昌兵部右侍郎經略主持援朝事務,10月任命李如松援朝提督。
同年12月,李如松率4萬餘名明軍進入朝鮮。
1593年1月,明朝兩國聯軍收復平壤,後乘勝追擊拿下開城,收復海、、京畿、江源四道,但碧蹄館戰中受挫。
2月,鮮將領權慄幸州山城戰少勝多,敗倭寇。
4月,佔漢城倭寇棄城脱逃,後明朝兩國議和。
朝鮮隨後收復漢江以南地區。
李如松主力部隊撤出朝鮮。
[28]:281-284[5]:269-270[27]:230-231
1597年1月,豐臣秀吉派小西行和加藤等率14萬軍捲土重來,入侵朝鮮。
已有準備明朝派出邢玠總督,楊鎬經略,麻貴將軍14萬援朝軍隊。
全州失守後,明軍稷山戰中挫敗倭寇,使其以北上[28]:284-285[27]:232-233。
此後,明軍攻打蔚山。
小西行長派水軍增援。
楊鎬棄兵逃,導致明軍慘敗。
神宗後楊鎬免職,任命萬世德代理經略,並派陳璘和鄧子龍率明水軍參戰[27]:233。
朝鮮方面任用陷害李舜臣。
1597年9月,李舜臣水軍鳴梁海戰中取得勝利。
1598年11月,李舜臣鄧子龍露梁海戰中大敗倭寇,兩人此次戰役中陣亡。
此後,倭寇朝鮮全部撤退,其通過佔領朝鮮並以之跳板進攻明朝計劃失敗告終[5]:270-271[27]:233-234。
1618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後開始攻打明朝。
後金和明想聯合朝鮮。
於明幫朝鮮擊退倭寇,對明朝光海君是薩爾滸戰中派兵支援明朝。
1623年,仁祖即位後,開始執行公開助明打後金策略[28]:290-292[27]:259-260。
但於李適造反,仁祖需漢陽部署重兵維護,導致防衞北部邊疆軍力[29]。
1627年,皇太極鑑於向西進攻受挫,決定派阿敏帶領3萬部隊攻打朝鮮,並清剿敗退到朝鮮明將毛文龍,史稱「丁卯胡」。
雖然雙方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盟約」,但朝鮮立場並沒有改變[28]:293-294[27]:260-261。
1636年,皇太征服東北和內蒙大片地區後稱帝,改國號,讓朝鮮稱臣遭到拒絕。
盛京參加皇太極登基儀式朝鮮使節拒絕皇太極行三跪九叩禮。
同年12月,皇太極率領十萬軍隊入侵朝鮮,俘虜躲江華島仁祖后妃、王子和宗室76人,迫使圍困在南漢山城仁祖投降,臣服,史稱「丙子胡」。
皇太極藉此朝鮮大量財物,掠奪朝鮮人口,並讓朝鮮三田渡建立頌揚清太宗大清皇帝功德碑。
仁祖兩位王子李𣳫和李淏入作人質。
朝鮮從此斷絕藩屬關係成藩屬。
[28]:294-296[27]:261-263
仁祖之後孝宗試圖聯合南明、三藩割勢力、台灣鄭氏政權反清勢力北伐滅,但財政困難而計劃擱。
清控制中原後開始朝鮮交好,送扣作人質朝鮮王子,消減貢物要求,兩次邀請朝鮮八旗軍隊結聯軍北上討伐侵擾中國東北邊境沙俄軍隊,史稱「羅禪征伐」。
清朝進入「康乾盛世」,朝鮮文人對清朝態度發生變化,出現了倡導清人學習北學派。
[28]:312-320[27]:263-271
日本和後金入侵朝鮮後200年裡,朝鮮半島沒有戰爭發生。
實學朝鮮開始興起。
早期朝鮮實學者主張一系列包括科舉、税收、科技和農業技術改革,旨在復興倭女真損毀國家。
顯宗統治時期,實學者金堉改革不僅使朝鮮税收增加,使農民受益。
肅宗死後,世子李昀繼位,即景宗。
景宗二年因為立儲問題發生辛壬士禍。
於景宗成婚多年無子,於是景宗元年冊立李昑王世弟。
然而當時朝廷黨爭,因此李昑儲位並穩固,不過景宗友愛弟弟,加上嫡母仁元王后庇護,安然無恙。
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王世弟即位。
於景宗壯年早逝,因此坊間有王弒兄傳言出現。
英祖四年(1728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起兵,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孫)李坦君,但以失敗告終,史稱李麟佐。
英祖十五年(1739年)中宗元配廢妃氏復位,追尊王后。
二十二年(1746年)復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人官職,二十三年(1747年)恢復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官職。
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兩年後冊立大臣金漢耇女新任王妃,他和兩任妻子之間沒有任何子嗣,雖然他有兩子十二女,不過是後宮出。
其中長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雖然順利成人,然而因為某些因素,導致英祖李愃關進米櫃餓死。
王位後來世孫李祘(李愃次子)繼承。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於慶熙宮集慶堂。
鮮肅宗和英祖統治時期,防止黨派爭奪,朝鮮君主採取黨派一視同仁政策。
朝鮮官員任命其處黨派分離。
正祖後世認為是仁孝君王,因為朝鮮禮法制度,他沒有辦法尊母親惠慶宮洪氏王大妃,但其孝順,其尊號,高宗時追尊為獻敬王后。
正祖十一歲那年目睹父親莊獻世子慘死,即位後追尊宗法父親孝章世子真宗外,親生父親追慕活動無休無止,垂恩墓升格祐園,祠堂垂恩廟升格為景慕宮,並為其加上尊號。
正祖十三年,決定祐園遷風水吉地京畿道水原郡華山腳下,仿照世祖光陵加以擴建,並更名顯隆園。
正祖十八年水原八達山麓開工建設水原華城和水原行宮。
正祖計劃華城修建農、工、商兼備城市,從南方拱衞漢城。
1800年庚申(嘉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正祖去世於昌慶宮迎春軒。
在位二十四年,終年四十九歲。
葬於楊州健陵。
朝鮮英祖和正祖統治時期,鮮開始出現復興。
正祖統治時期開展開放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支持。
朝鮮社會文化這一時期得到發展。
1800年,英正時代結束後,繼位者多半年幼加上無嗣,而安東金氏、豐壤趙氏外戚勢力崛起,權傾朝野,家族內有三位女性成為王妃,並有多人出任領議政,稱為「勢道政治」,王權旁落,另外內部存在三政問題。
直到1863年,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攝政時削弱外戚勢力,王權朝政上影響力才鞏固。
1860年代中期,興宣大院君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基督徒。
導致1866年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法國戰敗,史稱「丙寅洋擾」。
興宣大院君攝政初期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復景福宮。
1868年,美國商船「舍門軍號」平壤靠岸,試圖朝鮮開展商貿外交,但當地居民發生衝突,部份船員殺害。
輪種法取代了以往田法。


延伸閱讀…
外交斡旋發展成為武裝衝突。
美國進攻導致朝鮮傷亡,但外交上是無果,後撤兵,史稱「辛未洋擾」。
1873年,興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高宗王妃閔妃掌握。
朝鮮宮中高官是閔妃親屬。
明治維新後日本,1876年依靠西方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
日本取得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權利。
外強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
1894年1月10日,東學南接派代表人物琫羅道發起東學農民革命,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
高宗恐慌,清朝政府告急。
清朝派出3,000軍隊起義軍達成停火。
1894年6月8日日本得知清朝派兵到朝鮮後,派出8,000軍隊佔領景福宮,並成立親日政府。
此次事件升級成為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1895年4月17日,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朝鮮是藩屬國。
高宗和閔妃聯合俄羅斯帝國牽制日本,推翻樸泳孝親日內閣,組建親俄內閣,遭日本右翼殺害,史稱「乙未事變」。
此後金弘集親日內閣頒布「斷髮令」改革法令,遭到朝鮮民眾。
乙未事變和斷髮令導火線,朝鮮爆發全國性大規模義兵運動,金弘集內閣垮台[30]:441-445[31]。
俄館播遷後,俄羅斯帝國朝鮮半島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日本失去遼東後,遭到重挫。
俄日兩國對峙朝鮮獨立提供了時機。
1896年,朝鮮開始使用「建陽」年號紀年[26]:178-179。
進一步實現獨立,羣臣紛紛上奏高宗建立中國和日本一樣帝制。
羣臣多次建議下,高宗接受了文武眾臣建議,並於1897年10月12日圜丘壇祭天並登基稱帝,宣佈韓帝國正式成立,改年號「光武」,追諡閔妃明成皇后,並開始朝鮮軍事、經濟、私有制、教育進行適應工業化光武改革。
[26]:180
1905年,日本旅順會戰戰勝俄羅斯帝國,雙方簽署《樸次茅斯和》,日俄戰爭結束。
1905年11月17日,日本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
伊藤博文成為日本朝鮮第一任統監。
1909年伊藤博文哈爾濱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
1910年,《日韓合併條》簽訂。
朝鮮王朝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
1469年完成《經國大典》確政治制度。
後雖然官職名稱存廢有變動,但是整個朝鮮王朝時期官職制度總體上遵循《經國大典》規定。
文、武兩班一品到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
朝議時是否坐在堂上,分為堂上、堂下官。
是否參與定期朝會分為參上、參下官。
四品以上文官為大夫,武官將軍。
五品以下文官郎,武官為校尉和副尉。
[26]:117-118
朝鮮國王受中原王朝冊封,自稱「寡人」,尊稱「主上」、「殿下」。
國王正室稱王妃,尊稱「中殿」,王妃死後會追諡「王后」。
儲君稱王世子,尊稱「邸下」。
前任國王王妃稱「王大妃」,前前任國王王妃稱「大王大妃」。
議政府是朝鮮國王之下中央行政機構(於元朝和明初中書省),其首領領議政(於元朝和明初中書丞相)。
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領議政同為一品。
下為一品左右贊成、二品左右參贊。
下有四品舍人、五品檢詳、八品司錄。
[26]:118
議政府之下設有吏、户、禮、兵、刑、工六曹(於時期明朝六部)。
吏曹負責執行官吏任免;户曹掌管户口和租税;禮曹負責禮儀、教育、科舉、外交;兵曹掌管軍隊和武官任免;刑曹掌法律事務;工曹掌管手工業、山林湖泊,以及土木工程。
六曹長官稱判書(二品),於中國六部尚書;副職稱參判(從二品),於中國侍郎,下有六曹參議(三品堂上)、六曹參知(三品堂上)、六曹正郎(五品)官職。
[26]:118朝鮮王朝早期效仿明太祖直接管理六部方法,實行六曹直啟制,六曹直接國王負責,世宗後改行議政府署事制,六曹歸議政府管轄。
此外有三司(司諫院、司憲府和弘文館),以及承政院、義禁府。
司諫院是負責規諫君主行為諫諍機構。
司憲府是負責監察官吏監察機構。
弘文館於世宗時期集賢殿,是朝鮮君主智囊團。
三司是牽制朝鮮君主,以及議政院、六曹行政機構機關。
其長官大司諫(從二品)、大司憲(從二品)和大提學(二品)。
承政院是負責擬定和傳達朝鮮君主詔令文書秘書機構。
義禁府君主指令審理官僚貴族違法行為。
[26]:118
備邊司是中宗時期設立統領軍務中樞機構,權力日益擴張乃至中後期成為事實上決策機構,高宗時期宣大院君下令廢除。
1894年1月甲午張期間,議政府責任內閣取代,高宗1896年9月俄館播遷期間廢除內閣,恢復議政府制度。
地方行政分為京畿、江原、慶、忠清、全羅、、鹹鏡和海八道。
各道設有觀察使為長官。
道之下設有牧 (行政單位)、都護府、府、郡、縣行政區劃。
牧和都護府置「使」,府置「尹」,郡置「守」,縣置「令」或「監(韓語:현감)」。
地方官員統稱為「守令(韓語:수령)」,直接管理地方行政、司法,為中央政府徵收税役,並受觀察使統轄監察。
守令和觀察使中央政府外派,任期5年和1年。
為防止謀,守令不能其居住地任職。
[26]:118
各級地方行政設有中央政府六曹相似「六房」(吏、户、禮、兵、刑、工)。
六房當地世襲「鄉吏」行使職權。
鄉吏授官品,無俸祿。
各郡縣設有民選「鄉廳」,負責輔佐守令(韓語:수령),監察鄉吏,反映民情。
為地方與中央聯繫,各郡縣漢城設立「京所」,並有留住漢城鄉吏「京邸吏」。
[26]:118-119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分離制度,、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預備役軍隊,而備軍。
西班外官職包括兵馬節度使、兵馬防禦使、水軍統禦使、水軍防禦使、水軍中軍、(下三道:全羅道、慶、忠清道)三道水軍統禦使、三道水軍統制使(二品);兵馬節制使、水軍節度使、巡營中軍、鎮營(三品堂上);兵馬僉節制使、水軍僉節制使、兵馬虞侯(三品);水軍虞侯(四品);兵馬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户、水軍同僉節制使、水軍萬户(四品)、兵馬評事(六品)、兵馬節制都尉、監牧官(六品)、、權管(從九品)。
於重文武,武官地位,有文官任武情形。
朝鮮王朝歷代全國分為漢城府、四都(廣州府、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和八道,八道俗稱朝鮮八道。
朝鮮時代八道[32]行政區域如下:
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傳統習慣國劃六個大區:關北(鹹鏡道、道);關西(黃海道,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部分,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
高宗時期,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改成13道,即、慶、鹹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朝鮮土地制度最初時期田柴科制科田法,太祖削落擁有大量田柴科親元勢力,強制重新分配土地,使土地轉移至進士大夫手中。
世祖年間解決科田私有化現象,實施職田法,規定官吏退休歸職田,導致黨爭剝削農民情況加劇。
朝鮮農民負擔主要是田租和貢物,田租繳納米、大豆,貢物各項農、漁、畜牧、礦產、手工產品繳納,鑒於貢物收取弊端叢生,因而自1608年開始於全國推行法(韓語:대동법),貢物改以米穀繳納,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使經營貢物交易商業興起。
1750年實施均役法免除平民服役義務,同樣改為米穀繳納。
朝鮮建國初期進行了土地改革,並採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業發展,使農業得到提升。
據《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15世紀20年代朝鮮全國耕地面積達1,686,107結,其中水田面積佔28.1%。
朝鮮朝廷大力推動各道水利灌溉建設,15世紀中葉,朝鮮全國建有大小水庫300處。
於農業耕作方法改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
輪種法取代了以往田法。
延伸閱讀…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以及施肥方法農業技術得到推廣。
農作物種子是稻種得到改良[5]:220-223。
1720年,水田耕地面積比例提高到37.6%,南方各道水田面積佔到50%以上。
17世紀後半葉,水稻插秧技術得到普及,並開始使用農具[5]:288-289。
朝鮮王朝前期經濟作物與畜牧業有發展。
棉花、大麻、薴麻、桑樹、楮、莞草、竹經濟作物發展手工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朝鮮牧場國家直接管理,主要飼養馬匹和牛羊。
《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了58處國家牧場[5]:224。
17世紀,黃煙、辣椒、角瓜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人參開始人工種植,種植面積擴大[5]:290。
朝鮮手工業主要有紡織、造紙、印刷、礦業、冶煉、火藥火炮製造、陶瓷、編席。
紡織手工業是朝鮮手工業組成部分,分為棉織、絲織、夏布和麻布紡織手工業。
三南地區(慶、忠清道、全羅道)為中心棉織手工業紡織手工業中佔主導地位。
黃海道和道是絲織手工業中心。
夏布紡織手工業主要集中忠清道。
麻布紡織遍及全國,北部地區普遍。
[5]:226
朝鮮造紙業發達。
紙張產量和質量,種類很多。
1415年,朝鮮設立了造紙署大規模生產優質紙張。
朝鮮活字印刷業發達。
1403年,朝鮮設立了鑄字,出版印刷了許多書籍。
[5]:226
鐵、銅、金、銀礦業和冶煉業是朝鮮工業,朝鮮社會製造農具、武器、器皿等金屬製品。
鐵礦業是朝鮮礦業主導。
據《世宗實錄》記載,當時朝鮮有60多所鐵礦場,主要分佈在慶尚道和鹹鏡道。
銅產地主要是黃海道長淵和慶尚道靈山、昌原地。
[5]:226-227
商業農業手工業發展而誕生,是法實施後,貢物相關商業興起。
朝鮮朝廷漢城、開城、平壤、全州大城市設有官府指定商業場「市廛」。
市廛商人官府獲得經營商品特權,同時要承擔朝廷提供各種物資義務。
市廛外,大城市裡有個人經營小店鋪「坐商」,以及流動小商販「褓負商」。
部分商人通過經商,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富商賈,地區稱為京商(漢城)、松商(開城)、柳商(平壤)、灣商(義州)。
商品流通發展,稱為「場門」集市全羅道開始出現,16世紀末擴展到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整個中南部地區[5]:228-229[26]:123。
據《磻溪隨錄(韓語:반계수록)》記載,17世紀朝鮮各地郡、鎮村莊有5日集市[5]:293。
商業興起使朝鮮貨幣需求增加,1633年開始鑄造常平通寶,並自1678年開始定期發行。
十七世紀後半葉,朝鮮對外貿易得到發展,私營貿易超過了官營貿易。
朝鮮中國貿易活躍。
鴨綠江沿岸貿易稱為中江開市(1593年),圖們江沿岸貿易稱為北關開市(有會寧開市(1638年)和慶源開市(1646年))。
中江開市後鴨綠江對岸鳳凰城柵門後市所取代[5]:294-295。
1609年,朝鮮日本締結《己酉條約》後,兩國貿易開始正常化。
雙方貿易主要通過釜山倭館進行私營貿易主。
1673年,朝鮮倭館日本人多達一千餘名。
1691年,朝鮮指定了30名專門事倭館貿易商賈。
迴避政府監視,日本商人加德島進行黑市貿易[5]:296-297。
於朝鮮地處中國和日本之前,朝鮮商人一方面從清朝買入棉絲賣日本,一方面從日本輸入金、銀然後轉賣清商。
這種轉口貿易朝鮮對外貿易中佔有比重。
[5]:297
李成桂建國後明朝採取「事,交鄰信義」「事」外交原則,確保其朝鮮半島統治地位[26]:139。
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元朝東徵日本失敗,認為「四方諸夷,限山隔海,僻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註 4],將朝鮮列徵國[27]:226。
於高麗末年變故,朱元璋採取是不干涉政策,並應朝鮮新政權邀為其選取了國號「朝鮮」,承認其合法地位[28]:264-265[27]:226-227[21]:57。
不過明朝朝鮮存有顧慮,直到太宗李芳即位後朝鮮冊封。
雙方關係此開始穩步發展[26]:139-140。
16世紀末,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列島後發動了侵略朝鮮乃至明朝戰爭,通告朝鮮宣祖「吾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
朝鮮明朝求援後,明派重兵相救。
、兩國聯軍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取得後勝利[27]:229-234。
1619年,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明朝。
朝鮮應邀派姜弘立率領1.3萬軍隊薩爾滸戰中援助明朝[27]:235。
女真後金成立前程度上受到朝鮮羈縻[26]:143-144。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後開始攻打明朝,並想聯合朝鮮。
於明曾在萬曆戰爭幫助,朝鮮並沒有後金聯合而是幫助明朝攻打後金。
1627年2月,後金為後患並清剿敗退到朝鮮明將毛文龍部隊,徵討朝鮮,史稱「丁卯胡」。
因寡不敵眾,仁祖後金求和,雙方結成「兄弟邦」。
1636年8月,後金征服東北和內蒙大片地區後改國號清,讓朝鮮稱臣,遭到仁祖拒絕。
同年12月,後金大規模入侵朝鮮,俘虜躲江華島仁祖后妃和王子,迫使仁祖投降,稱臣,史稱「丙子胡」。
直至1644年皇太極去世,朝鮮處清朝威壓之下[27]:259-263。
1645年開始,清軍入關進佔北京,以及南明政權徹底滅亡,朝鮮關係開始出現緩和。
清統治者入駐北京後日益漢化,摒棄了燒殺掠奪遊牧民族習性,多次消減貢物要求。
此外,意識到朝鮮交好鞏固防,抵禦俄羅斯入侵重要性。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朝鮮應清邀兩次派兵與八旗軍聯合北上討伐沙皇俄國入侵,史稱「羅禪征伐」。
1735年,乾隆皇帝繼位後,朝鮮,很少干涉朝鮮內政。
朝鮮清朝這種和平友好關係持續到1840年鴉片戰爭。
[27]:264-266
大朝鮮國(朝鮮讀椒仙,粵拼:daai6 ziu1 sin1 gwok3 [1]),稱朝鮮國或者有明朝鮮國jau5 ming4 ziu1 sin1 gwok3[2],係1392年1897年喺半島存在嘅古代王朝,建國者係李成桂。
1398年1608年係大明屬國,1638年1897年係大清屬國,1897年脱離同大清嘅宗藩關係後叫韓帝國,1910年8月日本帝國侵吞朝鮮半島,實行日韓合併,韓帝國滅亡,李氏王朝告終。
韓國有「黎明寧靜國」稱。
韓國古名「朝鮮」。
是黎明,鮮意。
黎明象徵韓國人氣蓬勃活力。
但寧靜韓國歷史上只能做為一種想望。
身為一個受到大國——中國、蒙古、俄羅斯和日本包圍半島小國,韓國歷史上,每兩年有一次遭受外國入侵紀錄。
韓國歷史簡單地説,一部韓國人如何在外敵侵略下求生存歷史。
韓國人那種不服輸、協性格,便是這種歷史背景下形塑而成。
外敵侵略
國家雖大國包圍,大國入侵。
但令韓國人是,韓國幾千年來保持了民族語言和傳統。
語言學和人類學研究,韓國人屬於阿爾泰語系。
同屬於這一語系有土耳其、蒙古、藏族、日本民族。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兩千三百多年前。
號稱韓國開國始祖檀君建立古朝鮮王朝,延續一千兩百多年,後分裂成許多部落國家。
因為中國旁邊,韓國半島上國家受到中國傳入儒家思想或佛教影響。
到了中國唐朝時期,新羅王國統一了韓國半島,佛教國教,希望建立一個理想佛教王國。
西元十世紀,高麗王朝取代新羅王朝,韓國現在名稱Korea,由此而來。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衝突、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間鬥爭,使王朝衰敗,淪為蒙古附庸國近一世紀之久。
儒家思想生根
影響現代韓國,是十四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朝鮮王朝。
這個李氏王朝儒家學説作治國指導原則,教育、禮儀、行政管理各方面推行儒學系統,來抵銷高麗王朝時期佛教影響。
儒家思想韓國上到下,擴展生根,成為支配韓國人生活方式基礎,直到今天。
李氏朝鮮王朝十五世紀中葉,出了一位韓國歷史上君王︱世宗。
世宗倡導下,韓國學者創造出包含十個母音和十四個子音韓語字母。
在此之前,韓國著述採用中國漢字。
不但創立自己文字,世宗科學、醫學、音樂、教育上有顯著成就,是韓國歷史上文化一段時期。
中國明亡清起,朝鮮王朝自此儒家正統繼承人自居。
受儒家影響,朝鮮王朝以太極旗作為國旗,後來雖改換代,太極國旗南韓繼續沿用至今。
(見圖)
仇日情結源起
朝鮮王朝一九一○年因為日本行併吞而結束。
韓國台灣晚了十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
韓國歷史上成為大國如中國附庸國,但國家主權沒剝奪過。
日本強行成為韓國主人,採高壓統治,讓自尊心超強韓國人,仇恨日本人心結難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但列強有説理由韓國半島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界,分割成南北兩部份,並美國和蘇聯派兵進駐。
一九四八年南韓成立韓民國,北韓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為冷戰中彼此敵陣營。
一九五○年六月北韓突然過三十八度線進軍南韓,引爆一場持續三年,並有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戰爭。
這場戰爭讓整個韓國半島遭到破壞,人民傷亡人數達到三百萬,有上百萬人因此流離失所、骨肉離散。
南韓成為一片廢墟,韓人民心理造成創傷。
韓國一九六一年開始積極推動工業化。
軍事政變取得政權南韓總統朴正熙,在位十八年期間,政府力量全力培植企業集團,發展農工業,開創了六○、七○年代經濟成長「漢江奇蹟」。
但韓國人民政治權利代價。
一九八八年主辦「漢城奧運」,大幅提高南韓國際形象。
南韓政府開始共產國家全面改善關係。
一九九一年,南韓北韓同時個別會員國身分加入聯合國,承認方。
南韓並次年與北京建交,結束台灣四十四年外交關係。
共渡金融國難
一九九七年七月,南韓爆發金融危機,國家資產人民財富一夕之間折損了一半,形容為「韓戰以來國難」。
而南韓經濟因此喪失自主權,由IMF(國際貨幣基金會)託管三年,南韓人民視為繼日本併吞後,國恥。
年底,主要黨領袖金大中選為總統,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史上第一個執政黨政權和平移交反對黨而產生政府。
韓國民主化向前跨了一大步。
金大中號召下,南韓全民,度過國。
三年內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貸款,站起來。
二○○二年上台總統盧武鉉,社運人士支持,代表了工、農及年人支持社會力量開始執政。
(周慧菁)天下新聞室精選具時效性、深度內容,每週五發送精選當週熱文,週五寄送請查看您信箱,我們寄送驗證信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信箱天下雜誌期內容華延伸,每週三發送具時效性深度內容文章 PDF 檔案下載閲讀屬功能,若您不是天下閲讀訂户,請訂閲。
文章 PDF 檔案下載閲讀屬功能,若您不是天下閲讀訂户,請訂閲。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