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圓形建築】火熱IG打卡位但不能 |香港8處圓形特色建築靚景 |全港唯一圓筒形屋邨窩心設計和地點 |

【香港圓形建築】火熱IG打卡位但不能 |香港8處圓形特色建築靚景 |全港唯一圓筒形屋邨窩心設計和地點 |

▲ 旋轉樓梯可營造出一種深不見底壓迫感。

(陳若冰攝) 12mm,F4.5,1/100s,ISO 100美學上,直線人感覺,而曲線則詀人感到。

所以古人將「天圓地方」陰陽學説套用到建築上,例子有北京天壇、福建土樓。

你以為香港沒有嗎?下次隧時,請抬頭看看香港理工大學吧!那磚砌成圓柱形建築,充分展現出創意。

除此之外,香港城市中,不乏「圓」為概念特色建築。

中環旋轉樓梯,正確位置應該是位於花園道金鐘道交界,廣告、電影、MV於這裏取景。

▲ 想拍攝出天橋弧形,靠廣角鏡頭不可。

香港圓形建築 Play

▲ 善用構圖,可旋轉樓梯變成天空眼。

(陳若冰攝) 12mm,F4.5,1/200s,ISO 100
提到圓形建築,大部分人會想到位於大坑勵德邨。

實際上,邨內只有兩幢大廈(勵潔樓和德全樓)是上「孖筒形」或稱「眼鏡形」設計,另一幢邨榮樓則是方形。

勵德邨是全港唯一圓筒形設計屋邨廈,樓齡超過40年。

▲ 由勵德邨圓形天井地下上望,有種掉進沖錯覺。

(陳若冰攝) 12mm,F4,1/80s,ISO 1600
大廈內部走廊是圓形,左右分設有兩個圓形天井。

上往下望,像一個淵,而底層上望,有點像充滿幻感太空船。
香港圓形建築

另特色是,雖然大廈是圓形,但這裏樓梯呈三角形。

▲ 高層拍攝,出圓形天井線條。

(陳若冰攝) 12mm,F4,1/60s,ISO 500
於出入港島區朋友,銅鑼灣怡和街圓形天橋,可算是人車地點,具有四通八達實際工用之餘,城市增添一份藝術感。

▲ 透過360,可將天橋圓重現。

(陳若冰攝)
即使每天,留意到天橋天花上,掛着一個個銅牌,刻印着一些香港舊照片,讓人感覺走進循環不息時光隧道。

▲ 想拍攝出天橋弧形,靠廣角鏡頭不可。

(陳若冰攝) 12mm,F4,1/60s,ISO 400
時候,圓形窗户怡和大廈,圓柱形大廈混淆。

前者是全港第一幢摩天大樓,樓高52層,70年代號稱亞洲建築物;80年代樓66層中心所取代。

▲ 圓形窗户,能認出是怡和大廈來。

(陳若冰攝) 70mm,F6.3,1/160s,ISO 100
怡和大廈圓形窗户,是取材自中國古典園林建築「月洞門」設計,無論看,抑或面海遙望,能一眼認出這幢建築物。

怡和大廈對出,近中環9號和10號碼頭旁邊,是一座樓高60層摩天輪,由2014年底落成,設有42個車廂,每個車廂可乘載8人,轉一圈需時1520分鐘。

▲ 一點灣仔會展外,可拍攝到摩天輪維港景色。

(陳若冰攝) 35mm,F1.8,1/15s,ISO 800
一個住宅單位,一個家開始,可以外間壓力和拋下。
香港圓形建築

此身心休息地,不用追求;工作追求金碧,放工置身水晶大堂。

普通市民所需要安居樂業,而非左鄰右裏諸多陌生和。

(以下內容節錄自《香港築印》)如要認識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石硤尾邨起,勵德邨承。

其八組合成三座大廈,當時196369年間工務司鄥勵德(Michael Wright)作為命名,「勵潔樓」、「德全樓」與「邨榮樓」組成。

雖然落成於四十多年前197576年,但因為勵德邨代表並象徵其設計理念,成為傳奇「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由1962年開始,政府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並工務司署設計並興建。

世界上能擁有世界級藝術博物館城市並多,遑論是知名建築事務Herzog & de Meuron操刀設計。

香港圓形建築 Play

延伸閱讀…

香港8處圓形特色建築靚景【圖輯】

【大坑勵德邨2021】全港唯一圓形公屋,火熱IG打卡位但不能 …

其代表作勵德邨處於此香港唯一圓筒形公共屋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廉租屋歸入管理,並且統一命名「公共屋邨」),而其半開放式建築設計,影響着同期「天井型」設計屋邨發展。

勵德邨天井型大廈空氣流通,走廊彩光;加上單位對望,就算小朋友走廊玩耍,爺爺嫲嫲能充保安。

冷氣設備普及時代,各户鐵閘開,通風之餘亦有助鄰裏相助。

有説法指香港是運送香料港口,因而得名,時今日,這個國際大都會建築地標和劃時代摩天大樓可謂櫛次鱗,當中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作品。

下次你來訪香港時,不妨留意以下6座代表性建築。

環球貿易廣場(簡稱ICC)是香港建築,矗立於西九龍維多利亞港西側,其玻璃幕牆迎向午後和煦陽光,折射出光芒。
香港圓形建築

這座摩天巨樓高達484公尺(米),共有108層,設有辦公室、麗思卡爾頓酒店、天際100香港觀景台,有Ozone頂樓酒吧,供人把酒俯瞰海港景緻。

環球貿易廣場環球建築事務Kohn Pedersen Fox(KPF)設計,大樓底座頂篷呈弧形,向外延伸並收,負責設計建築師稱「龍尾」。

1960年代,歷史貿易商怡和洋行建設總部而購入了土地,獲得當時香港政府厚待:樓高52層怡和大廈保證擁有前無遮擋海港風景,這需要一座得起時間考驗經典建築才能匹配。

此,怡和洋行聯絡香港赫赫有名巴馬丹拿建築事務,並指定日裔加拿大籍建築師木下一。

這位才華橫溢建築師竹枝中擷取設計,創作出一座結構創新大膽建築,並配上舷窗式圓形窗户,維多利亞港上船隻呼應。

怡和大廈1973年落成,當時是亞洲大樓。

世界上能擁有世界級藝術博物館城市並多,遑論是知名建築事務Herzog & de Meuron操刀設計。

延伸閱讀…

公屋.勵德邨|全港唯一圓筒形屋邨窩心設計和地點 …

圓築系列07 講下講下,…

視覺文化博物館M+於博物館,它拔地而起,樓高20層,其面向維多利亞港大幕牆投射出委託影像藝術作品。

陶瓦組件覆蓋大樓外牆及地面樓層部分區域,墨綠色陶瓷瓦片傳統中式屋頂設計呼應。

進入室內,訪客會發現地下有洞天,博物館圍繞着地下「潛空間」而建,它是現有鐵路隧道輪廓挖掘出空間,現成展覽大型藝術品場地。

除此之外,M+設有多個展覽廳、戲院和其他展示當代藝術、流動影像、建築和設計而設展覽空間。

香港理工大學校園內有一座矚目的建築,它建築大師Zaha Hadid操刀設計賽馬會創新樓。

遠處看,它像一顆河流沖刷鵝卵石;但,其蜿蜒層疊式結構,加上空靈白色主調室內空間,令它看起來像是來自外太空飛船,校園內其他大樓相映成趣。

理工大學校園主要是一組建於平台之上獨立磚建築羣,木下一負責設計,外型四平八,並有多個綠意盎然庭園點綴其中,具魅力。

集古蹟藝術文化場所於一身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羣活化改建而成,幕後功臣是享譽國際瑞士建築事務Herzog & de Meuron。

這一源自19世紀的古蹟16座歷史建築組成,結構錯綜複雜,在建築師巧手下,變成串引人入勝公共空間,供訪客散步遊覽,樹蔭下乘涼,或鬆享受一頓美食,同時欣賞這裡定期舉行現場表演、當代藝術節目、歷史展覽和其他活動。

建築師原有建築羣中增添了兩座新建築:是賽馬會藝坊和賽馬會立方。

這兩座新建築幕牆鑄造鋁磚砌成,既昔日建築羣中監獄石牆形成今昔,周遭建築構成視覺比,令新建築顯得別。

賽馬會藝坊內有一座木材加混凝土建成旋轉樓梯,上層畫廊,訪客遊覽。

英國現代主義建築師Ron Phillips曾效力香港政府,當時他要公務員設計一座辦公大樓,結果負託,構築出一座建築典範。

辦公大樓地面樓層逾兩層,並設置多道拱門,散發出低調氣派。

而呈內斜角嵌入式窗户,能避免陽光直射進室內,具節能功效,這種環保意識當時來説瞻遠矚。

同時,這些嵌進內窗户大樓帶來而視覺效果。

怪這座政府樓後來賦予第二次生命,改建成豪華精品居停美利酒店,並建築事務Foster + Partners負責修復和活化。

即使你不是酒店住客,可以酒店Popinjays天台餐廳及酒吧細味其建築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