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bone)簡稱骨,是組成脊椎動物內骨骼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及儲藏礦物質。
骨組織是一種密實結締組織。
骨骼各種形狀組成,有複雜內和外結構,使骨骼減輕重量同時能夠保持。
骨骼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骨骼組織,其內部是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
人體骨骼具有支撐身體作用,其中硬骨組織和軟骨組織是人體結締組織一部分(而硬骨是結締組織中唯一細胞間質)。
成人大多有206塊骨頭,新生兒有300塊[1][2]。
於諸如頭骨會隨年紀增長而融合[3],因此成人骨骼個數一兩塊或多一兩塊是。
而六七中國人會有26塊趾骨,會有28塊、24塊、22塊,説大多數中國人會有204塊骨頭,其中第五趾有2節趾骨[4][5][6],趾骨融合是先天[7]。
另外,成人有28~32個牙恆齒,多稱為智齒,小孩乳齒20顆。
骨骨之間間隙稱關節,少部分關節可能軟骨連接之外,大部分是韌帶連接起來。
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這兩種硬骨細胞會反覆進行建造和破壞骨骼工作。


光有骨骼是具有讓身體運動作用,俗稱“運動系統”(這種分類稱呼其,因為骨骼可以稱做骨骼系統,包含軟骨、硬骨以及結骨骨韌帶,包含關節部分(關節液,因為關節是位置不是細胞不是組織)。
所謂運動系統,應該是譯作「超系統」super system之一,人體分為六種 super system)還包含了肌肉(骨骼肌)系統。
骨骼肌是橫紋肌,可隨意志伸縮,一種「動作」是一對肌肉兩塊骨頭(一個關節)作拮抗,而肌肉末端肌腱和關節下一個骨頭連接。
韌帶和肌腱是結締組織,所以運動(超)系統中只有肌肉組織結締組織,頂多包含骨髓內神經及控制肌肉運動神經屬於神經組織。
骨質(osseous substance)是骨組織基本成分,含骨細胞及骨基質(bone matrix)。
骨基質骨組織中鈣化細胞外基質,含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
骨膜是覆蓋骨表面的結締組織膜,裏面有血管和神經,提供骨質營養。
長骨例,長骨兩端是呈窩狀的鬆質骨,中部是緻堅皮質骨,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鬆質骨縫隙裏容着是骨髓。
密質骨(compact bone)稱皮質骨(cortical bone),是形成骨骼兩種骨組織之一。
皮質骨提供骨骼一些主要功能,例如支撐身體、保護器官以及釋放鈣主化學成份。
皮質骨形成了大多數骨頭皮質,同時鬆質骨堅。
人體骨骼有80%重量是皮質骨。
鬆質骨(cancellous bone)於密質骨,稱海綿質骨(spongy bone),其基本單元是骨小梁(trabecule)。
質骨來説,鬆質骨密度因而表面積。
因此、,適於陳代謝活動(例如鈣離子交換)。
鬆質骨見於骨末端、接近關節處以及脊椎中。
鬆質骨中有密集血管,含有紅色骨髓。
嬰幼兒骨髓腔內骨髓是紅色(即骨髓),有造血功能,年齡增長,失去造血功能,例如肋骨這些扁骨內骨髓後會因為脂肪及纖維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堆積而形成黃骨髓並且失去造血功能。
但長骨兩端和扁骨鬆質骨內,終生保持着具有造血功能紅骨髓。
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這兩種硬骨細胞會反覆進行建造和破壞骨骼工作。
如果形成比例,比如人類嬰兒和青少年兩大成,骨頭有可能延長、變、變緻;侵蝕速率話,可能降低身高(倒縮)或是形成骨質疏鬆。
有研究指出骨組織是一種具有7級複雜級結構質材料,主要羥基磷灰石、I型膠原蛋白和水組成。
因此具有硬度和強度,其物質組成和結構決定了生物力學性質,其中骨組織礦物含量決定其硬度[9]。
骨組織礦物質稱骨鹽,主要成分是磷酸鈣、碳酸鈣、檸檬酸鈣及磷酸氫二鈉。
它們結晶羥基磷灰石和無定形膠體磷酸鈣形式分佈骨基質中。
羥基磷灰石結晶呈片狀,每一個結構塊40nm×20nm×5nm大小,分子式為
Ca
10
(
PO
4
)
6
(
OH
)
2
{\textstyle {\ce {Ca10(PO4)6(OH)2}}}
。
鈣、磷晶體呈小柱狀排列,環繞着哈佛氏系統(Haversiansystem)排列,認為骨程度取決於骨基質中羥基磷灰石晶體排列。
骨有機質中主要成分是骨膠原纖維,其佔有機細胞間質90%。
骨膠原纖維直徑50nm,組成骨I型膠原分子平行排列連接形成膠原微纖維,膠原微纖維直徑100nm,微纖維之間軸向連接,並具約30nm空隙。
鈣、磷晶體嵌插這些空隙中形成礦化膠原纖維;礦化膠原有序平行排列集結成束,礦化膠原束組合有平行排列、纖維交織結構、夾合板結構、纖維放射狀排列4種形式[9],其中平行排列是見排列模式,膠原纖維板層骨內環繞血管問隙呈同心圓排列,骨松質內骨小粱呈縱軸平行排列。
同時有許多膠原纖維穿過板間區增加骨機械應力抵抗。
[10]其於寬度,分為一個骨幹和兩個骨骺,骨骺其他骨骼形成關節。
長骨大部分緻骨組成,中間骨髓腔有許多海綿骨和骨髓。
大部分四肢骨是骨(包括指骨與趾骨)。
長骨分類取決於形狀而不是大小。
骨骼系統是什麼組成? 骨骼系統起到什麼作用? 層面上,骨架是身體其他部分提供結構並實現運動框架。
請繼續閲讀,瞭解有關人體骨骼10個關鍵事實。
您觀看人體骨骼時,直接映入眼簾是206塊骨頭和32顆牙齒。
但仔細觀察,會看到結構。
股骨是骨一個例子。


延伸閱讀…
韌帶是緻和纖維性結締組織條帶,是關節功能關鍵所在。
軟骨骨骼軟,但肌肉要。
軟骨有助於撐起喉部和鼻子形狀。
軟骨見於椎骨之間和股骨骨骼末端。
這些骨骼提供框架和保護,實現了運動。
骨骼接合在一起形成框架。
頭骨保護大腦並形成面部形狀。
胸廓環繞着心臟和肺部。
脊柱由30多塊骨頭組成。
然後是四肢(上肢和下肢)以及將四肢連接到脊柱帶狀結構。
大腦構成部分顱骨骨頭包圍。
心臟和肺部位於胸腔內,脊柱為脊髓提供框架和保護。
骨骼是如何運動? 人體全身肌肉附着骨骼上。
肌肉周圍神經可以發出信號讓肌肉運動。
神經系統骨骼肌發送命令,使骨骼肌收縮。
這種收縮會骨骼之間關節處產生運動。
附肢骨骼骨頭協助運動,而中軸骨架骨頭保護內部器官。
所有骨骼結構屬於附肢骨骼(帶狀結構和四肢)或中軸骨骼(顱骨、脊柱和胸廓)。
骨骼其形狀和功能分為五種類型。
股骨是骨一個例子。
延伸閱讀…
額骨是扁骨。
髕骨稱膝蓋骨,是一種籽骨。
腕骨(手中)和跗骨(腳中)是短骨例子。
關節進行分類一種方法是通過活動範圍。
不能活動關節包括顱骨縫、牙齒和下頜骨之間關節,以及位於第一對肋骨和胸骨之間關節。
有些關節有活動; 一個例子是脛骨和腓骨之間遠端關節。
允許範圍活動關節(想一下肩關節、腕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位於上肢和下肢。
人體骨骼骨頭分為兩組。
附肢骨骼包括形成上肢和下肢以及肩胛和骨盆帶所有骨骼。
中軸骨骼包括人體長軸所有骨骼。
讓我們這根軸走下去,瞭解這些結構和形成它們骨骼。
頭骨顱骨和面部骨骼組成。
顱骨組成頭骨頂部和背部並包圍大腦。
顧名思義,面部骨骼構成了頭骨面部。
胎兒和新生兒中,顱骨由有彈性纖維縫連接,其中包括稱為囟門 纖維膜區域。
這些區域允許頭骨長大,容納大腦。
蝶囟,乳突囟和後囟在兩個月後閉合,而前囟可能存在達兩年。
囟門閉合後形成了縫。
顱骨縫是不能活動關節,顱骨這裏緻纖維組織。
顳骨巖部內側是人體三塊骨頭: 錘骨、砧骨和鐙骨。
這三塊骨頭接合,振動鼓膜傳遞到內耳。
喉骨架稱為喉頭,九塊軟骨組成。
它位於氣管和舌根之間。
舌骨提供了一個定位點。
咽喉部骨骼運動可開放和關閉聲門,調節聲帶度(空氣通過聲門時)可產生聲音。
胸廓肋骨和胸骨形成,保護內部器官,併參呼吸和上肢運動肌肉提供附着點。
胸骨包含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
第1-7肋骨稱為真肋,因為它們直接與胸骨,第8-12肋骨稱為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