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房子】隨時會起飛的建築 |Z世代人居浪潮撲面而來 |老百姓身邊的黑科技之 |

【高科技房子】隨時會起飛的建築 |Z世代人居浪潮撲面而來 |老百姓身邊的黑科技之 |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高科技房子」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智慧生活的新象徵。這些房子不僅能夠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更能透過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能源效率,保障家庭安全,並且實現與智能家電的無縫對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驚喜。

在副中心劇院這一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中體量最大的項目中,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項目包括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院三座單體建築,其外觀設計靈感源於通州古糧倉,並融入了中國傳統單脊雙坡屋頂元素,故有“文化糧倉”之稱。在複雜精細的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BIM技術進行模擬和優化,確保施工的高質量和高標準。在解決安全問題和高空探傷作業中,項目使用了“焊接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的高空探傷機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屋頂單晶硅光伏板,結合立面的BIPV系統,實現直流供電,兼顧柔性用電。

高科技房子 Play

朝青知築項目代表了當前北京乃至中國在民用住宅及重大工程領域對裝配式建築的廣泛應用。裝配式建築因其高效、節能和具有良好的保温、抗震性能,而受到業界的青睞。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應用智能建造和裝配式技術的場館,如冰立方、冰絲帶、雪飛天和雪如意,成為展現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築巨大潛力的亮點。

高科技房子

在副中心劇院這一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中體量最大的項目中,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項目包括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院三座單體建築,其外觀設計靈感源於通州古糧倉,並融入了中國傳統單脊雙坡屋頂元素,故有“文化糧倉”之稱。在複雜精細的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BIM技術進行模擬和優化,確保施工的高質量和高標準。在解決安全問題和高空探傷作業中,項目使用了“焊接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的高空探傷機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屋頂單晶硅光伏板,結合立面的BIPV系統,實現直流供電,兼顧柔性用電。

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高科技派建築的典範

這座位於塞納河右岸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先進的供電系統聞名。

高科技房子

高科技派風格:從讓·普魯維的工業技術應用開始,到當代設計中的前沿探索。

高科技派在1970年代得到認可,與二戰後國際主義建築風格的普及和1960年代末的登月事件有關。

高科技房子 Play

延伸閲讀…

老百姓身邊的黑科技之”住”

高科技派風格:隨時會起飛的建築?

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夏洛在1930年代設計了類似風格的建築,如著名的“維爾之家”,這是由鋼材和玻璃構成的住宅,外牆由磨砂玻璃塊組成,室內有橡膠地磚、裸露鋼樑和重型工業燈具。高科技派與包豪斯學生的“瓦西里椅子”設計有一定的聯繫,這個風格在1914年意大利的“未來主義”中就有表達。

高科技房子

高科技派在1970年代得到認可,與二戰後國際主義建築風格的普及和1960年代末的登月事件有關。

延伸閲讀…

Z世代人居浪潮撲面而來,科技賦能房地產正在撒豆成兵

住建部部長詳解”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好房子好在哪兒?如何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理查德·羅傑斯與諾曼·福斯特:高科技派設計的先驅

英國的高科技派並非悄然興起,它的奠基人並未在當時科技領先的美國尋得一席之地,反而是在英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且不止一位,而是兩位: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和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這兩位大咖不僅曾是好夥伴,還共同創立了Team 4事務所。現將透過他們的故事與代表作品,深入探究高科技派設計的特徵。

高科技派的風格特點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現端倪。這些特點可以歸納為:

  • 現代工業材料和加工技術的運用,且隨着時代發展而變化升級。
  • 對工業技術的工藝有誇張處理,呈現出符號化的傾向,如在高端住宅中暴露粗糙鋼材。
  • 設計機械化,主張結構暴露的機械美學原則。

理查德·羅傑斯1933年誕生於意大利,父親是意大利猶太人,母親則是英國人,因此他是一位混血兒。由於種種原因,5歲時他隨家人移居至英國。從小,羅傑斯的學業成績就十分糟糕,據傳他直到11歲才學會認字,且總是記不住課文,這讓他對背誦作業深惡痛絕。直到很久以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患有閲讀障礙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