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早在荷蘭統治時期,漢人便已開始在台南、澎湖海域捕捉土魠魚和烏魚。這種傳統捕魚活動見證了台灣的大航海時代。同時,研究還發現,土魠魚的學名“康氏馬加鰆”中的“鰆”字,賦予了它更多的年節意義。


據文獻記載,早在荷蘭統治時期,漢人便已開始在台南、澎湖海域捕捉土魠魚和烏魚。這種傳統捕魚活動見證了台灣的大航海時代。同時,研究還發現,土魠魚的學名“康氏馬加鰆”中的“鰆”字,賦予了它更多的年節意義。
土魠魚的美味在於其油脂的飽滿和魚肉的鮮嫩。在台南從事水產行業的黃秀蓁女士指出,土魠魚經過輪切並抹上薄鹽,日曬幾個小時後,不僅易於保存,其獨特香氣也會更加濃鬱。享用土魠魚的方式多樣,無論是乾煎還是烤熟,都能帶出其本身的鮮美滋味。
荷蘭時代,一種被稱為「國王魚」的海洋生物在台南海域被發現,而當時的漢人則習慣稱之為「土魠」。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鄭維中通過深入考據,揭示了這一奇妙的命名由來。他指出,這些名字可能源於當時海上水手和下層官員所使用的葡萄牙語「Dorado」,經過長期口語傳播,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今日的「土魠」。
馬加鰆家族成員一覽 | |
1. 土魠(康氏馬加鰆) | 南方的高級魚種,肉質細嫩,市場價值高。 |
2. 馬加剪仔 | 土魠的近親,體型細長,肉質較土魠略遜。 |
3. 高麗馬加鰆 | 俗稱「闊腹」,去年在澎湖創下高價拍賣紀錄。 |
4. 台灣馬加鰆 | 「白腹」,魚肉細嫩,風味不輸土魠。 |
在北部,特別是東北角和基隆地區,土魠魚並不享有南部那樣的盛名,反而以「馬加」之稱為人所知。有諺語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馬加魚正是土魠魚在北部的別稱。
雖然馬加鰆家族的成員在市場上的價值有所差異,但這些美味的魚類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了台灣
東部海鮮特色:土魠魚
學名與俗名
在東部地區,棘鰆被稱為「土魠」,這是一種慣用的當地名稱,並非故意假冒。由於土魠魚來自海洋捕撈,無論是本地捕撈還是進口,其供應情況並不穩定。當土魠魚的捕撈量少時,由於供應不足,價格自然會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的土魠魚羹可能會使用來自東南亞的冷凍土魠魚作為替代,這也讓消費者擔心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延伸閲讀…
荷蘭時代,一種被稱為「國王魚」的海洋生物在台南海域被發現,而當時的漢人則習慣稱之為「土魠」。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鄭維中通過深入考據,揭示了這一奇妙的命名由來。他指出,這些名字可能源於當時海上水手和下層官員所使用的葡萄牙語「Dorado」,經過長期口語傳播,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今日的「土魠」。
馬加鰆家族成員一覽 | |
1. 土魠(康氏馬加鰆) | 南方的高級魚種,肉質細嫩,市場價值高。 |
2. 馬加剪仔 | 土魠的近親,體型細長,肉質較土魠略遜。 |
3. 高麗馬加鰆 | 俗稱「闊腹」,去年在澎湖創下高價拍賣紀錄。 |
4. 台灣馬加鰆 | 「白腹」,魚肉細嫩,風味不輸土魠。 |
在北部,特別是東北角和基隆地區,土魠魚並不享有南部那樣的盛名,反而以「馬加」之稱為人所知。有諺語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馬加魚正是土魠魚在北部的別稱。
雖然馬加鰆家族的成員在市場上的價值有所差異,但這些美味的魚類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了台灣
東部海鮮特色:土魠魚
學名與俗名
在東部地區,棘鰆被稱為「土魠」,這是一種慣用的當地名稱,並非故意假冒。由於土魠魚來自海洋捕撈,無論是本地捕撈還是進口,其供應情況並不穩定。當土魠魚的捕撈量少時,由於供應不足,價格自然會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的土魠魚羹可能會使用來自東南亞的冷凍土魠魚作為替代,這也讓消費者擔心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延伸閲讀…
土魠魚家族
黃之暘,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一直以來都在推廣食魚教育。他表示,土魠魚是鰆魚家族的一員,除了大家熟知的土魠魚(康氏馬加鰆),還有體型較小的「馬加剪」(日本馬加鰆),以及價格居高不下的高麗馬加鰆。此外,還有中華鰆和台灣馬加鰆,分別被稱為「疏齒」和「白腹」。這些都是土魠魚家族的不同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