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處理的紫水晶與天然黃水晶有明顯不同,可從以下三點來識別:加熱紫水晶的顏色鮮豔,可形成濃鬱的黃色,帶有橘色調,而天然黃水晶極少見到這樣的橘色調,因此「橘色調」是鑑定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温加熱會使橘色轉變為紅褐色,如烤焦的樣子,這種「紅褐色」的黃水晶必然是加熱紫水晶。


鑑別天然黃水晶與加熱紫水晶的方法
- 晶體形態: 天然黃水晶只會生長成長柱狀的晶簇,而加熱紫水晶則會形成晶洞或晶牙的形態。
- 顏色: 天然黃水晶的顏色通常帶有煙燻或茶色調,且顏色分佈均勻;加熱紫水晶則可能偏橘色或帶有白色,且越接近頂部顏色越深。
特性 | 天然黃水晶 | 加熱紫水晶 |
---|---|---|
晶體形態 | 長柱狀晶簇 | 晶洞、花椰菜狀晶簇或晶牙 |
顏色 | 柔和、均勻,常帶煙燻或茶色調 | 鮮豔,偏橘色或帶白色,頂部色深 |
<
當提到黃水晶,稀有而品質上乘的樣品往往用於高級珠寶,而非製成廉價的晶柱或滾石。根據晶荷對巴西供應商的詢價,約3至5公分大小的寶石級黃水晶,在台灣的售價可能從數千起跳。天然的黃水晶通常呈現長條柱狀,顏色均勻,偶帶煙燻或茶色調。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黃水晶,其顏色和淨度極佳者,會被加工成刻面寶石,俗稱「寶石級」,價值因而顯著提升。
加熱處理的紫水晶與天然黃水晶有明顯不同,可從以下三點來識別:加熱紫水晶的顏色鮮豔,可形成濃鬱的黃色,帶有橘色調,而天然黃水晶極少見到這樣的橘色調,因此「橘色調」是鑑定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温加熱會使橘色轉變為紅褐色,如烤焦的樣子,這種「紅褐色」的黃水晶必然是加熱紫水晶。
此外,加熱紫水晶的顏色分佈通常在頂部最濃,這是因為頂部受熱較高。同時,加熱温度越高,顏色越深,因此在頂部通常能見到最深的顏色。
鮮豔的黃水晶如果有深淺變化的色調,可能是不自然的,推測是由於煙晶加熱褪色而來。另外,經過輻照加熱的乳白水晶可以呈現出均勻的乳黃色,也會被稱為「黃水晶」。雖然外表可愛,但這並非真正的天然黃水晶。


延伸閲讀…
天然黃水晶的尺寸可大可小,加熱紫水晶則極少超過20公分。黃水晶與紫水晶的生長型態不同,黃水晶曾在巴西發現超過一米的巨大樣品,而紫水晶則極
加熱紫水晶與天然黃水晶的鑑別
加熱反應與二色性
加熱紫水晶在加熱過程中,其內含物通常會保留下來,而天然黃水晶在加熱至200°C以上時,會逐漸失去其特徵性顏色,並在350°C左右變成無色。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因為家用的烤箱就能達到這樣的温度,而這類實驗可能會對寶石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加熱反應 | 天然黃水晶 | 加熱紫水晶 |
200°C以上 | 開始褪色 | 顏色穩定 |
350°C | 變為無色 | 顏色穩定 |
二色性
天然黃水晶具有微弱的二色性,這意味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會呈現出略微不同的顏色。然而,這種差異通常不顯著,需要使用專用的珠寶鑑定儀器,例如二色鏡,才能觀察到。相比之下,加熱紫水晶完全失去了二色性,這是一個重要的鑑別特徵。
二色性 | 天然黃水晶 | 加熱紫水晶 |
微弱 | 有 | 無 |
偏光鏡檢查
在偏光鏡下,天然黃水晶不會呈現布魯特斯角(Brewster’s Angle)圖形,而加熱紫水晶可能有這種圖形。這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技術,主要用於專業寶石鑑定。
偏光鏡下 | 天然黃水晶 | 加熱紫水晶 |
布魯特斯角圖形 | 無 | 可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