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區的歷史變遷
清領時期


龍井區原為拍瀑拉族水裡社的社域,清朝初期劃屬諸羅縣,後移交天興縣管轄。康熙末年,漢人移民逐漸遷入,形成三塊厝、田中央等聚落。
日治時期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龍井區曾先後隸屬於牛罵頭支廳、塗葛堀支廳、沙轆支廳。1909年,更名為龍目井區、塗葛堀區、茄投區。1920年,合併為龍井莊,隸屬台中州大甲郡。
戰後時期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龍井莊改制為龍井鄉,屬台中縣管轄。2010年12月,台中縣市合併,龍井鄉升格為龍井區,隸屬台中市。
龍泉裏的龍目井
龍目井位於龍井區龍泉裏,傳説中先人發現井旁有兩口泉水穴,形似龍眼,因此得名。另一傳説是因井旁有一塊狀似龍首的石頭,其上有一對神采奕奕的石眼,故稱作「龍目井」。此井被認為具有治療疾病的神效,曾吸引許多人前來祈福。
彰化八景之龍井觀泉
清朝《彰化縣志》記載,「龍目井」被列為彰化八景之一,稱為「龍井觀泉」。因井旁曾有兩棵榕樹,故又名「雙榕抱泉」。
年代 | 地名 | 隸屬 |
---|---|---|
1832年 | 龍井觀泉 | 彰化八景 |
1909年 | 龍目井區、塗葛堀區、茄投區 | 沙轆支廳、台中廳 |
1920年 | 龍井莊 | 大甲郡、台中州 |
1945年 | 龍井鄉 | 大甲區、台中縣 |
2010年 | 龍井區 | 台中市 |
龍井地名由來
龍井地名由來探討其源由,提供了不同的歷史觀點。龍井地名由來可追溯至明代,當時地方開發較為密集。
不同觀點
觀點 | 説明 |
---|---|
南勢湖説 | 明代嘉靖年間,南勢湖地區有數條清泉湧出,當地人引泉灌溉茶園,茶葉品質極佳,故稱「龍井」。 |
龍眼井説 | 區內曾有一口老井,井水清澈見底,形如龍眼,且味道甘美,故得名「龍井」。 |
鳳凰山説 | 鳳凰山麓曾有一口深井,井壁奇形怪狀,狀似龍形,當地人遂稱其為「龍井」。 |
湧泉説 | 區內有多處湧泉,其中一處湧泉泉水清冽,形如龍形,故稱「龍井」。 |
史籍記載説 | 《嘉靖志》記載,龍井之名源於附近山巒形似龍形,故稱「龍井」。 |
皇帝賜名説 | 傳説明代嘉靖皇帝曾到此品茗,讚不絕口,欽賜「龍井」之名。 |
結論
不同觀點對龍井地名由來眾説紛紜,尚未有定論。但這些觀點反映了當地歷史、地理和人文特色,加深了龍井地區的文化底藴。
延伸閲讀…
龍目井(龍井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井區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