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細節 |
---|---|
分類 | 虛骨龍類獸腳亞目暴龍超科 |
屬 | 暴龍屬(Tyrannosaurus) |
種 | 君王暴龍(Tyrannosaurus rex),又名霸王龍 |
分佈範圍 | 北美洲西半部,拉臘米迪亞島嶼大陸 |
生活年代 | 白堊紀晚期馬斯特裏赫特階(約 6800 至 6600 萬年前) |
解剖特徵
| 部分 | 特徵 |
|—|—|
| 顱骨 | 體積龐大,頭骨後方寬闊,口鼻部狹窄,眼睛朝向前方,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有助於減輕頭部重量和提供肌肉附著點 |
| 牙齒 | 前上頜骨部位的牙齒呈鑿狀,前段牙齒較為密集,呈 D 形橫剖面,具明顯的稜脊。後段牙齒較粗壯,外型類似香蕉,牙齒間空間較寬,也有明顯的稜脊 |
| 頸部 | 頸部呈 S 形彎曲,但相對較短且強壯 |
| 前肢 | 前肢非常小,可能有 2 至 3 根手指 |
| 後肢 | 後肢強壯,每隻腳承受約半隻大象的重量,蹠骨離地,腳後另有一上爪 |
| 尾巴 | 尾巴大且重,長度約與身體相當,有時包含超過 40 塊尾椎骨,可與頭部和身體保持平衡 |
演化與分類
| 分類 | 特徵 |
|—|—|
| 暴龍亞科 | 包含暴龍屬、懼龍屬和特暴龍屬,有時特暴龍屬被視為暴龍屬的亞洲種 |
| 近緣種 | 特暴龍(可能與暴龍屬為姊妹種)、矮暴龍(有效性仍有爭議) |
| 命名 | 1905 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發表,屬名Tyrannosaurus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rex意為「國王」 |


生物學
| 特徵 | 細節 |
|—|—|
| 體型 | 長度可達 12.8 米,臀部高達 4.5 米 |
| 體重 | 大約 8 至 15 噸 |
| 咬合力 | 約 6000 千克 |
| 速度 | 行走速度約每小時 17 千米,奔跑速度約每小時 40 千米 |
| 飲食 | 可能是掠食者和食腐動物,捕食範圍包括鴨嘴龍科、角龍科和甲龍科 |
| 壽命 | 可能長達 30 年 |
| 性狀 | 可能具有兩性異形,強壯的個體可能為雌性 |
| 推測行為 | 可能具有領地性,並參與同類相食行為 |
龍屬:史前時代的海洋霸主
龍屬(學名:Dracorex)是一種在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美西部的食草性恐龍。龍屬以其獨特而華麗的頭冠而聞名,使其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恐龍物種。
分類與特徵
龍屬屬於頭飾龍超科(Pachycephalosauria),這是一組以其厚重頭骨而著名的恐龍。龍屬最顯著的特徵是其頭冠,其形狀酷似一頭龍的頭骨,這也正是其名稱的由來。頭冠是由增厚的鼻骨和頂骨組成,佈滿了凹痕和脊狀突起,推測具有保護和展示功能。
龍屬體型較小,身長約為 2-3 公尺,體重約為 100 公斤。其具有強壯的四肢和短小的尾巴。其頭骨較為扁平,具有強健的顎骨和葉狀齒,適於咀嚼堅硬的植物。
行為與生態
龍屬是一種羣居動物,推測具有複雜的社交行為。其頭冠可能是用於物種內部的展示和識別。研究人員認為,頭冠在社羣互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吸引配偶、建立領地或解決爭端。
龍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拉臘米迪亞海路(Laramidia),這是一個位於北美西部的水道。其與其他頭飾龍科恐龍共同生活,包括圓頂龍和厚頭龍。這些恐龍形成了一種生態系統,在食物和資源上展開競爭。
發現與研究
第一個龍屬化石於 1999 年在南達科他州被發現。該化石是一個保存完好的頭骨,其獨特的外形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將其鑑定為一種新物種,並命名為「龍王龍」(Dracorex hogwartsia)。這種名稱靈感來自於《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霍格華茲魔法學院,象徵著頭冠的外觀類似於電影中的龍。
表格:龍屬特徵摘要
特徵 | 描述 |
---|---|
長度 | 2-3 公尺 |
體重 | 約 100 公斤 |
頭冠 | 佈滿凹痕和脊狀突起的華麗頭冠 |
顎骨 | 強健的顎骨 |
牙齒 | 葉狀齒,適於咀嚼堅硬的植物 |
四肢 | 強壯的四肢 |
尾巴 | 短小的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