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曾氏書云:“甲向走寅禍,傷丁破財當。若走卯口人氾濫,疾病女丁憂。寅卯兩口同時走,大禍其中”。書云:“貪峰失向,貪朝失局”,“庸醫害一人,庸師害一族”,先賢說一點。潮汕地區負山面海,境內高山而多丘陵和平原,河網交織,優良自然地理風水術應用創造了理想場所。毗鄰江西和福建兩地輿家提供了。兩宋後,從江西和福建往潮汕大量移民,這二大風水術流派(形勢派和理氣派)交彙和融合提供了實踐機會。潮汕風水術(巒頭理氣會合二一),可見中後期澄海東湖人蔡本江所著《地理辨正求真》一書,蔡氏昔習堪輿術而得傳,後客遊奉天,偶遇一金姓欽天監院人,隨杖三年,始得詮,方知今是而昨非,真訣及諸法: “二氣河洛之理,洞造化運行機;審來山雌雄;察金龍明向背,觀血脈源流;認二爻定踪卦;翻倒訣量山;覽十二方星巒吉,仙人徑步水;收二十四路來水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專生旺之氣,龍配向而合水,山水不犯死煞侵”。“天心正運,龍宮交會,玄空諦,天大卦,收水火,正龍岡,安天機,收陽神,五星躔次,月加監,儀禽奇遁,吊泊飛宮;四課三傳七百二局,以及真祿馬真貴人太陽太陰到山到分金之下”。
政治上失意及科舉上失敗原因,潮汕仕宦人物注意力轉移到風水術研究上來,清末豐順丁日昌第二子丁乃潛(字訥庵),入民國後,仕路,深居簡出,“治醫及詩,年益專,聞及堪輿星卜”。輿師徐展綏,是晚清揭陽名人姚秋園妹夫,因為姚家營築幾口墳墓後,出四五年,姚家即兒孫次第誕生(男女孫媳大小25人,外甥10人),子輩學業有成,聲名大著潮汕地區人多地少,加上對 喪葬 迷信,如盡人倫孝道,死者入土安,使其魂靈得以安寧,擁有一方墓地能庇後人寶貴騰達作用,因此爭奪一口風水寶地而引起官司糾紛或械鬥每一個宗族中時有發生,他人扒了(或侵占)祖墳,於斬斷了和子孫興旺發達希望。巨族一方墓地巧取豪奪,命運,希望能此安墓先人,改變家族命運,但是靠近或侵占他人地是一種侵犯。扒人家祖墳,會結下不共戴天仇。明隆慶五年進士、潮陽峽山人周光鎬兄週竹岩,為擇一地葬父,而更卜,後既得一地,舉事,有豪族來爭,先生(週竹岩)設袂起曰:“我厝我父,身可枕戈死,何怒鄰構亂之族為哉”。有頭可斬,血可流,爭葬地沒有商量餘地。
地理風水指是地勢山川水陸氣流現象人吉凶關係。我國,早在兩幹多年前春秋時期,官府民間有所講究了,後逐步形成一門學問。無論創建村莊、廟宇、祠堂、住宅以至墳墓,要講所處地勢來龍去脈及氣流風勢,選其美而避其惡,以求安寧吉利。潮汕民間,例外,繼承這一傳統習俗。戰爭年代老百姓求生存猶,解放後反迷信,這一風俗人重視追求,當今這一習俗是存在,成為一門普遍訣術。
潮汕農村人講究地理風水,主要於建住宅和墳墓上,即是“陽宅”和“陰宅”地勢、方位選擇,要請這方面識、有眼力人出主意,或請堪輿先生來測定。是有錢人家,年老未亡請來了風水先生選擇墓地,做起“生基”以備死後安葬。風水先生帶一名,他提傘提“羅庚”,山野穿來走去尋找吉地,看其來龍去脈,龍即山勢、丘陵、高地伸延,脈即隨龍水,即“龍血脈”。要了解那裡氣流,即穴位所處地方風情況。選擇墓穴主要是風水,所以謂“風水”。風水先生選擇了幾處可以作穴地作本錢,有錢人請其選擇墓地時,他有幾張牌可出。墓地,報酬,幾十擔穀子酬價者有。人家,人死了,人喪葬費用應付,沒法請風水先生了,由親鄰其安排墓地。族裡總有懂風水常識人,草草幫出意見安葬算了。上是看看穴地,向前望去,面前開朗,即是有“明堂”;有水流後面一旁彎曲流過前面聚,徐徐一旁流去。前面有橫塘聚水。小溝渠、水田有水流,可作為“龍血脈”。有前面道路和阡陌不能穴位衝,要橫過;有墓地要避風,風頭,墓後部不要有路,要離墓後些。前後左右有丘陵高地講究。每一墓穴前後左右地勢龍脈有關下代兒子房頭命運,多子者各兒子要知道出意見,總之戒律很多,還要羅庚定出墳墓方位角度,以至擇日擇時安葬。
據《榕東郭氏族譜》載:南明兵部尚書郭之奇祖墓普寧黃坑都山步鄉五龍,其山分支起,五屏山西北,屏角曜氣亂石林立,中脫嫩龍數十丈,平關無片石,但吐火唇作順局,且左右坑風射立,此地難入地師時眼,穴麒麟吐火,傳說奇之父擇此穴。葬後不數十年,即出郭書奇。
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使是盛大氣運行有它餘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有聚集地方。經書說:水流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生氣止聚,說這個意思。經書說:得乘,風水自成。士生氣母,有土有氣。氣是水母,有氣有水。所以藏乾涸燥熱地方氣要淺,藏地帶氣要。
陳泰初(宋哲宗紹聖年間授潮州通判),墓揭陽黃岐山油麻埔,喝形狐狸‘獻’, 穴黃岐山中峰落脈,後倚巍峨秀峰、前銜雙溪綠水,桑浦山及月潭山、梅崗峰遙對峙呼應。座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針丁酉、丁卯分金。 《泰初陳公陵圖重修記》
墓碑,眾人心中是一種陰森森,視恐懼,觸發怵傢伙,是走一片墓地裡,讓人不寒而栗。潮汕有句老話“平生做虧心事,半夜敲門驚”!顧名思義,墓碑乃立於墳塋前作為標記豎式碑石,陵墓構造上一件獨立小品建築物。它製作之前;山上一塊頑石而已,那麼,你會一塊山石感到疹心吧。石匠加工製作後,冠以墓葬名,成為墓葬文化一個部件。 。本期,墓碑這個“死傢伙”敲開它歷史構造及其背後蘊含文化內涵。
中國墓葬文化墓碑,經歷了兩個演化階段。
是碑做一種工具使用實用碑時期。即下棺“墓所碑”。繩索牽引轆轤。禮記*檀弓下記載,“公室豐碑,三家視桓楹”。鄭注:“豐碑斫大木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穿於中間轆轤,下棺繞繂,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鹿盧”。可以任意升降,自行運轉。
碑身上刻文字,頌揚人功績,品格和記載史實,簡稱刻字碑時期。 。並由此派生出:紀事碑、功德碑、刻經碑、祭祀碑“碑家族”群。
遠古“墓而墳”,地下掩埋,地表樹標誌。到後來有地面堆土壘丘。墳前插上木樁竹竿,系上纖維質東西(紙或布帛),寫明死者諱號,生卒年月,叫做“銘旌”。其損壞,耐風雨侵蝕,而後人辯識,演化出石柱代替木樁,石柱上刻上文字歷史過程。 。從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經歷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使用到西漢時期;墓碑行文基本定型,經歷了2000多年時間。
北朝時代注重風水,風水家南方為神道,其實神道即是南墓道。因而神道上立碑;稱為神道碑。 。宋朝營造法式不碑、碣有專門講述:“鰲座碑”是宋代見。它碑首,碑身,碑坐三部分組成。 。碑首早期有圓首和首形兩種。周朝琬圭和琰圭兩種禮玉有關。趺座是安放碑身石座,稱為跌,造型長方形,或螭首龜身。有一種碑首如笏頭碣形狀,呈方形而雙肩抹角,碑首多盤雲龍或雙龍戲珠雕刻。有採用屋頂歇山式。
體型上長方形碑,而環首形上小下大稱碣。 。碑、碣使用有著級區分。五品以上官可立碑。七品以上官可立碣。到了清代,五品以上官吏龜趺螭首碣。五品以下方趺圓首碣。 。原則上庶民墓前立碑碣。但社會風氣是禁不住,只是庶民所立碑體縮小一些,無趺座,而且碑文寫名號年月,寫傳略墓誌。
,看墳厝潮汕一帶,陰居風水營造歷代盛行不衰。其造型普遍為“太師椅型”,或“轎椅墳”,發現少數“龜殼墓”。 .椅子墳特點:墓地選擇多依堪輿學說“藏風聚水”觀念,建山腳餘脈附近,依山傍水。轎椅座呈斜度,碑主體立於正中央,後龜形墓室,碑墓室之間中兩邊低下半圓形攔水圈包裹,,左右呈“鳳”字形或“凸”字形伸展成為扶手。扶手內形成半圓墳堂或祭壇。垣牆往往精雕琢,。過去只有富貴人家有能力建“交椅墳”。輩人認為“太師椅”或“轎椅”乃官貴物,希望能庇陽間後代發達封建思想。
做為主體墓碑是潮汕墓塋亮點。其形狀變化多端,規模“宋體”墓碑彷如祠堂三山門樓構造,氣勢,背部砌有三間神位照屏,砌四柱三門仿木結構石牌樓,柱間架頷枋,雙落翼歇山頂,各間花崗岩石碑豎砌,碑銘,碑額做“篆書”或“隸書”。兩側垣牆砌成廂廊樣式,雕刻吉祥圖案花紋。前有望柱楹聯,墓道有石馬,石獅物。
碑首造型多變是潮汕墓碑一特點,其型五行星體式訣打造,火體,圓金體,方為土體,曲水體,直為木體,五行到頭入生比和吉,相衝。水星入首宜曲為比和、圓相生,吉,餘。以此類推。這些複雜多變造體式,潮汕複雜地形地貌相關外,風水觀念密切相關,是潮汕人“做風水”和“養風水”(提高或改善墓地風水能)手段。
潮汕人信“風水”,死前多選擇風水寶地來“築生居”。所謂“生居”未死人修墓。什麼人有死,修築墳墓呢?人們普遍認為:一塊墓地風水,會關係到一家子孫福災,此所謂“富貴官品安葬所致;年壽延促,墳壟所招”。故此,人們選擇“風水”時總是十分,請來“風水先生”。風水寶地選定後,開工修築“生居”。 “生居”修築完畢,可樹墓碑,墓碑上已有刻字。人死後碑文上字要塗綠色油漆,而生居碑文上要塗上紅色,以示人死亡。
預先選擇墓地外,有的提前準備棺木、壽衣。棺材選用梓木、樟木、柏木優質木材。棺材形制多呈長方匣狀,棺蓋和棺身兩部分構成,尺寸大小視死者軀體而定,適中度。民間喪葬棺視其家資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細作,;窮者薄板白棺,。今天,實行火葬後,大部分人購買大小適中棺木,因為了,會進不了火葬爐,後只能棺木掀開,這樣顯得可憐了,得失。
壽衣的製作要擇日選時,製成後要收藏,不能其它衣物所壓。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應該拿出來曬曬太陽,除去霉氣。
情況下,臨終者身邊有許多親屬(是臨終者兒女)相伴。說,如果臨終者有什麼掛念人或事,比如掛念子女沒到身邊,孫子沒滿四個月。那他會,等到那人到了,或時間到了會去世。有經驗一輩會
臨終者“拉黑屎”來判斷是不是要走了,接著告訴親屬得輪流陪伴臨終者身邊。親人們使死者亡魂減少黃泉路上磨,大門前放一頂紙轎。當死者亡故時,紙轎燒掉。這樣,死者亡魂可以乘坐著轎子,鬆地到地府“報告”了。相傳,如果是早上去世話,說逝者顧子孫,希望子孫來有運;如果是晚上去世話,說他顧子孫,自己,所有帶走。
從臨終者神情中窺視出臨終者去世後,親人其抬到公廳,安放準備“冥椅”上。這是有講究。死者上公廳前,安放公廳裡祖宗香爐或牌位移走,掛公廳里和死者家裡“天公爐”紅紙包裹。潮汕地區,逝者壽終年歲達到50 歲時,稱為“上壽”,可進入公廳,安放準備“冥椅”上。如果逝者壽終年歲50 歲,稱為“唔上壽”,只能安放稻草和草蓆上,整個過程只能是冷冷清清地草草了事。
逝者,親人們痛定後有許多事需要忙。
當死者亡故後,死者親族中會有若干人(是3~5 人)組成一個辦理喪事小組。他們是年、有經驗人。他們全權辦理整個喪禮過程中一切事務:安排程序、收受禮金、發送回禮、記賬。整個喪禮過程中,處中死者家屬不用凡事親為了。
家屬應煮一瓢水,一個缽盛著,一條毛巾包裹著三根香,紮後蘸上水,象徵性地死者身上擦三下,此過程被稱為死者“洗香水”。沐浴完畢更衣(俗稱“穿壽衣”)。潮汕地區,死者所穿衣服看起來傳統、華貴,有點像古時村中“員外”、“夫人”穿著衣服,稱為“壽衣”。 “壽衣”件數由家屬“量力而為”,但不能於7 件,可達23 件,且應是單數。穿戴上,男女盡。男穿長衣,外加馬褂,戴橄欖帽;女穿袖衣、褲子和腰裙,戴圓帽。另外,家屬要一條毛巾包一把扇子,讓死者握左手,一個袋子置於死者右手,袋中裝有“五種”。這個過程中,如死者為女性,兒媳要其梳頭,還要梳做“四句”。這是一種孝道象徵,意思是叫祖母走,不要記掛家人。穿衣,將死者置於公廳中,棺蓋上,上,白被下,俗謂“死人似虎”,是防止驚嚇到活人,而實際上是讓家屬見了。
延伸閱讀…
除此以外,家屬要死者腳一側,放置一盞豆油燈,稱為“腳尾燈”。燈是死者陰間照明引路,不能滅。並其周圍備有一捆稻草。同時,要放一個盆,子女守時要地燒紙錢,意思是父母到陰間路費。後,死者身旁放置兩個紙人,俗稱“港(埋)”,為供死者陰間相伴和使喚。
另外,有一個稱為“打牒”環節。父母雙方健在之時,所有女兒要一起到寺廟或庵母親打“牒”。 “牒”實際上是一道靈符,上面蓋有寺廟或庵印,並且是法師做過法事,俗稱“女子打牒母恩”,表女兒孝心,報答母親養育恩。說,這張“牒”是母親陰間通行證。母親亡故,並“沐浴更衣”後,“牒”貼母親額頭上,以此證明這是一位母親,受子女愛戴,兒子養,女兒回來報恩,這樣母親陰間受到尊敬,可以陰間享福。說,當死者屍體、衣物、棺木腐化、消失時,這張“牒”能保持得。 “牒”重要性讓許多海外華僑回到故鄉母親“打牒”報恩。
(六)“報地頭”,“買水”
報地頭:潮汕喪事禮俗,其中一項報地頭。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死。死者長子手扶木盤,盤中放著死者年庚帖、烏糖、麻絲、香火等物。到廟,長者上後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報告說:“生地頭來,死地頭去,時辰念老爺知。”接著念出死者生卒年月日辰,享壽多少歲。廟祝依報享壽數敲鐘,一歲一響,每敲一響,長子抽出麻絲一條,湊成一束,係於神座,並送香油錢廟祝。長者死者年庚帖焚化後,領死者子孫繞道回門。
女婿端香爐,孫子持棍teng(孝杖)。
葬禮中人有服飾。親屬此時要套上麻衣,背穿,父亡露左臂,母亡露右臂(?)。第四代子孫帶藍色長帽,五代子孫穿紅色。
買水:父母死後,報地頭後去買水。孝子孫報地頭裝束,族長引路,長子端水瓶,瓶插榕樹枝。長子右臂掛一竹箍,到河邊焚香燒紙,將竹箍置水面,水瓶放在竹箍內汲水帶回,另路而回。回到靈堂,仙草醮水灑於死者臉上,水瓶置死者身邊。說這是死者陰間路上之用。
守是傳統喪俗禮節之一。守即守護,所以守靈是護靈。守靈某些地區叫“守夜”。親人回家休息,女兒們回家,留下幾個人守(是兒子或者親族裡親)。這一夜,守夜人神經是無法放鬆。守夜人責任有兩項:第一是像徵性保護屍體不受外鬼侵犯。第二是不要讓貓狗靠近屍體。守夜時間是,從逝者去世第一天到逝者“出山”為止。有村是規定七天后“出山”,有村是要子女生辰八字拿去叫人看日子,擇個“好日子”“出山”。
次日,辦理喪事組應派人到各親友處報喪,告知死者消息。親戚朋友包括嫁女兒夫家,只有接到喪報後,才能前來弔喪。因為潮汕地區男輕女思想,內親和外親分得。 “走仔飼大別人個”,“嫁出去女,潑出去水”,父母女兒贍養,其財產女兒繼承。雙親當作家中男丁“財產”擁有。家中有事,外嫁女兒不能發表意見,無權作出決定。父母亡故如此,得兄弟通知,女兒不得回家哭喪。報喪者不得入屋,只能喚受報人出屋。受報人應拿一碗清水(裡面放了七色線)到門口,報喪者喝一口,並報喪人包,表謝意。親友聞訃訊後,送款若干以助辦理喪事,俗謂“送紙禮”。送款多少,各人量力而為,但錢款數目的尾數是一,如41 元、111 元,取為家中有一人亡故。錢款可讓報喪者帶回,可以送上門。而家屬應死者做完法事後,備小紅繩、糖果、麵(正月“大吉”代替)和毛巾送幫忙辦喪事人和“送紙禮”人,俗稱“”。
“吊生”或稱“弔”。這個程序要你喪禮舉辦規模而定,而且是親族裡婦女,男士不用。如果只是規模而已,那麼需兩次,一次是逝者過世第二天早上,一次是“出山”那天早上。如果是大規模話,那麼從逝者去世第二天早上,到“出山”早上,每天下午四、五點時候舉辦一次。要求逝者親屬跪逝者棺木兩邊哭喪,逝者接受婦女們跪拜。主要表達家屬逝者留戀,說明逝者深受大家喜歡,大家捨得他走。
延伸閱讀…
入棺,潮汕人稱“”,是看日子。死者家屬應備中棺材(火葬爐入口大小準),打開後石灰、茶葉具有防腐作用物品墊底,使屍體不致過腐化。死者家屬得祠堂借來板凳置於廳堂。死者安置入棺內完畢,子女紙錢填棺內,屍體,防止運送過程中有所易位;二為盡孝心,讓死者陰間做個富有人。填滿後加蓋,釘。每副棺木,無論大小,只用六釘,俗稱“六支棺材釘”。邊下釘邊唸“四句”,其內容如下:安頭釘,萬事興;安二釘,子孫昌盛;安三釘,三朝元老;安四釘,四季興隆;安五釘,五代同堂;安六釘,安到圓,內外子孫富貴萬萬年。六釘加滿
時,“四句”念完。加釘完畢,蓋上“蓋單”,並撤掉“腳尾燈”。出殯選擇吉日吉時,因此出殯前,棺木兩條板凳墊著,棺木仍安放於公廳。
兒子、女兒、兒媳披“大麻”,即穿上麻布喪服,戴麻帽,穿草鞋,同時腰纏一條麻繩,麻繩上串著五個顏色小麻布袋,稱“五色袋”,並各個袋子里裝上“五種”。女要披上麻布頭披,整張臉遮起來。孫子、孫媳、侄子、侄媳披“麻仔”,即穿麻布喪服,戴麻帽就行了。女婿穿白衣和黑褲,戴通帽。孫女婿穿素色衣和黑褲,戴白帽。外孫或為出嫁孫女穿素色衣和黑褲,頭戴白帽或白頭巾。其他來參與送喪親戚,男要穿白長衣(衣長及膝)和黑褲,戴白帽;女要穿白衣和白裙,要披上白色頭披遮臉。其他來參與送喪世交,則穿著素色衣褲,手系黑帶。
喪葬禮俗“出山”前,棺木頂上披一條單,一條青色大裙,以備“回靈”時使用。 “出山”前要拜祭,這個環節稱為“拜上路”,禮節。供桌上放著五份茶、酒、湯圓、飯,五種齋菜,“五牲”,豬頭、酵粿、粿、湯圓、飯(上面加一個紅雞蛋)、水蟹,竹箶裝飯、米各一箶(每個兒子要備上一套)。米箶上放一個竹圈子,要有一個米筒,米筒中放一把韭菜,韭菜上放一片豬肉,要擺上白蠟燭、燈火。拜祭東西要放上竹葉或鬆葉,稱為“放青”。祭拜完畢,會逝者梳洗器具和家里關於逝者不要東西放到溪。棺木捆綁,“棺材虎”抬起棺材,並一腳踢翻墊棺材長板凳。另外,要準備“火引”(用紙編成),每個兒女要一條,但只要孝子帶一條棺木“出山”就行了,其餘放在家中。當“棺材虎”一腳踢翻長板凳時,點燃一串鞭炮,送喪隊伍放聲痛哭。這時,隊中女人應用衣袖遮住臉,低頭放聲哭著,叫著死者名字。隊伍棺材開始擇定路線走去。這個過程是講究:
(1)送喪隊伍。隊伍雖沒有規定,視死者年歲、社會地位、家族大小和所辦規模而定。送喪時,一位年親人走前面,稱“引路人”。他一把鋤頭挑著一個裝滿紙錢竹籃,走撒紙錢。棺後按序是兒子、孫子、侄子、女婿、兒媳、女兒,族裡親人排列,女前,男後。
(2)家屬缺席情況。如果孝子過世或因事不能參加送喪,那麼由其子代替。代替者身穿自己衣服,頭戴父親帽子,意為代孝子盡孝。如果親屬缺席,要請一個親人一個大盤盛著缺席者身份相應披麻戴孝時帽子或頭巾以此代替。
(3)送葬路線。潮汕地區民宅建築中,設有外露水溝,供排水排糞,俗稱“屎溝”。這種水溝於城市下水道:第一,水溝設置應和整座房子格局統一起來,不能破壞房子佈局;第二,潮汕地區,水被視為錢財象徵,其流向影響著整個家族錢財去向和興衰。基於以上兩點,潮人修水溝時是講究。送喪時,隊伍順著水溝水流向走,謂“順靈”。回來時,應繞道而回,避免逆水而上,造成“逆靈”,招惹。送喪隊伍到某一選定交叉口停下來,棺中死者拜別,折了“青榕”插於頭上,開始繞道而回了,兒子跟著棺材上山安葬死者,現在是直接送上火葬場派過來車到達火葬場火化,後送上山。
到了墓地,開壙。孝子要壙底下一團泥土裝到青裙裡帶回去。而後
種“種子”,安葬死者,再以香燭拜祭,兒子們杖放於墳前,“三牲”謝土地爺,化了紙錢“回靈”了。後,孝子手執“火引”,帶著青裙和其他人一起回家。 “回靈”是一路燒香,將死者魂魄引領回家,設置靈堂。孝子帶領死者魂魄歸來前,死者兒媳、女兒照看著拜“上路”香爐碗,香火不能中斷,等到孝子歸來。
(4)魂魄請進靈堂後,須再行拜祭。此時,準備三種水果和湯圓。另外,孝子到家後,將裙裡泥土放於死者香爐碗中,並門上懸掛一盞白皮藍字燈籠,父亡寫一“嚴”字,母亡寫一“慈”字,門聯換白底藍字門聯,場幫忙人要吃湯圓。與此同時,不論白天黑夜,孝女要帶著“火引”和一對燈籠(燈籠上有女婿家姓氏)回家。
喪葬禮俗“出山”後,接著是做功德環節,只有做了功德後可以拜旬。那些送喪回來婦女會到逝者家裡幫忙打掃,因為逝者去世直到“出山”這段期間,逝者家裡是允許拿掃掃地。只有等到“出山”完,會進行一次掃除。主要是晚上或者第二天晚上做功德做準備。做功德下午四、五點時候,大家洗澡,男“出山”隊伍到村老爺宮去“請經”。這是民間宣告死亡一種形式。語言生地頭來,死地頭去”,是指這種“老爺”註銷死者“戶口”形式。女在家裡拜,主要拜佛祖和逝者香爐碗,這是有講究,佛祖拜三下,逝者香爐碗拜四下,婦女拜過程中得穿著青裙。男回來後,要拜佛祖和拜逝者香爐碗,是拜三下和四下,其間,逝者男家屬要跪逝者香爐碗兩邊。
拜完後,會留下吃一碗麵湯走,以前是要求“吃桌”,現在大家簡了。吃完後,親戚朋友大多回家了,只有親親人留下來幫忙。接著得準備一桌法師吃,他們東西講究,得弄一隻桌他們吃,即他們“吃桌”習俗保留著。三個法師(規模是五個法師或多)吃完後,晚上七點時候,開始主持法事。其間,孝子一切行為聽法師指揮。靈堂上掛起大士畫像、十殿閻羅、十八層地獄圖。法師誦經,繼做“四出連”,若死者是男性,做“挨塔”和“過橋”,若死者是女性,則“挨蓮池”、“過橋”、“禮血盆”、“散花”四個節目要做全。 “挨塔”或“挨蓮池”時,紙塔吊廳中,和尚誦經,遍請諸仙,然後執起引路幡,領著孝子繞塔或繞池而走。 “過橋”椿椅擺開橋,和尚前引路,孝子奉香爐。 “四出連”有“請仙曲”、“引魂曲”歌謠。
做完“四出連”,請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廳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新草蓆盆圍住,和尚執引魂幡放於席中,邊搖鈴誦經,孝子則跪拜於地。然後燒冥衣,辦粿品祭拜,燒庫錢用具,給死者到陰司使用,俗稱“追薦”。後,要求媳得盆中水倒掉。,做功德就算結束。接著,法師誦半夜經,要誦三、四個鐘頭,主要是幫助靈魂超度。,逝者送葬禮俗結束。
如果你有錢,想弄大規模話,做完法事第二天早上,得進行一次放生儀式。,隊伍“出山”時候隊伍是。這時隊伍主要順著村里大溪道走,後到達村里“祖師公”那裡,進行放生,放生主要有水雞、鱔魚和鱉。隊伍回來後,得每個人準備一碗湯。,逝者送葬禮俗算結束。
接下來是拜旬,每十天為一旬,祭拜九個旬(第九旬不用拜)。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