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中,陳賡將軍指戰能力不是,是知名度,他遇事波瀾不驚,熱情、處事風格受大家歡迎。
只是令人痛心是,建國後1961年,陳賡將軍成為第一位去世開國,時年58歲,作為令人致敬開國功臣,追悼會結束後將軍遺骨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受後人瞻仰。
只是令人不解是,將軍病逝50年後,遺骨遷出八寶山,這是為何呢?
1903年,陳賡生於湖南湘鄉一個武官世家,祖父湘軍領,所以他家境,寢食無憂。不過陳賡貪於安逸生活,13歲那年家裡跑出來參加了湘軍。但軍閥軍隊陋習,讓他心生厭惡。
離開湘軍陳賡開始了學業,求學期間接觸馬列主義思想,並1922年成為黨員,1924年陳賡成為黃埔生,表現出色,稱為“黃埔三傑”之一。
黃埔畢業後陳賡參加了東徵戰役,第二次東徵時,他危難之中救得蔣介石性命,本來他老蔣信任學生,此時成了老蔣救命恩人,此後畢前途似錦,榮華享受盡。
不過陳賡堅守自己,並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到了抗戰爆發後,陳賡是八路軍386旅旅長,成為八路軍高級領。
抗戰時期,陳賡先後指揮兩次亙村伏擊戰、神頭伏擊戰、長樂村追殲戰、白晉戰役、關家垴戰斗,每次能打得鬼子鬼哭狼嚎,損失,日軍他率領386旅氣恨,表達心中386旅“仇恨”,日軍裝甲車上寫著“打三八六旅”標語。
抗戰時期陳賡戰績,有人生痛點,1939年3月8日,他愛妻王根英找回拉下重要文件,撤退途中遭遇日軍,亂槍中犧牲,當得知愛妻犧牲噩耗,陳賡當天日記中寫道“三·八,是我不可忘記一天,是我一天。”表達亡妻哀思,了為妻子守節三年誓言。
一年後他結識了第二任妻子傅涯,遵守誓言,直到1943年8月,兩人才步入婚姻殿堂。
婚後日子雖然,但是戰事,陳賡妻子聚少離多,這樣生活一過數年,直到中國成立後有轉。
成立國家百廢待興,有很多工作去做,軍事援越、赴作戰、籌建軍事工程學院,工作一件接著一件。
湖南湘鄉市龍洞鎮泉湖村,一個小地名叫楊吉灣地方,有一幢典型湘中民居,四合院結構建築,那共和國大陳賡故居。
這裡湘鄉市區,交通。故居系陳賡祖父、清末湘軍副將軍陳翼瓊建,建築面積1342平方米,有房屋近40間。
傳,陳賡故居地形為螃蟹地,屬太陰金星結穴。遠處看,故居所在山頭活像一隻螃蟹,故居就位於螃蟹嘴部位。前有池塘一口,農田一片。後有靠山,鬱鬱蔥蔥。兩邊各有一小山像螃蟹鉗環抱。故居坐東朝西,景色宜人。遠處朝案,山明水秀。為一方風水寶地。
有道是,屋場出人才,陳賡故居,走出一系列人物,他們成長,與故居多有關聯,並留下許多故事。
故居大廳神龕上面,懸掛著一塊“樹長榮”牌匾,旁邊題有“滌生曾國藩書”字樣,並鈐印。這是當年曾國藩應陳翼瓊請求而專門題寫。
陳翼瓊,出生於本地一個農家,幼年時家境貧苦,十幾歲去舅舅家做長工,白天下地干活,夜晚經常練武。體力消耗,飯量增大而引起舅舅。有一次,舅舅嘲諷他“黃鼠狼變貓,變變”。陳翼瓊一怒之下,辭去工,投奔湘軍。他力氣過人,無畏,軍中屢立戰功,年提拔,官湘軍副將軍。後朝廷腐敗,辭官回到故里。修建了這幢住宅,並置下一些田地。
因為陳翼瓊曾國藩是同鄉,是曾國藩湘軍一位領,故曾國藩樂於他題匾。
故居內廳,有繁寫“變”字中堂,是曾國藩書寫。為何獨書寫一個“變”字,世人不得其解。陳翼瓊可能覺得是曾國藩題寫,有其深意,所以懸掛著。
中堂上面,懸掛著一塊“功德無量”牌匾,旁邊題有“沅浦曾國荃”字樣,並蓋章。這是曾國藩弟弟曾國荃題。曾氏兄弟是湘鄉人中官職名望人物,有他們題款,一方面說明陳翼瓊他們兄弟關係密切,另一方面,是曾氏兄弟陳翼瓊認可。
陳賡祖父回到家鄉後,認為帶兵打仗不是出路,家中創辦私塾,要求後輩努力學習文化,棄武文。陳賡父親陳道良,便是一個鄉村塾師。他人,大度,好施,接濟鄉鄰,當地有威望。以前柳樹鋪到湘鄉一段馬路,便是他鄉人集資修建。
這裡離韶山毛澤東故居,1927年初,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到湘鄉調查,陳賡家中住了一夜。他陳賡父親陳道良徹夜長談,投機。他得知陳道良三個兒子和女婿(譚政)參加了革命,表示敬佩。
但於陳賡兄弟參加革命,陳賡是紅軍領,民國年間,陳家受到牽連,陳賡父親兩次以“教子”“赤匪家屬”罪名反動當局逮捕入獄,家產官府敲詐一空,致使陳賡父母憂患成疾,早逝。
陳賡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出生於故居。陳賡,得祖父母喜愛。祖父陳賡講述自己湘軍中打仗故事。繼祖母熊氏是四川人,性格,精武藝善騎射,教陳賡武功。
陳賡跟著家人讀書、勞動,讀私塾後,畢業於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 1916年,13歲參加了湘軍。 1921年退役,進入毛澤東倡辦自脩大學學習,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東征戰役,譽為“黃埔三傑”之一。
1925年東征中任總指揮部警衛時,掩護蔣介石脫離險境。蔣介石感其恩,調他任侍參謀。後來因為政見,他離開了。
1926年9月,秘密前往蘇聯遠東地區紅軍中學習。
1927年回國後,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營長,負責中共中央警衛工作,參加了“南昌起義”。後會昌戰鬥中受傷,赴上海醫。傷癒後,中央特科工作四年。 1931年往鄂豫皖蘇區,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團、師長,負傷到上海醫。 1933年3月被捕,蔣介石誘以高官讓其投降,陳賡所動。兩個月後,經黨組織營救脫險,回中央蘇區工作,任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後參加長征,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太岳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部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七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1961年3月16日,心肌梗塞復發上海逝世,享年58歲。
陳賡故居左邊,有一間客房。少年時代譚政,陳家讀私塾時,住這裡。
,譚政家陳家是三代世交,是地方大戶人家。譚家是書香門第,譚政祖父是方圓數十里紳士,家有田地上百畝。譚政父親譚潤區陳賡父親陳道良同以教書業,密友。是,譚潤區是新式學堂東山高小教員,是陳賡老師。而陳賡父親陳道良是當地私塾教師,是譚政老師。
陳賡譚政3歲,兩人七里橋譚家祠堂蒙館讀書。譚政原名世銘,1906年出生故居楠竹山。 6歲時,父親送入蒙館讀書。蒙館,他結識了他而來陳賡。因為父輩友誼,兩人成了朋友。 10歲時,譚政進入陳家,陳賡父親私塾讀四書五經。陳賡有個小6歲四妹,叫陳秋葵,可愛。結果,10歲譚政7歲陳秋葵天天一起,讀書、玩耍,兩人青梅竹馬,兩無猜,後來父母張羅下,結為夫妻。
1927年2月,陳賡影響下,譚政走出故居,投筆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第一任秘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原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幹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1988年11月6日北京逝世,終年82歲。
陳賡家中有位放牛娃,名叫盧冬生。 1908年出生於湘潭縣一戶佃農家庭,家境貧寒,7歲到陳家放牛娃。陳賡他,視如兄弟,他稱陳賡“大哥”。
延伸閱讀…
陳賡軍後,盧冬生在家“大哥”消息。後來,離開陳家,跑到衡陽找大哥去了。 1925年入湘軍,次年參加了北伐。 1927年,兩人相遇,陳賡他調入自己部隊。此後,他跟隨陳賡參加南昌起義,並一路追隨陳賡,任紅軍師長。後來,他成為賀龍左膀右臂,賀炳炎並稱。 1939年赴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回國,任東北松江軍區司令員。
可惜是,1945年末,盧冬生一次外出時槍擊中,犧牲。後來陳賡感嘆道,要是盧冬生沒死,授予將軍軍銜,因為賀炳炎中國成立後,授予上軍銜。
許克祥(1890—1967),湘鄉縣東郊鄉人。出生貧寒,父親許桂庭打推子(推檑子)業。手藝,性情,“抬槓子”,人稱“許七推匠”。許克祥小性格,12歲隨父親學打推子,每年冬夏兩季到陳賡家來打長工。
後來,許克祥湖南講武堂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 1916年升營長,1920年升團長,1925年任黔軍第四師獨立旅旅長。北伐時唐生智收編,授予湖南省防軍第三十三團團。
1927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三團團,駐防長沙。身兼湖南省政府委員、國民黨長沙市黨部常委、長沙市市長及市公安局局長多職。
1846年,曾國藩祖母去世,安葬後,過了半年,有三件事讓曾國藩高興:一是祖父病痊癒了,二是困擾自己多年癬疾(皮膚病)了,三是自己地官升二品。
曾國藩認為這些祖母陰宅(墓地)風水有關係,說明當初墓地選址是正確。
接下來兩年,曾家接增添了三個男孩,曾國藩本人官職升到侍郎(於今天副部長)。
曾國藩這一連串好事他祖母葬了風水福地聯繫一起,認為風水說法不可以信,可以一點不信。
那後,曾國藩變得風水熱心起來,對自己懂風水感到,囑咐自己弟弟要留心學習風水。
曾國荃(曾國藩九弟)要出任湖北巡撫時候,曾國藩寫三封信,告訴弟弟湖北武昌巡撫衙門“風水”,建議他到別處駐紮,趨吉避凶。
曾國荃堅持要駐紮武昌,曾國藩他推薦了一個懂風水人,來巡撫衙門改風水。
曾國藩固然相信風水,但是並迷信,風水有著認識。
風水:有緣可遇,有德居之
曾國藩認為風水寶地“有緣可遇,強求不得”,這是天地間定理。
延伸閱讀…
古往今來,很多達官貴人挖空心思,講究風水,而修德積福,身敗名裂,當前官場有“風水熱”,很多貪官鋃鐺入獄,風水幫不了他們。
風水是會助紂為虐、違逆天道!所以曾家後人出了那麼多人才,並不是曾家風水,而是因為曾國藩確立家教和家風!
曾國藩說:“吾所見所聞,發之家,未有續尋得大地者。”
曾國藩經驗,發達家庭沒有能獲得風水福地,這是因為天道,有起有落,不過三代,俗話說“風水輪流轉”。
陽宅:世華屋,取禍之道
咸豐九年(1859年),曾國荃老家建新房,畫了個圖樣曾國藩看,曾國藩,覺得規模。
曾國藩寫家信說,若房屋建造得,會惹人非議,“亂世而居華屋廣廈,非所宜”,是取禍之道,名聲在外,“亂世恐倖免”!
作為一個家族,曾國藩故居堂,四合院結構,總佔地面積過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這裡走出了除曾國藩外,有曾紀澤、曾紀鴻、曾寶蓀、曾約農名人。
陰宅:不求地,但求
對安葬先人,曾國藩認為“地者,鬼神造化秘惜,輕予人者”,說風水寶地那是上天會人,除非方積累了福德。
那麼風水追求只能是“不求地,但求”,只要先人陰宅能避免水淹、蟲蟻、凶煞可以了,“斷不能求富貴利達”。
廚房西,是煮食爐灶受西斜陽光照射,吉利。有廚房食物受西斜陽光照射,腐壞變質。這樣讓家人受損。
尖角,造成損害,所以忌諱尖角衝射。而爐灶是養命所在,如果受到尖角衝射,對家人。
古書雲:“開門灶,財畜多耗”。廚灶是煮食養命地,暴露,是不能受門路帶引進來外氣衝,否則家中多有損耗。
廚房門灶台,門外見灶台固然吉,而廚房門外見到灶台吉。
廚灶是煮食地,廁所是排污之所。兩處可靠得,是灶台不可廁所門、坐廁。
廚灶燥火,房門,否則房中人,會有災害疾病發生。多火性疾病。
風水上有“橫梁壓頂”吉利說法,睡床、書桌、座位上方有橫梁壓頂固然吉,而灶台上有橫梁壓頂,否則,家人多病,是婦女有損。
灶台位應避免挨著洗碗盤,洗碗盤屬水,爐灶屬火,水火相衝。故接近。爐灶設兩個水之間,比如洗碗池和洗菜池之間。
爐灶屬火,水道乃上下水之用,屬水,水火不容,故兩者,如果灶台放在水道上吉。
灶台坐向和房屋坐向反向。比如,房屋是坐北朝南,而灶台是坐南朝北,吉。
灶台宜靠牆,空曠,如果背後是透明玻璃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