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築理論三大支柱之一,到現代其基礎上發展現代建築風水學說--時空環境學,傳統風水理論人們認識和研究並取其地應用。
要說古代建築風水,那明代十三陵值得大家了解。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陵寢,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求得吉祥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昌平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明朝選為營建皇陵“萬年壽域”。
後十二代明朝皇帝陵墓建造這裡,確定他們墓址時,有風水師參與其間。其間230多年,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建東、西、北三面山麓上,形成了體系、規模、氣勢磅礴陵寢建築群。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四靈方位格局,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南遠處伸展北京平原,前景開闊。
核心提示:幾百年前,有人為墓地煞費苦心,風水你得你自己命運得相配,小圖大者,風水,是否會後世產生影響?景陵風水,導致了土木變,英宗被俘,玄妙十三陵,風水大解密。
解說1: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燕山山麓,坐落著中國明朝皇帝墓葬群。這裡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後一位皇帝崇禎葬人思陵,其間230多年,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們習慣稱之為“明十三陵”。來往遊客往往這裡建築吸引,但並知道當年修建時。
串場1:今年節期間,“活北京,葬河北”成為了人們談論熱點。很多人反映,出現此類情況原因是北京陵園價格近年來飆高,10年漲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會選擇去地方尋找墓地。此有人回應說,北京其實有墓地,但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調查顯示,北京風水陵園墓地,一平方米幾萬元,有幾十萬元。有網友調侃說“時節雨,一問墓價欲斷魂。”入葬成為了當今社會面臨難題。大家可能知道,幾百年前有一個人自己來葬哪里而費盡心思。不過他可不是因為墓地價格而葬起,而是因為他篤信風水相術,決定要找到一塊萬年吉壤,讓自己後世子孫世世代代長盛不衰。這個人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大家知道,後來朱棣葬了北京昌平地區。那麼永樂皇帝為何決定陵寢建那裡,陵寢修建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故事呢?
解說2:中國以來有厚葬傳統,崇信人死後陰間過著陽間生活,所以孔子說,事死如事生。因此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統治者陵寢修建有著嚴格要求。做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例外。十三陵長陵建設成為了朱棣一生當中幾件大事之一。
記者:咱們今天站這個地方,是整個十三陵陵區,屬於它東南方嗎?
嘉賓:對,東南方。
記者:偏南一點點,吧。
嘉賓:叫天壽山,但是歷史上這個山,叫黃土山,因為永樂皇帝,他後陵墓位置確定這了,所以黃土山改名天壽山。
記者:整個這一條山叫天壽山,並不是指長陵後面那個山峰?
嘉賓:對,天壽群山,但是天壽群山每個山有自己名稱,你比如說東邊山,它叫蟒山。
記者:蟒山,像一條蟒蛇一樣蟒字。
上一節我大家分享了一些陵寢知識,解釋了它概念和陵寢制度演進歷程。那麼這一節,我們進入本講主題——明十三陵。看看明十三陵中埋葬了哪些帝王,它整體有哪些特色。
明朝朱元璋1368年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一共經歷了276年。這期間,共有16位帝王在位,我說包括那些死後追封皇帝。這之中,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因為明成祖朱棣皇權戰爭中落敗而下落不明外,其餘15位帝王建有陵寢並且保存。
這15位帝王帝陵中,有兩個今天十三陵範圍內。其中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孝陵,這個理解,因為朱元璋是南京稱帝,那麼,他孝陵需要建南京城外。而另一個,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帝陵。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弟弟,原郕王。 1449年“土木變”中,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軍隊俘獲,朱祁鈺兵部侍郎于謙重臣擁戴下即位,改年號景泰。 8年後1457年,“奪門變”爆發,明英宗復辟,明代宗廢郕王,同年去世了,死後,朱祁鈺親王禮,葬於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間,明憲宗,明英宗長子,他恢復了帝號,並且王墓擴修帝陵,現在景泰陵。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遷北京後,有一個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皇帝。上面故事涉及了“土木變”、“奪門變”歷史事件,有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明朝盛極而衰一個轉折點,有聽眾可以做一些延伸閱讀。
,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明十三陵歷史和其中埋葬明代帝王。明十三陵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開始營建首陵長陵,到治元年(1644年)建造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思陵,其營建前後經歷了二百多年時間。這其中,包括明成祖長陵、明仁宗獻陵、明宣宗景陵、明英宗裕陵、明憲宗茂陵、明孝宗泰陵、明武宗康陵、明世宗永陵、明穆宗昭陵、神宗定陵、明光宗慶陵、熹宗德陵以及崇禎帝思陵。共有13位皇帝葬北京城西北天壽山腳下,因此人們稱其“明十三陵”,簡稱“十三陵”。
於十三陵不僅涉及到陵名,其對應每個皇帝有自己姓名、年號、廟號、諡號稱謂,情況複雜,所以我文稿中大家列了一張簡表,閱讀。
十三陵有多?我們近些年工作這個數字定格83.11平方公里。什麼說是呢?因為用來界定十三陵兆域範圍邊牆主要建十三陵周邊天壽山上,有些地方與地形融為,數百年歷史進程中,這些遺跡消失,調查和辨認提出了很多難題,因此,界定十三陵邊界是後續一個需要開展工作。而83.11平方公里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官網公佈數看,北京故宮佔地是72萬平方米多一點,而十三陵佔地面積比100個故宮要多。試想一下,我們如果故宮中抓緊時間一天步行參觀主要宮殿,可能是一件事情,那麼十三陵,步行遊覽一個可能任務。
很多去過十三陵朋友可能覺得十三陵沒有那麼大,那可能是因為它現在開放範圍。
現在我們進入十三陵範圍內,能夠參觀是長陵、定陵、昭陵、以及長陵神道四個景區。於歷史環境改變以及過境公路切割,我們身在其中整體角度了解十三陵。其實,十三陵作為一個帝王陵區,它遺存不僅包括幾個景區這麼。
上述我提到13座帝陵以外,十三陵兆域範圍內保存有明代皇妃、太子、太監墳墓8座;支撐整個兆域格局神道系統、理水系統、以及山口、邊牆防禦系統;此外,有很多功能性遺存,比如各陵陵監、行宮遺址歷史遺跡。
提到十三陵,肯定提它陵址卜選及其中蘊含風水理論。
風水,我國是一個古老話題,是現在很多人感話題。,“風水”只是古人用來尋找墓地時用專用術語。東晉有一位地術士叫郭璞,他所著《葬書》是我國風水術一部影響重要著作。 《葬書》上有這麼幾句話:“氣,乘風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這段話意思是說,能夠人帶來福祉葬地,靠是葬地內生氣。生氣特點是地裡流動,遇見風一吹,失散了,遇見水流一擋,停止不動了。所以,古人尋找墓地,是選擇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地方。因此,人們藉其中“風”、“水”兩個字,這種理論稱為“風水”。後來,人們“風水”這一概念加以擴大,選擇城市、民居學說堪輿、、陰陽名詞合用,成為了同義語,“風水”理念於葬地尋找了。
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風水術主要是形勢宗和理氣宗兩種流派。點說,形勢宗注重是,山川形勢空間形像上達到天、地、人合一,強調“龍、穴、砂、水”關係;而理氣宗則是河圖洛書、八卦九宮和陰陽五行宇宙圖式,分析天上星宮、宅主命相乃至住宅、墓葬間相生相剋關係,並且運用風水羅盤,確定住宅與墓葬方向、佈局乃至營建時序。,兩種風水術中,形勢宗風水術佔據了上風。
而明十三陵卜選,文獻資料記載看,廖均卿代表“江西法”主風水術士發揮了作用。歷史上“江西法”風水術士,卜吉過程中,實際上並不是講形勢宗理論,而是形勢宗、理氣宗兩種理論同時運用,即所謂“龍、穴、砂、水體,天星卦例為”。說明當時風水術士,推崇郭璞《葬書》這一風水經典著作。他們佔有了形勢宗形像上直觀,於操作優勢,具備了一些理氣宗星卦玄學神秘色彩,總體上可以說是產生了社會影響。
,十三陵,天壽山各陵風水上有哪些特點呢?這個問題,事明代帝陵制度和明史研究專家胡漢生先生他多年潛心研究後,給出了他判斷。
,從地理形勝看,天壽山各陵風水,體現了上面提到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相配關係。而言,每個陵有自己“龍、穴、砂、水”乃至明堂相互配合關係。
所謂“龍”,稱“龍脈”,指是葬地後面山脈。所謂“穴”,指是放置棺槨位置,因為卜選吉壤時候,需要“穴”這個地方,挖出有深度井來辨別土色,所以叫“金井”。 “穴”位置應該我們上面說“龍”,龍脈脈絡終結地方。而“砂”,指是風水術中“龍”以外其他山脈,大體可以分為“龍虎砂”、“朝案山”、“水口山”三種。而“水”顧名思義就是指陵區內流水,它既可以是河流,可以是流動河道是小河溝。
而且,於“龍、穴、砂、水”,陵址卜選過程中,有各自要求。
延伸閱讀…
,“龍”,稱玄武山。風水格局中,“龍”於帝王位置,所以稱主山。可以說,風水中,尋找吉壤,要看葬地龍脈如何。 “龍”有乾、枝分。所謂“幹龍”指是主干山脈,所謂“枝龍”指是分支山脈。所以,,找“龍”肯定優要尋找“幹龍”。 “幹龍”與“枝龍”差別,是判斷帝王陵寢等級乃至尊卑秩序一項。
形像上,稱為“吉地”“龍”應該作“垂頭”勢,如果主山高昂,“兇”形象。此外,龍脈應多重山巒組成,“穴”距離看,包括胎息山、父母山、少祖山、太祖山。而且所有山巒應該具備星峰形勢,山脈峰巒形象冠以星宿名稱。此外,要星峰形勢五行對應關係,峰巒納入到“五行生剋”理論中去,我們可能有所耳聞“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關係;以及“金克木、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剋關係。如果這些峰巒,前後或者後向前符合五行相生關係,是吉壤。上面提到,龍脈多重山巒組成,從概率上講,會出現剋局面,所以規定,如果是剋關係,則只能是下克上,但不能上克下。比如距離“穴”最近胎息山可以克上面父母山,但父母山可以克胎息山。
其次,“穴”講究很多。比如,開穴地點不但要處龍脈脈絡終結處,應該處所謂“二水交度”範圍內,要處兩股水流交匯環繞範圍內。此外,開穴地點要地勢,土色光潤,如果開挖“金井”時挖出巨石或者泉水、兵器,認為是吉利。
說 “砂”,前面說過,砂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龍虎砂”中,龍砂穴左側,稱“青龍”;虎砂穴右側,稱“白虎”。龍砂需要像龍蜿蜒,虎砂需要像臥虎盤臥,並且龍虎砂走勢應該龍脈呈現“抱衛”勢。
第二種“朝案山”,是位於穴前山,主山前後,稱“客山”,“客人”“客”,方位叫“朱雀山”。此外,距離穴,有朝山和案山區別。是朝山,是案山。案山形像要求是要有翔舞姿;而且,應該有有案,缺哪個是。
第三個是“水口山”,是陵區內流水匯聚出處,應該能使流水關鎖,轉大折,一眼看不到水流去方向。
上面說了“龍、穴、砂”,後說說“水”。 “水”風水術中註重。比如郭璞《葬書》中說“風水法,得水上,藏風次之”。 “水”分為幾種。一種是朱雀水,是指橫流在穴前水,是水流。有一種是左右界水,指穴兩旁水流,水流走向應該蜿蜒抱合龍脈,並且不能有分支。此外,水品質應該、,即所謂“暗煞不生”。
形勢宗風水術“龍、穴、砂、水”這些風水要素有這麼多講究,根源於風水理念中,父母骸骨看作是子孫,子孫形體是父母枝葉,他們之間存在著“一氣相蔭”和“感召”關係。所以,父母骸骨安葬生氣凝聚地方,父母骸骨和神靈有了安定環境,會福蔭子孫。於之前提到,《葬書》中有“乘風散,界水止”理論,所以,開穴地點不僅要選擇龍脈之前脈止處,藉以得到龍脈生氣,而且穴前方和左右兩側要有河流,阻止生氣流逝,從而達到“聚氣”目的。穴四周群山環抱山脈佈局,是防止龍脈生氣風吹散,從而達到“藏風”目的。所以,這個標準,十三陵首陵長陵確處一個難得風水寶地中。而且整個天壽山風水格局其實長陵風水格局基準。
而且,有意思是,於陵區是一個整體,陵寢分佈集中,可以用來作為“龍”、“砂”山體是,因此,常會出現各陵之間借用“龍”、“砂”現象。,這使得天壽山各個陵寢之間,不論是風水理論上是格局上,是景觀上聯繫變得。比如,獻陵龍砂長陵父母山,虎砂是慶陵胎息山和父母山。
上面說到這些,是形勢宗風水理論,而理氣宗風水術判斷方法形勢宗,是天星卦例以及五行生剋理論,羅盤方位判斷。不僅來龍方位要用羅盤判斷吉凶,穴坐向、朝向,砂山方位,水來去方向要羅盤判斷吉凶。現場看,十三陵各陵陵址卜選方法有很多理氣宗痕跡。比如長陵朝向是南偏西10°~11°之間,是廖均卿《朝獻山圖表章》中所說“癸山丁”,長陵龍脈是“艮亥”脈。古代羅盤標示二十四山中,艮、亥、丁是“陰”,符合理氣宗處理“龍”與朝向關係上“陰山陰向、陽山陽”原則,是“陰山陰向”貴局。,這其中涉及了多概念和推演方法,,展開了,有朋友可以進行一些延伸閱讀。
十三陵所在天壽山,名黃土山,屬於燕山餘脈軍山一支。其北側主峰層巒疊嶂,東側莽山、西側虎峪山左右環抱,南側有龍山、虎山山陵應,環山之內川原開闊,西北有一股山水川原中部匯合後,地向東南流去,這些合了上面提到形勢宗風水理論。因此,廖均卿人選得黃土山這一風水吉地後,明成祖朱棣查看,並下令封黃土山天壽山,開始營建長陵。於天壽山一帶地理環境符合當時風水吉壤理論,且陵區地域開闊,吉壤,所以長陵後,到明朝滅亡前,景泰帝之外皇帝陵墓建在了長陵兆域範圍內。
,無論是形勢宗是理氣宗風水術,其內容和理論,而且有彼此矛盾地方。即使同一個陵址,風水術士,會認為存在問題。因此,明代帝陵卜选和營建中,對是否全然符合風水理論問題有時並不是過分苛求。有大臣卜選皇陵時候會說“聖意注,即為吉壤”,意思是只要皇帝認為地方(即使風水沒有那麼妙合吉壤要求)是吉壤。十三陵首陵長陵,可能風水理論上有一些不如意地方。
延伸閱讀…
,卜選風水寶地工作,能夠妙合吉壤說。卜選到吉壤,即使建築皇陵因為吉壤地理環境受到了限制,但會在建築上做一些妥協和改變。
比如,景陵寶城所在位置地勢,於是寶城取前方後圓呈縱向長條形平面佈局;獻陵、裕陵、泰陵、康陵陵寶城位置比景陵,寶城平面設計成了於景陵縱向橢圓形;而長陵、永陵、定陵、慶陵地勢開闊,因此,寶城設計成了標準圓形。
十八岭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禮部尚書趙翔相六秀,八景甚。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鳳閣龍橫,卓列羅城;捍門華表,鎮塞星河。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內有聖人登殿水,世產明君;外有公侯拜舞山,貢。四維趨伏,八極森羅;青龍奇特,白虎恭降。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維皇作極,俾世其昌;發龍氣旺,帝業若勝,山河鞏固。地勢,艮亥來脈,作癸山丁,卦例相合,王星聚會,主大臣股肱協力。木火得局,王爺衍蕃。悉合仙經,宜任陵室。臣繪圖獻,伏乞親臨,張慧目,廣邁皇風。玉燭,並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臣勝戰慄,俟命。
這是明朝風水國師廖均卿公為朱棣皇帝堪定十三皇陵第一陵奏章,有史可考。其行文,學術權威,堪稱珍品!希望透過此奏章解讀,對正宗風水地師所傳承楊公風水術脈絡和特點,作一番初探。明永樂六年,廖均卿公領旨,禮部尚書趙翔諸名師協同下,堪輿北京黃土山(今天壽山)。六月初一日開始堪輿,六月十日繪圖,十二日看來龍,八月初一日,朝獻山圖,前後歷時兩個月。後廖公拍板,書寫奏章,供朱棣皇帝親覽。第一感覺是堪察認真緻。登山頂、畫圖歷時半個月、反复,斯不失誤!我隨師作法,與此一脈相承,必細心考證,歷時十天,方能定案。現奏章淺析如下:
原文:“十八岭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
此言來脈聖祖山開帳十八岭峰,龍勢豪雄,黃土山氣聚成形。 《撼龍》曰:“貴龍出入帳,龍無帳空雄強。”幹脈得勢,支脈得氣,有氣無勢發無力。取金龍,以察證穴龍力發達耳。筆者隨師實踐,登高峰跑山龍,逆推聖祖山脈,與此作法一脈相承。實踐中,應東家請,必歷時數月,縱橫百里,方可得一真穴,實現東家意願,催官催貴耳。四勢呈祥,即此穴相地法天,四象,八國完備,週天二十八宿環衛,與下文“禮部尚書趙翔相六秀、八景甚”同義。形肖銅鑼,此楊公八國城門鎖之外陽大局。穴居中央,即北辰。觀楊、、吳、廖、賴所插之狀元宰相之地圖,無不如此。八國緊鎖形態,實現東家催官催貴之意願,與此同出一脈。是我國山脈走勢西高東,必得青龍外護,斯得大地。
原文:“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鳳閣龍橫,卓列羅城;捍門華表,鎮塞星河。”
言因水驗氣法。天門進氣震垣,八國來水聚氣之源,水法要點於察來水形勢,確定氣是否耳!八方明水,拱朝真水,可以我所用。 “東家催財,秘觀水,重來水。來水合,東家方可速發,地師亦可成名。不合地,棄。斯為真功夫!地戶水流囚謝。囚者,水口緊鎖,歸庫。水法於觀來水星形,巨人守口,水中見形,合羅盤理,財貴方可期!天然地,有斯應,筆者歷驗無誤,殊感!庸師案朝得法,殊不知水中星形,方是!觀古狀元宰相地,八國群峰,羅城,非單得案朝數而已。捍門華表,鎮塞星河,此天然皇家地,已登極品!
原文:“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
此言金龍動,極言龍之活耳。金龍動不動,於“因形以察氣”,山情合羅盤,方可登堂入室。常跑山龍,於實踐,自可體悟個中三味。
原文:“內有聖人登殿水,世產明君;”
此證內陽真機耳。穴分合,大地有數重包聚,水倒左倒右進氣。內氣,即“內有聖人登殿水。”
原文:“外有公侯拜舞山,貢。”
此言“江南龍來江北望”,有斯形有斯應,水法迎耳。 “山朝有拜舞狀,案朝有數重,形真穴,勢不顧我,反而!”形家言向背,即言此,所謂:“若是迎有情,將相公候立可斷。”
原文:“四維趨伏,八極森羅;青龍奇特,白虎恭降。”
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奇特,白虎恭降,“青龍得勢”四字。中國山脈,西高東,非“青龍得勢”,氣場,大地。然當合有羅盤理氣,方有八極森羅之詞,合卦氣之妙語。
原文:“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
此“一流地師觀星斗,二流地師觀水口,三流地師滿山走”謂。天馬峰尊於銀潢之南,少府起於天河之北。凡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應帝王象,此古說。景純《三十六穴法》,言;賴仙合二十四山方作《催官篇》,此上乘尋地要,地理之古法,楊公真訣。
原文:“維皇作極,俾世其昌;發龍氣旺,帝業若勝,山河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