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地理全書》為明人趙至和編集整理前人風水命理堪輿理論合集。民間風水命理基本上兩大派:巒頭派理氣派,此書巒頭派著作。全書三冊,包含陰陽鼓角沙經、穴法秘要、沙法秘要、洞林照膽、撼龍經、疑龍經、辯方訣例秘要、龍穴秘要內容。此本為明刊本。
中國古代注重堪輿學。堪輿學通俗地講,風水命理學。那麼,什麼是風水命理學呢,引用何曉昕所著《風水命理探源》中一段話吧:風水命理核心便是探求建築擇地、方位、佈局天道,人類命運協調關係。它中國古老哲學命題“天人合一”引入建築,其註意力不是放在人類行為如何制約環境上,而是注重人類環境感應,並指導人如何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築選址乃至建造。這裡,位置選擇,平面安排以及空間佈置,遵從某種“圖案”與“秩序”——“天”秩序、“地”秩序、“人體”秩序。如此,人才能住屋、整個環境融為,從而獲取心理上。所謂“天時、地理、人和”,建築由此得到了一種勃勃生機。
巒頭派楊筠松傳(所以有人稱楊派)。是楊筠松、曾文遄、廖禹、賴文俊四位風水命理大師理論經驗基礎,各代發揚光大流傳而成風水命理門派。它核心理論是講“龍、砂、水、、穴”五字,所謂“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楊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楊救,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人,風水命理宗師。楊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臺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命理學家。名益,別號,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兔經》。
此書《地理全書》為明人趙至和編集整理前人風水命理堪輿理論合集。民間風水命理基本上兩大派:巒頭派理氣派,此書巒頭派著作。全書三冊,包含陰陽鼓角沙經、穴法秘要、沙法秘要、洞林照膽、撼龍經、疑龍經、辯方訣例秘要、龍穴秘要內容。此本為明刊本。私信電子版
楊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楊救,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人,風水命理宗師。楊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臺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命理學家。名益,別號,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兔經》。
巒頭派楊筠松傳(所以有人稱楊派)。是楊筠松、曾文遄、廖禹、賴文俊四位風水命理大師理論經驗基礎,各代發揚光大流傳而成風水命理門派。它核心理論是講“龍、砂、水、、穴”五字,所謂“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楊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楊救,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人,風水命理宗師。楊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臺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命理學家。名益,別號,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兔經》。
粗石村山川毓秀,人傑地靈,名勝蹟多。粗石村連灘西壩蘭寨村隔江相望,有”東西兩壩”美譽,面朝南江,一河兩岸,撐渡過河5分鐘到蘭寨村。
粗石村西壩蘭寨村一河兩岸青山綠水,生態環境!
粗石村四周斷續山峰臥如長龍,稻田十里花香,山林、山果、平原田、田中塘,形成現代傳統和諧處鄉村生態格局。
蒲蘆山下四時春,玉蘭花開荔枝來。南江河畔稻花香,滄海桑田瓜果。水美坑口林中寨,詩情畫意粗石鄉!
粗石是桑葚蠶繭絲綢之鄉,依靠南江黃金水岸是絲綢之路發源地,盛產嶺南佳果”荔枝、黃皮、李子、芒果、龍眼”;稻米果蔬糧油,豐產!
粗石村人傑地靈,以來人才輩出,有眾多宗祠嶺南特色古建築群。
馬上輸入你電郵地址,即免費預測自己八字大運!
郁南文史,光輝,群英薈萃,古韻流芳。今天我們,若要研究郁南地區風土人情,要古人描寫郁南文字中著手,了解千年以往郁南風貌蛻變,前人與郁南不解之緣。
粗石村縣道貫穿、路燈、交通,東壩灘出入口”家”門口,粗石村廣州實現了2時經濟生活圈(粗石廣州177公里)。
粗石村穿越7個隧道到達了雲浮市,村市之間交通形成了25分鐘經濟生活圈。從粗石村出發南江口南廣高鐵站30分鐘。
鄉村,總是,沒有城市喧鬧聲,沒有城市車水馬龍,鄉村顯得寧靜乾淨,可以聽見鳥兒叫聲。鄉村,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地方;鄉村,是糧食故鄉;鄉村,農民伯伯豐收時,綻開笑容地方。
郁南縣,是廣東省雲浮市下轄縣,地處鬱水之南而得名,西漢年間設端溪縣後,其建城史達兩千餘年,積累了人文底蘊。那麼,郁南縣有哪些值得一提底蘊呢?這座古城有著怎樣興衰史呢?
第一章:千年水道流餘韻 南江,又名瀧江、羅定江,古稱端溪、瀧水、晉康水,是發源於信宜而穿插於羅定、郁南二城江流,同時是羅定、郁南母親河。郁南歷史像那南江水道,流長、奔流不息,孕育了古老而文化,千年洗禮,韻味。
位於南江之濱河口鎮和都村,是磨刀山遺址所在地,村內磨刀山上發現石器時代人類遺址,距今有五十萬年八十萬年歷史,是目前廣東省境內發現人類遺址,填補了嶺南地區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痕蹟空白。據了解,磨刀山遺址出土遠古人類使用石器達數百件,石器形式,包括手鎬、手斧,數量手鎬,其次砍砸器、刮削器;這批石器出土,為今人展現了一道來文明曙光。據了解,使用這批石器先民多活動於今羅定、郁南兩地交界南江流域,於這些先民是目前廣東省發現古人類,所以稱為“”,而遺址所在郁南縣,譽為“南粵”。
南江流域不但孕育了古文明,同時孕育了古百越文明,先秦時期,南江流域便是百越人活動區域。南江上游太平河羅鏡河流域,考古學家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年羅定太平南門垌發現戰國墓,出土青銅器一百多件,其中多禮器兵器,如銅鼎、銅甬鐘、“王”字圖像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專家認為,這些青銅器文物證明先秦時期,百越開發南江流域,並這塊土地上建立奴隸制諸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羅定羅平背夫山發現戰國墓,出土青銅器九十多件、陶瓷器一百多件,其中多數是像徵王權禮器、兵器、儀仗器,如銅、銅矛、銅叉、銅鋸、銅鐮和陶豆,是南江流域作為古百越王國所在地實物證明。另外,羅定泗綸分會坑口發現一處先秦岩畫,百越文明見證,岩畫中百越武士莊嚴肅穆,顯示了百越族人威武不屈精神,令人想起兩千多年前百越之君譯籲宋帶領百越族人抗擊秦軍那場戰爭。
秦漢以來,南江流域是嶺南州縣建制地,而且每次建制基本上歷史有關聯。秦始皇時,派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屠睢一路而來勢如破竹,後南江口西岸設大本營,深入越人腹地,結果人襲擊,陣亡於南江流域。後,任囂、趙佗嶺南,值秦末中原大亂,趙佗並嶺南三郡南越國,自稱南越王。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今粵西地區設端溪縣,縣治南江口之北(今德慶地帶),該縣因南江得名,是粵西地區建制。後,南江流域還一度有過晉康郡、瀧州、瀧水縣、晉康縣建制,這些建制以南江得名,這足見南江於羅定、郁南二城歷史發展重要性。
如今,有著千年底蘊古城郁南巍然屹立於南江之濱,近年來,官方帶動下,郁南縣努力挖掘和宣傳南江文化,將郁南縣打造成南江文化、南江文化名城,使得千年風雨南江魂這裡有了歸宿,同時使南江水道悠悠餘韻傳遍嶺南大地!
第二章:名人過訪 南江水道,作為西江水道進入陽、區域通道,以來名人墨客流連途徑,而作為西江水道進入南江水道首站郁南縣,古今名流登臨、造訪勝地,他們留下一行行文字,千年南江文化瑰寶。
名人造訪郁南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武周神龍元年,唐中宗張柬之、桓彥範人擁簇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唐復闢,此前受到武則天寵幸詩人宋問此次政變後左遷瀧州(今羅定)參軍,他順著西江而下,南江口進入南江水道,一路逆江而上,目睹南江兩岸村寨景色後,寫下了傳頌千古《過洞》及《入瀧州江》詩二首。 《過洞》詩雲:“越嶺千重合,蠻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徑,萍匝釣人家。林暗交楓葉,園香覆橘花。誰憐,孤賞足雲霞。”《入瀧州江》詩雲:“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縱橫。 夜雜蛟螭寢,晨披瘴癘行。 潭蒸水沫起,山熱火雲生。 猿躩時能嘯,鳶飛鳴……”北宋元豐元年,廣東轉運副使向宗旦遊覽郁南龍巖,並龍巖上題刻“戊午季秋三日,運副向宗旦來”字,這方題刻距今已有九百四十多年曆史,屬郁南摩崖石刻祖。明朝嘉靖三年,廣東右布政使林富、廣東察副使徐文溥二人遊覽郁南羅旁水口,並水口處黃鱔石(照鏡石)上題刻“明嘉靖甲申十月十六,布政林富、察副使徐文溥”字,這方題刻有五百年曆史。除此之外,有李伯震、陳獻章、陸舜臣、莊楷、林昆、屈大均一大批名流造訪郁南,並留下了大量歌頌郁南風光詩文。
以上所列者,古代名士吟詠郁南風光詩歌,,這些詩歌只是郁南先賢詩冰山一角罷了,僅屈大均一人,郁南縣留下了《舟入羅旁水訪西寧張明府有作》、《訴衷情·西寧山中》、《西寧贈張大令》、《採藥西寧承張大令使君命其侄孫豫表陪探燕子岩、大峒、龍井諸勝》、《題西寧張邑侯山亭》、《拂霓裳·西寧使君乞白鷳》、《一叢花·題西寧長春寺》、《西寧下城峒奉訪龐卯君五丈》諸多詩歌,可想而知,當年郁南縣詩風文氣何其鼎盛。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登臨。如今,數百年煙雲散,我們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時,站得、看得,吸納這片土地靈氣,承接古聖先賢風韻,這大好河山上創造出新!
第三章:山河錦繡開勝境 古越秀色,多彩南江。作為古百越文明遺存地,郁南縣不但有人文底蘊,而且有風光。郁南縣一山、一水,吐納著天地間孕育,琳瑯滿目、秀色可餐,令人睹之而不能忘。
金菊頂下,南江河畔,鬱城,勝景無限。郁南風光代表,非龍巖、虎岩屬。龍巖、虎岩位於郁南縣灘鎮和東壩鎮,兩者隔南江遙遙相望,各因形式龍、虎而得名。龍巖之下有泉廣西相通,每上游漲水,即此泉會有秕糠之物浮起,奇特;岩前有龍巖祖廟,即盤王廟,據清道光《東安縣志》記載,此廟建於宋,而今已有千年曆史,是南江流域盤王信仰實證。虎岩下有穴,穴末端有一泓清泉,冷如冰雪,舊時患有熱病人,取飲此泉水痊癒,人謂“虎膽水”;岩下有虎岩禪寺,禪寺中奉石觀音,該寺始建無可考,但清道光《東安縣志》已有記載,《縣志》稱禪寺中藏有古僧無無血書《法華經》七卷,遇火不毀,但可惜血經下落不明。龍巖、虎岩之外,郁南縣有恍如畫境南江第一灣、蒲蘆山、氣勢磅礴金菊頂、宛若桃源天馬山、福地洞天盤古山、鬱氣森森大王山、江流豬仔峽、插雲天大歷山,這些山水傑作,是上天於郁南人恩賜。
山水總會令人無限神往,詩篇總會其信口吟出,相信這是所有外地人到訪郁南後懷有一種心情。後,我想引用勞崇聘先生詞作《江城子》下闋內容作為本文結尾,歌詠郁南大地風光:“且乘快艇水中游。南江口,古康州。萬家燈火,風景這邊。朋友興高談典故,千古事,印心頭。”
第四章:落木蕭蕭黃皮城 作為嶺南地區建制城邑,兩千多年間,郁南地上有過諸多建制,如端溪縣、晉化縣、都羅縣、武城縣、都城縣、正義縣、安遂縣、晉康縣,所以郁南縣是歷史上嶺南州縣建制地方,這些有建制深深印郁南縣歷史當中,成為郁南縣永恆歷史印記。
從宋朝起,郁南縣境開始歸屬德慶府、德慶路、德慶州建制,到明萬曆四年,羅旁瑤,朝廷升瀧水縣羅定直隸州,割德慶州都城鄉及瀧水縣部分地區置西寧縣,郁南縣境開始歸屬三羅建制。四百多年風雨洗禮,三羅地區積累了獨立、人文底蘊,與外界人文底蘊鼎足而立,而那些建制前已有名勝蹟,大多數淹歷史長河當中,讓人遺忘。不過,今郁南縣都城鎮殘留一處明朝黃皮城遺址,是三羅建制前所遺留下來蹟。
黃皮城,是明朝都城巡檢司駐地,位於今都城鎮西江邊,上靠大王山,下望華表石,是軍事要地。關於都城巡檢司始設年代,迄今已無考證,不過明嘉靖《德慶州志》中“洪武十年裁革都城巡檢司”記載可知,都城巡檢司明初存在,此司是明洪武元年始設時間推算,有六百五十多年曆史。都城巡檢司自洪武十年裁撤後,都城治安形勢險竣、居民遇害,九十二年後成化六年,朝廷恢復都城巡檢司,當時德慶知州李瑛負責修築土城,這座城日後黃皮城了。黃皮城周邊三百三十丈,高一丈六尺,建有城隍廟和一座三間巡檢司衙門,派出九品官員防守,城內是軍民居。成化十九年,修築巡檢司城池,城有了環城河,這樣地捍衛著軍民人人身安全;城門東南,出入城時,要城樓放下吊橋。隔了百年後,於萬曆十五年重修黃皮城。都城巡檢司這一機構經歷了三百多年,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移駐懷鄉(今信宜),雍正十二年正式裁撤, 撤司城廢。隨著歲月推移,都城巡檢司衙門毀棄,而城隍廟有後人重修,保存到清末民初。咸豐年間,西寧縣人何其彬在遊歷黃皮廢城後,有《都城竹枝詞》歌云:“彼都原屬古康州,司撤城荒署蒼幽。茅屋數間株百本,黃皮六月賣江頭。”都城巡檢司廢後,城內留一片黃皮樹,所以“黃皮城”名由此而來。民國十五年,廣東守備軍第一團團博球皮城城樓及城牆拆毀,但保留著城基;此後,城內城隍廟倒塌,黃皮樹無人管理而荒萎。民國三十三年,避戰而由順德到郁南都城詩人潘小磐,寫有《黃皮城》詩一首,該詩收入其於十多年後香港出版《餘庵詩選》:“零落池亭杳可尋,草原危步夕蕭森。場登晚稼田,林戰冬飆鳥喑。客裡葛裘催一瞥,冡雲物扺孤吟。更續蕪城賦,地磚豕跡。”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廣東省成立十二專員公署,下轄雲浮、羅定、郁南、德慶、封川、開建六個縣,專員公署所在地都城鎮,辦公地方黃皮城內。中共建政後,中共郁南縣委、縣政府大樓設都城鎮黃皮城舊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潘小磐香港到來,重遊黃皮城故地,尋到當年殘垣牆角,作《黃皮城》詩一首抒發情懷:“大衙小苑故皇然,容得痴翁疊戶穿。幾列崇樓花映日,一池奇石水涵天。殘垣牆角珍餘跡,老樹秋風黯舊緣。但願千家樂豐阜,凱風歌注新篇。”
一座黃皮城,千年滄桑事。如今,郁南作為無核黃皮鄉名揚中外,但有幾人知道當年那座捍衛郁南城治安達數百年黃皮古城呢?荒城已成過去,建設當在目前;願未來,郁南兒女能自己家鄉建設得,無愧于先賢期盼,於萬代千秋!
第五章:羅旁山深憶往事 羅旁山,是郁南縣境內一座歷史名山,因位於西江羅庚石旁而得名,其方位今不得考,方位今郁南縣建城鎮境內歷山(古人認為是鎮州山)一帶,明朝年間羅旁山區是瑤人嘯聚起義地方,所以歷史文獻中記載羅旁山多是指當時西江南岸德慶州瀧水縣交界處環羅旁山地區。
羅旁山明朝官方文獻中,是個地帶,之所以說其“”,是因為這座山爆發了一場達兩百年少民動亂,從明朝開國延續明朝後期萬曆年間徹底,期間令無數皇帝困擾,所以文獻中每次出現“羅旁山”字樣是一場變動。關於羅旁山瑤人起義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據清康熙《廣東通志》載:“洪武十二年,瀧水縣瑤人劉第三者,元末為害,非一日,是年復聚眾寇掠,朝廷命指揮劉備討平之。”這文獻記載是瀧水縣瑤人劉第三故事——話說元朝二十二年,瀧水縣瑤人劉第三領導羅旁山瑤民起義反抗元朝統治,揭開了羅旁山瑤民起義鬥爭序幕,後明朝肇建,起義一度平息;明朝洪武十二年,劉第三領導羅旁山瑤民起義,朱元璋命指揮使劉備前往征剿,劉備官兵進入瀧水瑤山,焚山搗穴,摧毀瑤山瑤寨,堅持了十餘年羅旁山瑤民起義走向了低潮。但是後,羅旁山爆發了趙音旺、鳳廣山、鳳弟吉人領導起義,另外有附近山頭張馬、黃海龍、麥長裙瑤人禍,致使明王朝重視起來。明景泰三年起,朝廷羅旁山戰事設立兩廣總督一職,敕令兩總督進剿羅旁山、徹底羅旁山瑤,但是此後歷經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數朝一百餘年,總督換了一批一批,但羅旁山瑤沒有。明萬曆四年,新任兩總督凌雲翼奉命徵調兩十萬大軍進剿羅旁山,歷數月羅旁山瑤,並環羅旁山地區設立羅定州、東安縣、西寧縣(史稱“三羅”),這場歷時百年之久羅旁山瑤算告。羅旁戰事平息後,當朝首輔張居正還指示凌雲翼於起義勢力要善加安撫,杜絕後患,他《答兩廣凌洋山計羅旁善後》一信中寫道:“羅旁山役,聞獲功萬餘計,鹵獲稱是。即有逸伏,諒無多,乘勢多方招徠,開其生路,隨宜處置,務絕後患,一勞永逸策。”張居正政策指示下,三羅官方接納投誠起義勢力,招外地百姓到來落籍,,三羅興起,進入一個持續三百多年歷史新紀元。
實際上,鎮壓羅旁山起義過程中,明朝官兵濫殺無辜瑤民起事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而羅旁山瑤,明朝官兵毀滅性屠殺有直接關係。如今,四百多年過去,昔日往事俱成雲煙,今天,我們登上羅旁深山時候,看著那蜿蜒起伏峰巒,想起那戰鬥,是有一番感慨,這座大山激勵我們要當下,同時要建設家鄉而努力奮鬥!
第六章:曲嶺幽泉多古亭 茶亭文化,是雲浮地區傳統文化,過去雲浮大地上各處山頭、嶺曲、泉旁建有茶亭,是過往路人提供歇腳,二來是附近人家提供賣茶場。而郁南縣境內,有多座茶亭,這些茶亭雲浮茶亭文化體現。
郁南縣境內諸多茶亭,千官鎮甘泉亭古老。明朝萬曆初年,千戶劉雲威督兵開闢西山大路,嶺上鑿得甘泉,請西寧知縣林緻禮此甘泉旁建一茶亭,名甘泉亭,過往行人此酌泉解渴,僉憲袁昌祚撰有碑記,但該碑今存。未有公路年代,這裡儘管山重嶺,但這是西寧縣城通向羅定州城交通要道,路上可以走馬。清初區國龍有《黃五嶺甘泉亭》詩雲:“過盡諸峰到天,寒林肖颯卷雲煙。郵亭歇馬逢山雨,恨甘泉是酒泉。”王鋮有《甘泉天浚》詩雲:“一眼潛泉萬壑馨,南零。 不為人力原天一,幻出五丁。風動浮華搖碧落,雲開濺玉照寒星。懸知萬戶無煩渴,月滿長竿客挈瓶。”郁南縣第二茶亭,屬建城鎮武功山茶亭。龍井附近,有一武功山山坳,是建城桂圩要道,中有茶亭一座,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七年,乾隆十三年西寧知縣劉斯組,並撰有《茶亭碑記》;因為有了這座茶亭,附近鄉民這處地方稱作茶亭嶺,原名武功山反而消隱。茶亭建築風格,形似城樓,山間小路,亭內,路上並排鋪著兩條長形石塊,這些這石塊羅旁水口起,建城、茶亭嶺,直到桂圩,綿延十多公里長,如雙龍出海氣勢。茶亭正面桂圩方向,亭有四個磚柱,一角成直角形陷入,形成了五個角。故傳說,這茶亭象徵老虎,四條磚柱象徵四條腿,五個角象徵五個腳趾,茶亭上方有磚築成兩個圓形大孔,像徵兩個老虎眼,瓦簷之下,左右砌成兩個水桶圓窗,社會時,掛著燈籠,夜間點燃,於黑沉沉荒嶺之中熠熠;說有老虎這裡坐鎮,把守衝、抗禦敵人,一切想侵犯縣城人到此受到扺制和懲罰,如果夜間不點燈,會有敵犯縣城。郁南縣第三茶亭,屬都城鎮沙子嶺茶亭。沙子嶺茶亭位於都城鎮沙子嶺山頭上,始建於民國二十二年,茶亭前沙子嶺古道,當年是封開、郁南兩縣陸路交通要道,上通封川平崗、鳳村兩圩,下達都城圩,多有負販行走,是封川、郁南兩縣交通要道,而沙子嶺茶亭修建這通道中,過去行人走圩入市,靠一雙腿,烈日嚴霜下,途中往往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喝過茶或稀粥趕路。沙子嶺茶亭有一副名聯,今收錄於廣東茶聯佳作集錦中,聯雲:“來忙,此地達沙子嶺;去何急,轉彎都城圩。”
以上郁南各地茶亭即其蘊含文化,是不是呢? ,郁南縣境內有多古茶亭,如建城鎮龍井亭、南江口鎮雞骨嶺茶亭,每座茶亭背後有著文化底蘊,這需要我們地去探索、發現,本土文化弘揚。
第七章:灘瀧水民歌美 南江母親河,孕育了羅定和郁南二城經典文化,而那享譽遐邇瀧州歌和連灘山歌,圍繞著南江水道而產生。那麼,連灘山歌和瀧州歌有哪些精彩地方呢?兩者之間有哪些之處呢?
“一路行路彎轉彎,歌聲飄出山過山;老少唱慣,山歌聖地數灘。”以上這曲山歌,道出了“山歌聖地”連灘底蘊。今天連灘山歌,相傳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舊時流行於三羅、德慶及廣西、岑溪地,其中連灘地區盛,故得名“連灘山歌”。作為一種古老民俗文化,連灘山歌內容、形式、情景交融,常用比興手法,抒發個人情感、反映社會大事,多數是表達男女愛情、婚姻、勞動生產、新屋入夥、祝壽哭喪、唱花鳥蟲魚、猜謎語內容。連灘山歌多數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發而為歌,有時候一語雙關表達多種情感,令人聽後回味。如今,連灘山歌是郁南縣、雲浮市、廣東省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郁南本土文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這是值得每一位郁南兒女自豪。
瀧州歌,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是流行於羅定及附近地區一種歌體,韻腔上接近山歌,但山歌有類,歌詞大多是文人撰寫而成,於竹枝詞,但是保留有地方民歌特色。羅定人向有結社吟詩歌風俗,這推動瀧州歌成形及傳播起到作用,瀧州歌社,創辦於清朝乾隆四十九年,羅定州城內詩人主辦。清朝乾隆年間,羅定州城內詩人首創瀧州歌社,隨後,羅定州內羅鏡、太平、素龍、黎少、船步、泗綸、圍底、榃濱,東安縣高村、白石,西寧縣灘、桂圩、平台、大方、千官,廣西岑溪筋竹、湴、北流,設瀧州歌社。清末民國瀧州歌時期,每期投稿總數達三千,歌榜原有一榜分為東、西兩榜。瀧州歌內容,連灘山歌大體,多應景抒懷主,但連灘山歌是,瀧州歌歌風側於文學創作,而非口頭即興。
延伸閱讀…
其實,無論連灘山歌也好,是瀧州歌也好,它們是三羅先民長期社會實踐中所積累下經驗和成果,是寶貴文化遺產,所以我們要維護弘揚,讓這種文化傳之久、永鑄。
第八章:張公古廟香火盛 三羅大地,盛行張公崇祀,即各地有張公廟建築,崇祀形式去緬懷明朝萬曆年間廣東總兵官張元勳。如今,悉數三羅各地張公廟,郁南縣境內張公廟香火鼎盛,而且數百年歷史發展中,這些古廟積累了人文底蘊。
郁南縣境內有三座張公廟,一座是宋桂張公廟,一座是灘張公廟,一座是連灘安寧廟,其中宋桂張公廟歷史,堪稱三羅張公祖廟。據清道光《東安縣志》(過去宋桂屬東安縣寧坡堡)記載:“張公祠,寧坡堡新圩,祀總兵張元勳。:勳,福建漳州府人,萬曆四年,大徵瑤賊,卒於軍,士民地方,立廟祀,歷今百有餘年,聲靈赫濯,撼災禦患,誠一方保障。設有宋桂橫水渡、連灘圩渡,歲收租銀,供祭祀。”這記載,宋桂張公廟是因為張元勳大徵羅旁山瑤民時戰死於陣中,於地方,所以立廟供奉,建廟時間是明萬曆五年,這記載符合郁南民間有關宋桂張公廟神像下有張公靈骨金甕傳說。連灘張公廟,始建於明萬曆六年,宋桂張公廟隔南江河遙遙相望,這是目前郁南縣境內建築、香火鼎盛張公廟,是三羅張公崇祀文化圈中心。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和八月初六,是民間傳張公誕辰及忌日,每逢這兩天,連灘張公廟會舉辦一系列紀念張公、朝聖祈福民俗活動,一天可吸引十萬人次以上信眾前來朝拜、觀光,現場車水馬龍,場面十分噓憾。連灘安寧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於宋桂、連灘兩地張公廟威靈,這座安寧廟倒是顯得幾分清靜。安寧廟所在連灘鎮蘭寨村,、兩代是東安縣和西寧縣交界地,時東安、西寧兩縣士民出於張公敬仰情,合資這裡修建了紀念張公廟宇,並取東安縣“安”字及西寧縣“寧”字這座廟宇命名為“安寧廟”,寓意張公庇佑三羅地區安寧。
蕩寇平,威闢羅陽成樂土;庇民護國,恩流瀧水慶安瀾。四百多年時間裡,張元勳三羅人神化,奉為“護國庇民英勇都督將軍”,而且三羅民間流傳靈撼災禦患傳說故事,這些傳說張元勳英勇事蹟有關,它們張元勳功績一道,流芳百世、飲譽千秋!
第九章:百越舞姿禾樓起 禾樓舞,是流行於郁南縣南江流域一種古老民俗舞蹈,舊時南江農民多豐收之夜搭起禾樓跳舞而得名。傳,此舞起源於先秦之時,是百越人一種慶祝豐收舞蹈,千年,延續,是百越人留給今人文化瑰寶。
連灘山歌、麒麟歌舞,禾樓舞是郁南地區獨有一種民俗歌舞,過去主要是南江流域農民豐收之夜跳起,以慶祝豐收、祈福未來。關於禾樓舞起源年代,《郁南縣志》及《台山縣志》有記載,前者認為是明朝,後者認為是清朝,但禾樓舞本身工具及形式看,這顯然不是漢人獨創舞蹈,這種舞蹈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徵,顯然居住南江流域人跳一種舞蹈。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民間音樂研究室研究員費師遜美國夏威夷大學學術演講《“跳禾樓”——遠古稻作文化遺存》一文指出,禾樓舞源於幾千年前南方人祭祀儀式,這南江流域流傳禾花仙女(禾穀夫人)賜甘露傳說相印證。費先生文中指出:“禾穀夫人,或稱聖母娘娘,無名無姓,,亦非佛道兩教產生後民間宗教中某派神祇;她是百越族系稻作文化所固有原始女性神祇。”因而,禾樓舞形成,百越人崇拜有關,最初應該是儺舞形式存在,後來吸收各種文化,融合而成一種祥和舞蹈;兩千多年發展歷程中,禾樓舞經歷了百越誕生期、瑤族參與期、漢族承傳期、佛道滲入期、化的昇華期,形成今天我們能看到多姿多彩禾樓舞,這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精彩過程。清道光《東安縣志》中《風俗》載:“冬十日,田工告成,村莊中各設蘸布賽,另建一小棚,兩丈許,巫易女服,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樓,散齋胙劇飲為歡,農家。”另,郁南地區之外,新興、台山、化州地有過禾樓舞出現,不過式微。
禾樓舞,是郁南地區作為嶺南文明源一種歷史反映,禾舞傳說中禾仙那些遠古時期居住南江流域先民文化符號,這種既古老舞蹈,如今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歷史底蘊和歷史信息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第十章:群賢吟詠到於今 以來,郁南城名人雅客流連忘返、吟詠不休勝地,、以來,數百年間,有一批知名度的士人造訪郁南,並留下了歌頌郁南地方景色佳作,收錄文獻中,光耀史冊。
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是明末清初時期嶺南三大家,他們受到清初西寧知縣張溶邀請,前往西寧縣城做客,並西寧縣深山老亭之中開展詩歌唱和活動。今建城鎮龍井山上,屈大均有《題龍井亭》詩雲:“瀧西一龍井,涓滴是真泉。雲根裡,瀑布邊。寒而帶冰食,待掃花眠。清絕使君愛,亭紫煙。方寸一泓碧,秋光映。月生明鏡底,天素華中。石作銀床,漿憐玉井。使君頻汲取,嘯詠隱之風。”張溶和詩雲:“龍井開何代,香林一古泉。池依飛瀑內,泓湛落花邊。茗熟連雲茹,詩成枕石眠。溝亭塵世外,面面繞蒼煙。一尺盈盈水,看來眼界空。疏星臨鏡底,明月印潭中。珍謝珠池異,甘分玉醴同。撫心思,弔昔人風。”康熙年間,知縣張溶西寧縣中建山響亭一座,並邀請彭孫道、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名士和詩。彭孫道《題山響亭》詩雲:“冰署悠然萬山,浮嵐聳翠畫屏間。使君拄笏閒吟嘯,靜看纖雲。榕蔭面面拂亭,花繞回欄竹覆屏。是揮弦雨後,琴聲時和澗聲聽。”張溶和詩雲:“官衙四面撫溪山,坐我千峰萬壑間。晝閒人吏,朝雲飛去暮飛。謾勞佳句譜荒亭,絕壁琳瑯映翠屏。宓子少文今,遺弦果否許?”梁佩蘭和詩雲:“千疊瀧流萬重山,芙蓉空翠落中間。使君日上亭裡,手拂龍唇憺忘。官齋亭,況有飛泉瀉玉屏。夜半濤聲天上起,獨吟松月許誰聽?”屈大均和詩雲:“官舍蒼蒼萬疊山,琴聲半落瀑泉間。春風弦中出,吹得桃花去複。拄笏來見翠屏,瑤琴色映數峰青。陶公自有無弦者,寫出弦音滿訟庭。”陳恭尹和詩雲:“一郭泉聲萬疊山,濤音寫入七弦間。神明令尹能揮指,太古淳風可。清操獨立自亭亭,手布陽春滿畫屏。庭下有時宣上諭,百年耆老扙藜聽。”彭孫道及嶺南三大家之外,有諸多名士涉足郁南大地並有吟詠詩歌。清嘉慶年間,署理肇慶府事夏修恕遊郁南縣天馬山,有《天馬山》詩雲:“天馬山高勢插雲,年年花發鳥逢春。社鼓聲喧戰鼓歇,僮伶盡作太平人。”
以上所列者,古代名士吟詠郁南風光詩歌,,這些詩歌只是郁南先賢詩冰山一角罷了,僅屈大均一人,郁南縣留下了《舟入羅旁水訪西寧張明府有作》、《訴衷情·西寧山中》、《西寧贈張大令》、《採藥西寧承張大令使君命其侄孫豫表陪探燕子岩、大峒、龍井諸勝》、《題西寧張邑侯山亭》、《拂霓裳·西寧使君乞白鷳》、《一叢花·題西寧長春寺》、《西寧下城峒奉訪龐卯君五丈》諸多詩歌,可想而知,當年郁南縣詩風文氣何其鼎盛。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登臨。如今,數百年煙雲散,我們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時,站得、看得,吸納這片土地靈氣,承接古聖先賢風韻,這大好河山上創造出新!
粗石村山川毓秀,人傑地靈,名勝蹟多。粗石村連灘西壩蘭寨村隔江相望,有”東西兩壩”美譽,面朝南江,一河兩岸,撐渡過河5分鐘到蘭寨村。
粗石村西壩蘭寨村一河兩岸青山綠水,生態環境!
粗石村四周斷續山峰臥如長龍,稻田十里花香,山林、山果、平原田、田中塘,形成現代傳統和諧處鄉村生態格局。
蒲蘆山下四時春,玉蘭花開荔枝來。南江河畔稻花香,滄海桑田瓜果。水美坑口林中寨,詩情畫意粗石鄉!
粗石是桑葚蠶繭絲綢之鄉,依靠南江黃金水岸是絲綢之路發源地,盛產嶺南佳果”荔枝、黃皮、李子、芒果、龍眼”;稻米果蔬糧油,豐產!
粗石村人傑地靈,以來人才輩出,有眾多宗祠嶺南特色古建築群。
馬上輸入你電郵地址,即免費預測自己八字大運!
延伸閱讀…
馬上輸入你電郵地址,即免費預測自己八字大運!
第三章:山河錦繡開勝境 古越秀色,多彩南江。作為古百越文明遺存地,郁南縣不但有人文底蘊,而且有風光。郁南縣一山、一水,吐納著天地間孕育,琳瑯滿目、秀色可餐,令人睹之而不能忘。
粗石村縣道貫穿、路燈、交通,東壩灘出入口”家”門口,粗石村廣州實現了2時經濟生活圈(粗石廣州177公里)。
粗石村穿越7個隧道到達了雲浮市,村市之間交通形成了25分鐘經濟生活圈。從粗石村出發南江口南廣高鐵站30分鐘。
鄉村,總是,沒有城市喧鬧聲,沒有城市車水馬龍,鄉村顯得寧靜乾淨,可以聽見鳥兒叫聲。鄉村,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地方;鄉村,是糧食故鄉;鄉村,農民伯伯豐收時,綻開笑容地方。
蒲蘆山森林公園、水美坑森林溪谷這些生態資源充分體現了粗石村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保護環境,粗石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郁南縣,是廣東省雲浮市下轄縣,地處鬱水之南而得名,西漢年間設端溪縣後,其建城史達兩千餘年,積累了人文底蘊。那麼,郁南縣有哪些值得一提底蘊呢?這座古城有著怎樣興衰史呢?
第一章:千年水道流餘韻 南江,又名瀧江、羅定江,古稱端溪、瀧水、晉康水,是發源於信宜而穿插於羅定、郁南二城江流,同時是羅定、郁南母親河。郁南歷史像那南江水道,流長、奔流不息,孕育了古老而文化,千年洗禮,韻味。
位於南江之濱河口鎮和都村,是磨刀山遺址所在地,村內磨刀山上發現石器時代人類遺址,距今有五十萬年八十萬年歷史,是目前廣東省境內發現人類遺址,填補了嶺南地區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痕蹟空白。據了解,磨刀山遺址出土遠古人類使用石器達數百件,石器形式,包括手鎬、手斧,數量手鎬,其次砍砸器、刮削器;這批石器出土,為今人展現了一道來文明曙光。據了解,使用這批石器先民多活動於今羅定、郁南兩地交界南江流域,於這些先民是目前廣東省發現古人類,所以稱為“”,而遺址所在郁南縣,譽為“南粵”。
南江流域不但孕育了古文明,同時孕育了古百越文明,先秦時期,南江流域便是百越人活動區域。南江上游太平河羅鏡河流域,考古學家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年羅定太平南門垌發現戰國墓,出土青銅器一百多件,其中多禮器兵器,如銅鼎、銅甬鐘、“王”字圖像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專家認為,這些青銅器文物證明先秦時期,百越開發南江流域,並這塊土地上建立奴隸制諸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羅定羅平背夫山發現戰國墓,出土青銅器九十多件、陶瓷器一百多件,其中多數是像徵王權禮器、兵器、儀仗器,如銅、銅矛、銅叉、銅鋸、銅鐮和陶豆,是南江流域作為古百越王國所在地實物證明。另外,羅定泗綸分會坑口發現一處先秦岩畫,百越文明見證,岩畫中百越武士莊嚴肅穆,顯示了百越族人威武不屈精神,令人想起兩千多年前百越之君譯籲宋帶領百越族人抗擊秦軍那場戰爭。
秦漢以來,南江流域是嶺南州縣建制地,而且每次建制基本上歷史有關聯。秦始皇時,派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屠睢一路而來勢如破竹,後南江口西岸設大本營,深入越人腹地,結果人襲擊,陣亡於南江流域。後,任囂、趙佗嶺南,值秦末中原大亂,趙佗並嶺南三郡南越國,自稱南越王。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今粵西地區設端溪縣,縣治南江口之北(今德慶地帶),該縣因南江得名,是粵西地區建制。後,南江流域還一度有過晉康郡、瀧州、瀧水縣、晉康縣建制,這些建制以南江得名,這足見南江於羅定、郁南二城歷史發展重要性。
如今,有著千年底蘊古城郁南巍然屹立於南江之濱,近年來,官方帶動下,郁南縣努力挖掘和宣傳南江文化,將郁南縣打造成南江文化、南江文化名城,使得千年風雨南江魂這裡有了歸宿,同時使南江水道悠悠餘韻傳遍嶺南大地!
第二章:名人過訪 南江水道,作為西江水道進入陽、區域通道,以來名人墨客流連途徑,而作為西江水道進入南江水道首站郁南縣,古今名流登臨、造訪勝地,他們留下一行行文字,千年南江文化瑰寶。
名人造訪郁南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武周神龍元年,唐中宗張柬之、桓彥範人擁簇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唐復闢,此前受到武則天寵幸詩人宋問此次政變後左遷瀧州(今羅定)參軍,他順著西江而下,南江口進入南江水道,一路逆江而上,目睹南江兩岸村寨景色後,寫下了傳頌千古《過洞》及《入瀧州江》詩二首。 《過洞》詩雲:“越嶺千重合,蠻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徑,萍匝釣人家。林暗交楓葉,園香覆橘花。誰憐,孤賞足雲霞。”《入瀧州江》詩雲:“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縱橫。 夜雜蛟螭寢,晨披瘴癘行。 潭蒸水沫起,山熱火雲生。 猿躩時能嘯,鳶飛鳴……”北宋元豐元年,廣東轉運副使向宗旦遊覽郁南龍巖,並龍巖上題刻“戊午季秋三日,運副向宗旦來”字,這方題刻距今已有九百四十多年曆史,屬郁南摩崖石刻祖。明朝嘉靖三年,廣東右布政使林富、廣東察副使徐文溥二人遊覽郁南羅旁水口,並水口處黃鱔石(照鏡石)上題刻“明嘉靖甲申十月十六,布政林富、察副使徐文溥”字,這方題刻有五百年曆史。除此之外,有李伯震、陳獻章、陸舜臣、莊楷、林昆、屈大均一大批名流造訪郁南,並留下了大量歌頌郁南風光詩文。
以上所列者,古代名士吟詠郁南風光詩歌,,這些詩歌只是郁南先賢詩冰山一角罷了,僅屈大均一人,郁南縣留下了《舟入羅旁水訪西寧張明府有作》、《訴衷情·西寧山中》、《西寧贈張大令》、《採藥西寧承張大令使君命其侄孫豫表陪探燕子岩、大峒、龍井諸勝》、《題西寧張邑侯山亭》、《拂霓裳·西寧使君乞白鷳》、《一叢花·題西寧長春寺》、《西寧下城峒奉訪龐卯君五丈》諸多詩歌,可想而知,當年郁南縣詩風文氣何其鼎盛。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登臨。如今,數百年煙雲散,我們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時,站得、看得,吸納這片土地靈氣,承接古聖先賢風韻,這大好河山上創造出新!
粗石村四周斷續山峰臥如長龍,稻田十里花香,山林、山果、平原田、田中塘,形成現代傳統和諧處鄉村生態格局。
金菊頂下,南江河畔,鬱城,勝景無限。郁南風光代表,非龍巖、虎岩屬。龍巖、虎岩位於郁南縣灘鎮和東壩鎮,兩者隔南江遙遙相望,各因形式龍、虎而得名。龍巖之下有泉廣西相通,每上游漲水,即此泉會有秕糠之物浮起,奇特;岩前有龍巖祖廟,即盤王廟,據清道光《東安縣志》記載,此廟建於宋,而今已有千年曆史,是南江流域盤王信仰實證。虎岩下有穴,穴末端有一泓清泉,冷如冰雪,舊時患有熱病人,取飲此泉水痊癒,人謂“虎膽水”;岩下有虎岩禪寺,禪寺中奉石觀音,該寺始建無可考,但清道光《東安縣志》已有記載,《縣志》稱禪寺中藏有古僧無無血書《法華經》七卷,遇火不毀,但可惜血經下落不明。龍巖、虎岩之外,郁南縣有恍如畫境南江第一灣、蒲蘆山、氣勢磅礴金菊頂、宛若桃源天馬山、福地洞天盤古山、鬱氣森森大王山、江流豬仔峽、插雲天大歷山,這些山水傑作,是上天於郁南人恩賜。
山水總會令人無限神往,詩篇總會其信口吟出,相信這是所有外地人到訪郁南後懷有一種心情。後,我想引用勞崇聘先生詞作《江城子》下闋內容作為本文結尾,歌詠郁南大地風光:“且乘快艇水中游。南江口,古康州。萬家燈火,風景這邊。朋友興高談典故,千古事,印心頭。”
第四章:落木蕭蕭黃皮城 作為嶺南地區建制城邑,兩千多年間,郁南地上有過諸多建制,如端溪縣、晉化縣、都羅縣、武城縣、都城縣、正義縣、安遂縣、晉康縣,所以郁南縣是歷史上嶺南州縣建制地方,這些有建制深深印郁南縣歷史當中,成為郁南縣永恆歷史印記。
從宋朝起,郁南縣境開始歸屬德慶府、德慶路、德慶州建制,到明萬曆四年,羅旁瑤,朝廷升瀧水縣羅定直隸州,割德慶州都城鄉及瀧水縣部分地區置西寧縣,郁南縣境開始歸屬三羅建制。四百多年風雨洗禮,三羅地區積累了獨立、人文底蘊,與外界人文底蘊鼎足而立,而那些建制前已有名勝蹟,大多數淹歷史長河當中,讓人遺忘。不過,今郁南縣都城鎮殘留一處明朝黃皮城遺址,是三羅建制前所遺留下來蹟。
黃皮城,是明朝都城巡檢司駐地,位於今都城鎮西江邊,上靠大王山,下望華表石,是軍事要地。關於都城巡檢司始設年代,迄今已無考證,不過明嘉靖《德慶州志》中“洪武十年裁革都城巡檢司”記載可知,都城巡檢司明初存在,此司是明洪武元年始設時間推算,有六百五十多年曆史。都城巡檢司自洪武十年裁撤後,都城治安形勢險竣、居民遇害,九十二年後成化六年,朝廷恢復都城巡檢司,當時德慶知州李瑛負責修築土城,這座城日後黃皮城了。黃皮城周邊三百三十丈,高一丈六尺,建有城隍廟和一座三間巡檢司衙門,派出九品官員防守,城內是軍民居。成化十九年,修築巡檢司城池,城有了環城河,這樣地捍衛著軍民人人身安全;城門東南,出入城時,要城樓放下吊橋。隔了百年後,於萬曆十五年重修黃皮城。都城巡檢司這一機構經歷了三百多年,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移駐懷鄉(今信宜),雍正十二年正式裁撤, 撤司城廢。隨著歲月推移,都城巡檢司衙門毀棄,而城隍廟有後人重修,保存到清末民初。咸豐年間,西寧縣人何其彬在遊歷黃皮廢城後,有《都城竹枝詞》歌云:“彼都原屬古康州,司撤城荒署蒼幽。茅屋數間株百本,黃皮六月賣江頭。”都城巡檢司廢後,城內留一片黃皮樹,所以“黃皮城”名由此而來。民國十五年,廣東守備軍第一團團博球皮城城樓及城牆拆毀,但保留著城基;此後,城內城隍廟倒塌,黃皮樹無人管理而荒萎。民國三十三年,避戰而由順德到郁南都城詩人潘小磐,寫有《黃皮城》詩一首,該詩收入其於十多年後香港出版《餘庵詩選》:“零落池亭杳可尋,草原危步夕蕭森。場登晚稼田,林戰冬飆鳥喑。客裡葛裘催一瞥,冡雲物扺孤吟。更續蕪城賦,地磚豕跡。”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廣東省成立十二專員公署,下轄雲浮、羅定、郁南、德慶、封川、開建六個縣,專員公署所在地都城鎮,辦公地方黃皮城內。中共建政後,中共郁南縣委、縣政府大樓設都城鎮黃皮城舊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潘小磐香港到來,重遊黃皮城故地,尋到當年殘垣牆角,作《黃皮城》詩一首抒發情懷:“大衙小苑故皇然,容得痴翁疊戶穿。幾列崇樓花映日,一池奇石水涵天。殘垣牆角珍餘跡,老樹秋風黯舊緣。但願千家樂豐阜,凱風歌注新篇。”
一座黃皮城,千年滄桑事。如今,郁南作為無核黃皮鄉名揚中外,但有幾人知道當年那座捍衛郁南城治安達數百年黃皮古城呢?荒城已成過去,建設當在目前;願未來,郁南兒女能自己家鄉建設得,無愧于先賢期盼,於萬代千秋!
第五章:羅旁山深憶往事 羅旁山,是郁南縣境內一座歷史名山,因位於西江羅庚石旁而得名,其方位今不得考,方位今郁南縣建城鎮境內歷山(古人認為是鎮州山)一帶,明朝年間羅旁山區是瑤人嘯聚起義地方,所以歷史文獻中記載羅旁山多是指當時西江南岸德慶州瀧水縣交界處環羅旁山地區。
羅旁山明朝官方文獻中,是個地帶,之所以說其“”,是因為這座山爆發了一場達兩百年少民動亂,從明朝開國延續明朝後期萬曆年間徹底,期間令無數皇帝困擾,所以文獻中每次出現“羅旁山”字樣是一場變動。關於羅旁山瑤人起義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據清康熙《廣東通志》載:“洪武十二年,瀧水縣瑤人劉第三者,元末為害,非一日,是年復聚眾寇掠,朝廷命指揮劉備討平之。”這文獻記載是瀧水縣瑤人劉第三故事——話說元朝二十二年,瀧水縣瑤人劉第三領導羅旁山瑤民起義反抗元朝統治,揭開了羅旁山瑤民起義鬥爭序幕,後明朝肇建,起義一度平息;明朝洪武十二年,劉第三領導羅旁山瑤民起義,朱元璋命指揮使劉備前往征剿,劉備官兵進入瀧水瑤山,焚山搗穴,摧毀瑤山瑤寨,堅持了十餘年羅旁山瑤民起義走向了低潮。但是後,羅旁山爆發了趙音旺、鳳廣山、鳳弟吉人領導起義,另外有附近山頭張馬、黃海龍、麥長裙瑤人禍,致使明王朝重視起來。明景泰三年起,朝廷羅旁山戰事設立兩廣總督一職,敕令兩總督進剿羅旁山、徹底羅旁山瑤,但是此後歷經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數朝一百餘年,總督換了一批一批,但羅旁山瑤沒有。明萬曆四年,新任兩總督凌雲翼奉命徵調兩十萬大軍進剿羅旁山,歷數月羅旁山瑤,並環羅旁山地區設立羅定州、東安縣、西寧縣(史稱“三羅”),這場歷時百年之久羅旁山瑤算告。羅旁戰事平息後,當朝首輔張居正還指示凌雲翼於起義勢力要善加安撫,杜絕後患,他《答兩廣凌洋山計羅旁善後》一信中寫道:“羅旁山役,聞獲功萬餘計,鹵獲稱是。即有逸伏,諒無多,乘勢多方招徠,開其生路,隨宜處置,務絕後患,一勞永逸策。”張居正政策指示下,三羅官方接納投誠起義勢力,招外地百姓到來落籍,,三羅興起,進入一個持續三百多年歷史新紀元。
實際上,鎮壓羅旁山起義過程中,明朝官兵濫殺無辜瑤民起事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而羅旁山瑤,明朝官兵毀滅性屠殺有直接關係。如今,四百多年過去,昔日往事俱成雲煙,今天,我們登上羅旁深山時候,看著那蜿蜒起伏峰巒,想起那戰鬥,是有一番感慨,這座大山激勵我們要當下,同時要建設家鄉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