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譚姓風水】隱身於鄉村的文化記憶 |我的尋根之旅 |禮樂譚氏家塾 |

【開平譚姓風水】隱身於鄉村的文化記憶 |我的尋根之旅 |禮樂譚氏家塾 |

江海區祠堂多,禮樂街道辦事處一個典型:明末崇禎十三年(1605年),張、陳、譚、吳、區姓氏禮樂建下自己祠廟。據了解,譚氏祖先居江西寧都,宋太宗建姓年間,譚宏軼因戰亂徙居南雄保昌珠璣里沙水村(今珠璣巷),譚敬湖是譚氏入廣東始祖譚宏軼第24代後人,後人仰慕其德賢,150年前,板桂裡建敬湖譚公祠紀念,後來更名譚氏家塾。一百餘年,譚氏家塾如今仍地保存下來。

近日,記者譚氏宗親會會長譚宜根帶領下,來到位於江海區禮樂街道東紅村譚氏家塾。家塾隱身周圍民居中,不起眼,若無人帶領,找到。家塾門口綠樹環蔭,一條小河流淌,是一方不可多得風水命理寶地。

據了解,1953年,此祠成為民居;1958年間,石匾下落不明。禮樂譚氏宗親會成立,急需場所,住戶譚宣佳、譚錫、譚朝卓、譚國安、張錦達於2004年遷出,使此祠得以重修,並更名譚氏家塾,供奉譚氏歷代祖先。

家塾面積,長16米、9米。記者進入譚氏家塾,發現三進三出結構,第一進為祠堂處理事務之用;第二進內立有石匾一塊,記錄祠堂發展歷程,並掛有聯一副,寫著:葉茂枝繁八方繼興,文丞武尉一脈相傳;第三進擺放譚氏各代祖先牌位。牆上有青龍白虎字樣木雕左右相擁,十分氣派。龍虎二字譚樹棠寫,他是《新會報》副總編輯,不但文章,字寫得,是村里公認“有文化”人,對家族事、家塾事熱心。

雖然偏安禮樂一隅,但譚氏與外面譚姓族人保持密切聯繫。去年是譚嗣同誕辰150週年,譚宜根應邀去湖南參加慶典。每年譚氏族人回高要參加祭祖,然後拍下照片掛牆上,現在兩面牆壁掛滿了歷年祭祖照片。

十五年前第一次回到我祖鄉,十五年後這個時候一次回去,是體驗。十五年前不談,現在我,因為中國歷史產生了,順利成章,對自己祖鄉和家族歷史想知得,這次旅程可算是枉此行,但,有一點點。

據《江海區志》記載:譚姓,多集中禮樂東紅、東仁、英南村,主要源自開平水口。

明歷清,仕官輩出,記者譚某提供《全國譚氏歷代科名職官錄》上看到,譚有章,海心人,明初舉人,豐城知縣;譚時遂,杜澄村人,明嘉靖舉人……

“航空驅”譚根祖籍是開平。譚根原名譚德根,1889年生於美國舊金山,他馮如、林福元三人,並稱為中國近代航空驅。

譚根譽為“中國設計製造水上飛機第一人”;參加美國舊金山舉行萬國飛機製造賽,勇奪冠軍。

1911年,他奉孫中山命回廣州,表演施放乘人氣球節目,配合革命黨人溫生財刺殺了清廷將軍孚崎。譚根1915年回國籌辦廣東航空學校,為“航空救國”培養了一批人才。

於時代變遷、經濟發展各種因素影響,譚氏家塾淡忘,老人平時這裡休閒聊天外,基本處於“半荒廢”狀態。

譚氏家塾內有一圖書室,記者進入時,發現書籍上面佈灰塵,書籍內容陳無,彷彿很多年沒有人來過。

“雖然我們成立了譚氏宗親會,但是資金投入、人力不足,舉辦活動。只有每年祭祀時候,家塾會多人前來,一些外地譚姓族人會前來尋,看自己屬於哪一輩、哪一枝。”譚宜根說。

記者禮樂譚氏始祖世系圖旁看到兩塊牌匾,二十個字:維左揚履廷勝裕徽昭明 象賢先奕世崇德煥嘉猷。

“第23代取維字開始,每一輩取其中一個字。”今年89歲譚伯告訴記者,譚氏族人有兩個名字,一出生後到結婚之前姓名;二為結婚時,需要這二十個字中選出一個,作為姓名第二個字。取字後“字牌”掛在家裡,百年歸後,這個“字牌”上字刻墓碑上,作為故人名字。

武城,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南夏津縣接壤,東平原縣毗連,西、北境隔衛運河河北故城縣相望。面積750平方公里,人口37萬。治㪽武城鎮。武城,戰國趙武城邑,西漢置東武城縣,襲用武城邑名,馮翊(今陝西)有武城縣,“東”字,置東陽縣,治今漳南鎮,同隸清河郡屬,東漢廢東陽縣入武城,東武城縣屬清河國,西晉太康中去“東”字,改為武城縣。北齊徙治於河北清河縣西北,隋開皇六年(586年)治,改武城為清河縣,屬清河郡,唐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宋大觀中衛河水患徙治今老城鎮,屬恩州。金、元因之。屬東昌府,清屬臨清州,建國後隸屬德州市轄。今武城縣甲馬營鄉有譚莊村。 (資訊接)譚莊:西靠衛運河,相傳明初,老城有一支譚姓見此地水豐土沃,舉家遷此定居,後來有洪洞、即墨遷來兩戶姓王,遷來有劉、羅、秦、張、安、、矯姓移民,譚姓來此,故名譚莊。武城有譚氏,見著於漢,始祖……

旅程第一天,到了新會城,去過一間新會博物館遊覽,內裡有很多展品,有木美人、鱷魚骨骼、恐龍蛋化石,一張單刀,那烏利單刀,原來烏利單刀(糊里糊塗)這個典故是出自我祖鄉哩!

第二天會城出發入村了,途中黃克競大橋和黃宣充大橋。

黃克競橋是他捐錢建,而黃宣充大橋是黃克競和其他兄弟他們爸爸名義捐錢建。相傳黃克競太平紳士是我爸爸媽媽爸爸兄弟兒子,即是我嫲嫲堂兄,計上來,我要稱呼黃克競作堂舅公,而黃宣充嫲嫲伯伯吧,再計上來,我要稱呼黃宣充作伯公。當年我表叔(舅婆兒子)要去澳洲讀書, 要太平紳士擔保, 是黃克競他作擔保哩!

坐了大約半時汽車,終於入到村了。村口有一個井,仍有人用來洗衫,但不能飲用,因為村裡洗手間污水是直接流出來;而村裡井,相信仍有人會喝裡面水,水,而且可以看到井底有幾尾魚兒,是人們放下去,每完井讓水流進去後,會魚兒放下井,目的檢查井水有沒有毒,古時沒有檢毒工具,唯有犧牲魚兒生命,但現在亦然,因為,那是科技發達,思想開放,知識增進,經濟農村吧!

我祖屋巷口有一個池塘,這個塘解放前是屬於我家,但因為現在沒有打理,所以了青苔,荒了,但前是有魚。旁邊鐵欄是我嫲嫲後來裝上防止小朋友跌下。因為…我爺爺十三歲那年,他媽媽這裡跳塘。

說到我太婆,當年是太公爸爸幫她娶老婆,而太公到了越南,後來回了鄉知道自己娶了老婆,從前人這樣了,父母之命,媒爵言,反倒新郎新娘只管成親,人不到關係。我爺爺是我太婆買回來孩子,可能是因為我太婆不能生育,所以她我爺爺一歲多時候買回來吧。雖然不是血緣關係,但前人只要買了回來,認定是親生一樣。因為當時太公越南識了個女人帶了個小孩回來我太婆養,我太婆養了幾年想越氣,想到太公在外生了孩子,跳塘啦。

想起來我爺爺呀,十三歲沒了媽媽,然後人家罷佔了田地物業,一個小孩子,還要帶著個弟弟,爺爺一生我是一個而故事哩。

我們祖屋是不知多少代以前先祖流傳下來,直到我爸爸那代,他們時候有祖屋住,可能祖屋有數百年歷史了,因為我們一位太公,六百年前遷居到這條村,開枝散葉,繁衍後代。

祖屋裡有一個大廳,有兩間房,一間是爺爺嫲嫲房,十五年前我回去時,房裡大床、梳妝枱貼著爺爺嫲嫲前結婚時紙裝飾哩。另一間房是孩子們(即我爸爸、伯伯、姑姐們)房,十五年前我睡過房內大床,不過數年前我爸爸和伯伯睡爛了。

這間屋吸引我是灶頭,十五年前我們有燒過飯,下面洞是柴枝禾桿草塞進去作燃料,上面洞是吹氣撥風。灶上鐵鑊很,燒飯,飯焦是一大片鍋巴模樣,很美味!這種風味只能農村找得到,於城市人難得。

延伸閱讀…

禮樂譚氏家塾:隱身於鄉村的文化記憶

我的尋根之旅~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上凌村

有牆璧和天花國畫,有味道哩。

我祖屋灶頭那邊門口隔離一間屋是我婆婆從前家,現在是屬於她外家那邊物業,不過租人家住 因為婆婆住我們家隔離,所以我太婆(爺爺媽媽)很老友。

我祖屋灶頭那邊門口斜對面一間屋是我婆婆堂細佬家,十五年前我入過去探那個堂舅公,當時他養了很多雞仔。

這是我爺爺時候讀書書齋,從照片左邊這間屋到照片後白色屋前是書齋地方,這是太公買來爺爺作書齋房子,太公出錢請老師教爺爺讀書,我以前聽過爺爺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太公村裡其他孩子來免費上課哩,但後來因為太公到了越南,太婆死了,爺爺年紀小,地方給人家罷佔了。

廿七墟市集,這裡這排商舖,從前是屬於我爺爺家

要出發去拜山了,我是騎爸爸兒時童黨叔叔駕摩托車哩。這裡騎摩托車跟香港很,香港我會自己駕摩托車,是我載人,現在於可以坐車尾做乘客啦,而且這裡騎摩托車可以不用戴頭盔,會危險,因為農村地方會開得,道路上車多,反而清風送爽,途經很多稻田,有很多養了鵝和鴨池塘,很感覺。

第一個要去拜山墳是虎門水庫那邊,說是山墳,是山上,所以我們要叢林,跨過滿途樹木和荊蕀到哩!

那是我爺爺爺爺山墳,奇怪地,碑石刻上太太公的名字,有一個姓馬合墓。那個姓馬懂尋龍點穴,他找到這塊墓地,但不夠錢買,於是我太太公便出錢買下,姓馬出力,我太太公出錢,兩人合墓於此了。

到第二個山墳,這是爺爺爸爸媽媽墓,裡面沒有爺爺爸爸,因為當年爺爺爸爸到了越南,不過裡面有幾代太xN公太xN婆,不過因為碑石之前人偷了去建屋,爺爺弄過一塊碑石,碑石上爺爺刻了他爸爸媽媽名字,他說只是作記認免得拜錯山,我們知道裡面有其他太公可以了。這個是月山,墓旁有棵桃樹,前嫲嫲說這是月抱仙桃穴,旺女後人。

後我們到了另一個墳,這個墳是像山,那位遷到這條村太公墓,相傳譚氏始於周朝,世襲封爵,到元朝適逢戰亂,治安不寧,我們這條村遷址太公當時於開平來到上凌村,後娶了兩個老婆周氏和林氏,開枝散葉,後代遍佈整條村啦。這位太公明朝洪武二年(即戈元一三六九年)仙遊,葬於當時坭塘,今稱象山,兩位老婆合葬。經六百多年風吹雨打,這位太公墓變得,所以幾年譚氏鄉親合資修墓,現在這個墓很漂亮哩。

武城,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南夏津縣接壤,東平原縣毗連,西、北境隔衛運河河北故城縣相望。面積750平方公里,人口37萬。治㪽武城鎮。武城,戰國趙武城邑,西漢置東武城縣,襲用武城邑名,馮翊(今陝西)有武城縣,“東”字,置東陽縣,治今漳南鎮,同隸清河郡屬,東漢廢東陽縣入武城,東武城縣屬清河國,西晉太康中去“東”字,改為武城縣。北齊徙治於河北清河縣西北,隋開皇六年(586年)治,改武城為清河縣,屬清河郡,唐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宋大觀中衛河水患徙治今老城鎮,屬恩州。金、元因之。屬東昌府,清屬臨清州,建國後隸屬德州市轄。今武城縣甲馬營鄉有譚莊村。 (資訊接)譚莊:西靠衛運河,相傳明初,老城有一支譚姓見此地水豐土沃,舉家遷此定居,後來有洪洞、即墨遷來兩戶姓王,遷來有劉、羅、秦、張、安、、矯姓移民,譚姓來此,故名譚莊。武城有譚氏,見著於漢,始祖……

延伸閱讀…

吳社運開平長沙樓岡之行

炎黃譚氏網-譚姓網-譚氏族譜-世界譚氏宗親聯誼會

譚姓湖填四川這是一個古老而傳說和湘西北譚氏歷代,耆碩相傳話題;千百年來民間流傳,家喻戶曉。湖廣者,湖廣行省,元置,轄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全部、廣東雷州半島、湖南以及貴州大部,治武昌路;明朝稱湖廣,轄區大體今湘鄂二省;清代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廣總督正式名稱湖南湖北總督。 “一代天,只識彎弓射大雕。”維持了89年元朝雖盛,但到了元代末年,於蒙古族及地主農民剝削壓迫,階級予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致使各地民眾揭竿而起。於元軍和地主武裝農民軍所據地,多是“拔其地、同其城”(元史.順帝本紀),致使百姓紛紛捲入流亡人群。元年間,(譚)玉珍(後改為姓:)。統帥於十二年(1352)入紅巾軍,徐壽輝任命統軍元帥,後升統兵都元帥。十七年(1357),奉命率大批湖廣兵士西征,共、巫峽入蜀,川東諸州縣並克漢中廣元後進兵……

采寫譚姓過程中,我們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拜訪了了解譚姓情況人士,深入到玉林市各縣市區譚姓聚居村莊採訪,和譚姓各宗支代表座談。譚姓人剛柔相濟性格、濟世民社會擔當和興經重教家族風範,我們留下印象。玉林市譚氏,700多年來,賢能之士,文韜武略輩出,我們留下了印象。一個人才輩出姓氏玉林市譚氏人數多,但人才輩出。玉州區南江街道鎮忠社區充口嶺譚氏,清朝康熙年間廣東順德遷居玉林,子弟勤勞、尚武崇文,清朝出了武舉1人,民國出了中1人、校官5人,當代出了博士2人,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8人。中譚何易是民國將星,民間文學大師譚達先著作等身。玉州區玉城街道南觀社區攀龍里譚氏,清朝雍正年間廣東高明遷居玉林,子弟,家族倡導工讀傳家,民國以來,有70人考上大學,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人。容縣浪水鎮步竹堂村譚氏,現只有110多人,197……

《中國歷代譚姓進士題名錄》,收錄了隋朝大業元年(605)開科選舉到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年(1905年)止,正式廢除科舉1300年內,歷朝歷代登科11萬名題名進士中,反复查找篩選,有證可查譚姓金榜題名進士234名。清朝譚姓進士錄:155、【譚振豪】崇禎十五年(1643年),特奏進士出身.。四川蓬溪縣人。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四川蓬溪縣地方志)156、【譚希閔】清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殿試金榜,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楊州江都縣人。第73名。 (江都縣地方志)157、【譚鳳禎】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殿試金榜,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湖廣漢陽府漢陽縣人。 (源自湖北地情歷史篇)158、【譚篆】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殿試金榜,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湖廣安陸府景陵縣人。 (源自湖北地情歷史篇)159、【譚忠義】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殿試金榜。賜進士出身……

近期於網上購買了宣統辛亥年《澤田譚氏七修族譜》影印電子版(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收藏),所以有興趣攸縣澤田、醴陵玉堂祖先即一世有行公到四世文淵公這四代(宋末到元末)進行了一些研究。可能是因為年代,可能是網上資料並完全,並非所有記載有第三方資料佐證。這裡族譜上記載澤田、玉堂後一位共祖、元朝進士譚文淵進行考證。澤田、玉堂族譜記載文淵公是元統甲戌進士,這個年份與嘉靖長沙府志記載元朝譚姓唯一進士攸縣人譚圭中進士年份並,而且據查不是元朝開科取進士年份。於澤田譜坊表部分專門列有元朝進士文淵公(頁118,見下圖),表明做譜縉公及族人此是有自信,所以本人花了一些時間譚圭和譚文淵中進士資料進行了緻考證。澤田譜上所列文淵公元元統甲戌進士時間存在問題應該說最初做譜時有體現。下面這個問題表現,原因,溯源,修正……

宋朝以前譚姓進士記錄人數多,沒有一門多進士記載。宋朝是歷史上進士朝代,各姓一門多進士情況前朝多有記載。史料記載,宋朝譚姓進士是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廣州番禺人譚桓上書陳安南急務特賜進士第,後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譚利用中拔萃科進士,太宗純化二年(991年)秦州人譚孺卿中童子科進士。途徑進士科中進士是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蘇州人譚應,後宋仁宗天禧三年(1019年)湖南茶陵人譚巽和廣東韶關(韶州)譚伯倉,而譚巽弟譚異和譚巽子譚綜、譚綸進士,巽、異、綜、綸可以說是史料可查譚姓一門四進士(三代之內),譚巽是宋朝江湖(江西和湖南)譚姓進士。目前關於四進士登科時間各級地方誌上有錯誤和矛盾記載,有進行認真梳理和考證。本考證譚綜主,因為譚綜考證可以跳出各譚氏支系族譜局限,引證其它史料和資料,會涉及到巽……

懷集“房東”商戶免租萬餘元,減輕商戶負擔,最近,懷集譚氏宗理事會決定租戶渡關,免除商戶2月份租金,…

中外“譚氏”順德譚會! ,掃碼,參與譚氏家族話題討論! …

①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轄境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洛、伊、淅川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東漢後轄境縮小。靈帝劉宏避諱改為恆農郡。西晉復弘農郡。十六國前秦徙治陝城(今河南三門峽門市西陝縣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諱改為恆農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恆農郡,治所恆農縣(今河南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北周改西恆農郡弘農郡。隋初廢。大業三年(607)復置,治所弘農縣(今靈寶市)。義寧元年(617)改為鳳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為鼎州,貞觀八年(634)廢入虢州。天寶元年(742)改虢州弘農郡。乾元元年(758)復改虢州。 ②東晉成帝時僑置,治所今江西九江市東。後改為弘農縣。 ③南朝宋僑置,屬雍州。寄治五壟(今湖北襄陽縣境)。西魏廢。 ④南朝宋明帝末僑置,屬雍州,寄治五壟(今河南淅川縣東南九十四里厚坡……

①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轄境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洛、伊、淅川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東漢後轄境縮小。靈帝劉宏避諱改為恆農郡。西晉復弘農郡。十六國前秦徙治陝城(今河南三門峽門市西陝縣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諱改為恆農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恆農郡,治所恆農縣(今河南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北周改西恆農郡弘農郡。隋初廢。大業三年(607)復置,治所弘農縣(今靈寶市)。義寧元年(617)改為鳳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為鼎州,貞觀八年(634)廢入虢州。天寶元年(742)改虢州弘農郡。乾元元年(758)復改虢州。 ②東晉成帝時僑置,治所今江西九江市東。後改為弘農縣。 ③南朝宋僑置,屬雍州。寄治五壟(今湖北襄陽縣境)。西魏廢。 ④南朝宋明帝末僑置,屬雍州,寄治五壟(今河南淅川縣東南九十四里厚坡……

①西晉惠帝分陳留國置濟陽國,東晉改為濟陽郡。治所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堌陽鎮)。轄境當今河南蘭考縣東部、山東東明縣南部。北魏廢。 ②東晉明帝僑置於毗陵郡武進縣(今江蘇武進縣西北)地。南朝改為南濟陽郡,梁天監中廢。 …

姓者,統其所自出,不變者。而氏別其支之所自分,數世而一變者。故言姓,上;言氏,下。姓,而氏異。氏而易紀,姓而。今求姓,而推之三之前;(曰氏)三後裔,於今庶。黃帝子,二十五人,而得姓者,十有三。此外,盡無傳。數抑三古荒略,傳浸,歟?品法撰於晉;氏族定於魏;秦、漢而降,代有牒記,然詳於國族;其他固不能一一。若…

利川譚氏沙溪一支派因年代,羊皮紙磨損,部分字體辨認,故用*代替。起祖原系湖北武昌省。首江*縣。弟七黃州府**州七縣。首黃岡縣。 **麻城**感鄉地名珍珠石。馬頭人氏**錢糧?四千零四十兩?鼻祖起。祖德?根許列?思木本水源。人生固有。一傳傳。不失萬代之根基。粵稽始。自盤古歷代以來其中帝王。循環迭興。而班班可考。至於祖父子孫之間。其相因而繼之者。豈可略而忽之者乎。予生晚。 *之先賢。核典籍。因其源以書其流。後*得其源而不失其宗。於是追錄始基。當考上古之人。堯舜禹湯。禪其位。小則祖父子孫。亦續其傳。猶山之自一而生萬。如水之萬發而歸一。夫祖宗來歷。乃子孫萬代根基。木本水源之言。追錄原根。 *聞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而*族譜遺留。若是*。憶我祖宗由來。前人敘之悉矣。焉思*贅所念者。鼻祖遞及世。遠年煙。各有*派。追錄。我祖……

譚國是“尊王抑霸”擁護者,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到譚國,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後來白回國即位(是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譚國前684年齊國滅,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同盟國莒國,譚子國為姓爵名,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山東譚氏。 …

譚姓當今中國第65位大姓,佔全國人口0.34%,河南未入前100位。周口有譚姓1.26萬人,佔全市人口0.12%,居第112位。扶溝,有700人,佔扶溝人口0.095%。譚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姒姓。夏禹後裔姒姓,周初封諸侯時,姒姓一支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市西),為子爵,國君稱譚子。春秋時齊國吞併,其子孫紀念故國,國名姓,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二是他姓改譚姓。周大夫籍談後,避項籍諱改譚姓;秦末,贏姓一部分避難入巴,漢初改為秦,一部分演變覃,明末一部分加言字旁,改為譚氏。三是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記載,巴南六姓中有譚姓;有滿族中譚木查氏、塔拉氏,景頗族勒羊氏有改漢姓譚氏。有譚姓改覃姓。扶溝譚姓包屯鎮譚崗村譚姓,始遷祖於明洪武四年(1371),從山西弘農縣棗林村遷居河南杞縣、鹿邑地。明萬曆年間(1573),杞縣有一支分居……

譚元春是明代文學家,字友夏,號鵠灣,湖廣竟陵人氏,鍾“鐘譚”,成為“竟陵派”創始人。
譚元春二十多歲時候有文名了,鍾他是同鄉,仰慕譚元春才華,於是他刻意結交下,譚元春成為好友。兩人誌趣相投,文學才情,一起無話不談。當時明代流行空疏文風,文詞,沒有實質性思想內容。譚元春和鍾惺對此感到厭倦,決定開創一種…